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調查:山間競起水泥廠
2013-05-14 08:42經濟日報
記者采訪時,已停產數月的新雙龍水泥有限公司的儲料庫空空蕩蕩,廠區里一片荒蕪。
山溝建起水泥廠 增產容易增利難
驅車走在四川省廣安市前鋒鎮,一路坑坑洼洼,不時能看到滿載著熟料的大卡車。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些笨重的大卡車每天來來回回,把鎮上的道路弄得“面目全非”,村民們每天都得往路上灑上幾遍水,否則一起風就塵土飛揚。
記者來到廣安桂興水泥有限公司,只見公司大門緊閉。銷售經理賈光輝告訴記者,公司僅有的一條日產2500噸的生產線正在停窯檢修。
“這是例行檢修嗎?”記者問。
“這條線今年以來就沒怎么開工過。”賈光輝說。
記者了解到,2007年,桂興水泥申請了對原有落后工藝進行改造的技改項目,建成了年產能120萬噸的生產線。但在2008年后,廣安地區水泥產能急劇增加,這條生產線開開停停,2012年的產量只有50多萬噸。
停窯檢修只是權宜之計。“全廠有近300名員工,窯停了,廠里只能搞些培訓或娛樂活動,把大家組織起來,工資照發,否則,你讓他們干嗎去?”賈光輝說。
大型水泥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華鎣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廣安市的水泥龍頭企業。公司黨委書記楊天科告訴記者,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的水泥發展方略就被打破了。出于災后重建等原因,政府對新增水泥投資一律核準。2010年,不少新增產能集中釋放,但基礎設施、房屋、橋梁等方面的災后重建已完成80%,導致水泥產能過剩顯現,并日益嚴重。2012年,華鎣西南水泥的產量只有140多萬噸。
一位水泥企業的負責人隨手給記者畫出當地水泥產能分布示意圖。記者看到,以華鎣市為中心,方圓60公里內分布著近10家水泥企業,總產能達到1550萬噸。僅華鎣西南水泥公司所在的山溝里,就聚集了4家水泥企業。從市場半徑看,達州1200萬噸的產能可以輻射華鎣市;加上粉磨站的500多萬噸產能,廣安市水泥產能遠超出每年400多萬噸的市場需求。
由于產能過剩,廣安水泥業已全面進入低谷期,一些企業搞起了低價傾銷的“價格戰”。在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揚的背景下,水泥企業的價格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變窄,造成了大面積虧損。盡管經過區域市場協同,水泥價格有所回升,但在煤炭和人工成本上升壓力下,不少水泥企業面臨著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風險,有些企業甚至直接關停了生產線。
技術效益難體現 做水泥不如養豬
2009年,以飼料、農產品加工起家的東方希望,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宣布進軍水泥行業,并在重慶市豐都縣建成了5條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成為目前重慶市單體最大的工廠。
東方希望在豐都投建之時,重慶主城區下游聚集了多家國內水泥行業十強企業,水泥產能布局已經基本完成。當時,長壽有一條日產2500噸和一條日產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涪陵有一條日產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在豐都下游,有3條日產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和一條日產2500噸的水泥生產線。此外,沿江還有不少小型的粉磨站。
在水泥企業已經預感到產能過剩壓力的情況下,東方希望成了重慶水泥市場“攪局者”。有說法認為,東方希望在豐都上水泥生產線,是為了后期參與整合四川水泥市場。也有說法認為,東方希望的投建,主要由于當地政府在招商中給了不少優惠政策,期待東方希望創造稅收和就業機會。
作為后來者,東方希望的日子并不好過。東方希望重慶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湯禮介紹說,公司的管理層原來主要從事農業領域,進入水泥行業后,管理方法和理念都需要調整。從市場角度看,盡管東方希望試圖把水泥和熟料通過水路運往長江下游,以避開三峽庫區的產能過剩,但想盈利并不容易。
2012年,東方希望的產能釋放了60%,但市場仍主要集中在庫區,企業沒能盈利。“同等資金要素投入,產出的利潤還不如養豬。”湯禮坦言,水泥是工業的脊梁,但在產量增長消費卻沒有成比例增長的情況下,做水泥的價值很難體現。
“在東方希望身上,我們更深刻感受到產能過剩帶來的沖擊。”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前治曾這么評點說,產能釋放了60%,但企業還在虧損,印證了這個廠子本來就是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產物。
據了解,東方希望曾動過轉手的念頭,中國建材等水泥業龍頭企業對東方希望的評價頗高,認為東方希望無論從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的角度看,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不過,這些龍頭企業對于收購事項不置可否。雷前治點出了其中要害:“廠子雖然建得好,但市場又在哪里呢?沒有市場,技術效益又怎么可能得到體現?”
根據重慶市水泥協會提供的數據,2012年,重慶市水泥總產能達到7600萬噸,水泥產量5276萬噸,較上年同比增長4.41%,但全行業卻虧損1.05億元,企業虧損面占39.32%。
“這些年,西南地區的水泥行業技術改造進程在加快,技術進步比較明顯,但是,在產能過剩之下,技術進步的效益根本無法體現,不少企業考慮的是控制成本,哪里還敢在技術創新方面搞大投入?”一位水泥企業負責人說。
貧困縣爭辦水泥廠 優勢資源遭浪費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盡管水泥市場已經處于供給遠遠大于需求的狀態,不少工廠已經處于半開半停狀態,根本無法完全釋放產能,但是,這似乎還不足以影響到人們新建水泥生產線的熱情和積極性,在一些貧困地區更是如此。
我們走進貴州新雙龍水泥有限公司時,企業還處于停產期。日產2500噸的水泥生產線上,只有一名檢修工人在搞焊接。雙龍的這條生產線是2007年當地的一位商人出資所建,當時政府給出的承諾是只允許建三家。2009年6月公司投產后,趕上遵義水泥供不應求,利潤可觀。
好景不長。隨著水泥行業的大企業相繼進入,水泥價格迅速拉低。雙龍陷入資金困局,被迫停產。“遵義市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家大型水泥廠,目前遵義地區大型水泥廠的實際產能均為50%至70%左右。二期日產2500噸的生產線,我們也拿到了批文,但不敢再建。”公司副總經理焦輝說。雙龍的產能為100萬噸,但負債高達7億多元,債權人多達861人,其中70%以上來自于民間借貸,資金鏈徹底斷裂,業主無力還債,只能申請破產清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遵義市雖然下轄4個國家級貧困縣,但在2008年以后產能快速增長,幾乎縣縣都有水泥廠。目前,遵義水泥產能共1400萬噸,加上今年即將建成投產的600萬噸產能,全市水泥產能將超過2000萬噸。按理說,這個產能規模已經足以覆蓋遵義全市。不過,遵義的國家級貧困縣正安縣和道真縣,雖然只有50萬噸不到的市場空間,但這兩個縣卻各自建有產能100萬噸的水泥廠。
一位業界人士告訴記者,當初兩個縣建水泥廠,關鍵還是看中了其帶來的GDP和稅收,并沒有做好市場調研。正因為如此,水泥廠投產后并不順利。2012年,其中一個水泥廠的產能只發揮了30%,另一個廠調試完生產線后,就再未啟用過。
“貴州有不少國家級貧困縣本身的市場空間不大,但每個縣都想把豐富的石灰石資源開發出來,于是就爭先上水泥生產線,試圖以此拉動GDP。”貴州省水泥協會秘書長陸石明說。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依托礦產資源優勢謀發展的初衷是好的。但大家一擁而上地搞水泥生產,反而造成了水泥產能不能充分發揮,帶來大量資產閑置,使資源和資本遭到了很大浪費。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貴州省人均產能達到2.58噸,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產能利用率僅為68%。
不過,產能過剩的狀況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新增產能的沖動仍十分強勁。隨著六盤水、貴定等一大批新增產能陸續投產,今年貴州省水泥總產能將達到1億噸。
生產線審批不合規 淘汰落后進展慢
記者來到位于昆明市東南面的云南澄江華榮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時,廠子的一條生產線正在投入運行中。
“我們廠有2條日產2500噸生產線,但只能輪流開工,兩條線不能連續同開超過1個月。”公司負責人文光告訴記者,這些年云南省的水泥產量增長太快,國務院38號文件出臺以后,地方經信委曾承諾不再批新線了,并計劃到2010年10月底,淘汰全部立窯。于是,華榮水泥開建第二條生產線。可是第二條生產線建成后,政府承諾的淘汰任務卻沒完成。
文光所說的情況并非僅有。黔西南州目前已經投產的產能達到750萬噸,在建產能700萬噸,如果加上已經批的水泥生產線大概15條,產能將達到2000萬噸。但是,全州仍然保留著200萬噸的立窯產能。
貴州省黔桂西南建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饒明告訴記者,面對產能過剩,大企業還能主動參加區域協調,共同應對不利局面,但小型立窯水泥廠并不遵守行業規則。他們生產線的啟動成本很低,一旦市場價格回升,就會開足馬力,使產能過剩雪上加霜。
在云南,盡管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到105條,但落后的立窯生產線還保留著78條。一位業內人士十分不解:這些落后產能只占全省產能的10.5%,為何不盡快淘汰出局呢?
一些業界人士也向記者講述了淘汰落后產能中遇到的諸多亂象。有些地方為了避開38號文件的約束,利用技改項目進行審批,炸掉小立窯,卻置換出了更大規模的生產線;一些企業在拿到省里“路條”之后,就開始投資開展前期工作;也有一些企業建成生產線以后,就等著大企業來收購,高價出售,從中賺取巨額收購款。
云南瑞安建材投資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馮濤介紹說,目前,云南省企業已經拿在手里的批文至少有20條以上,不少企業雖然沒有批文,但已經在籌備上項目;一些久經沙場的大企業,不管不顧產能過剩的局面,仍公開宣稱要繼續建廠增產能。
落后產能不出局,新產能快速上馬,不僅降低了行業聯合重組的效果,加大了企業兼并重組的成本,也降低了聯合重組企業的積極性,造成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浪費,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先投資,等死;后投資,找死。”文光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云南多數水泥企業的無奈。目前,西南地區的水泥產能過剩水平,已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12年底,西南區域人均產能為2.31噸,其中,貴州、重慶人均產能達到2.58噸和2.76噸,遠超全國人均產能將近2.3噸的水平,更高于國際人均產能1噸的紅線。
競爭加速白熱化 企業幾乎無錢可掙
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后,西南地區的水泥產能快速增長。雷前治在四川調研后撰寫了一份災后重建中水泥需求情況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雷前治寫道:“對于水泥行業來說,產能過剩比地震災害造成的破壞能量還要大”。
由于災后重建對水泥需求量的放大,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產能過剩問題,因此這份報告當時并未引起太多重視。許多水泥項目未經核準就擅自建設并投產。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水泥產能過剩的局面進一步加劇,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全行業虧損壓力加大。
2012年,西南區域產能過剩造成了區域內前三季度水泥行業競爭白熱化,貴陽周邊水泥價格曾低于200元/噸,大昆明、大重慶區域水泥價格長期徘徊在200元/噸左右,企業大幅度虧損。尤其是重慶,名列全國虧損之冠,企業虧損面達46%。
雷前治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有一位全球水泥行業的資深分析師問他,中國水泥已經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為何利潤不增反降,水泥行業為何掙不到錢?這一問題,讓他既尷尬又無奈。
西南地區的水泥企業,對“增產不增利”的體會也越來越深刻。2012年,貴州省的投資增長在50%以上,水泥市場需求增長達到38%,居全國之首,但價格卻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其中,32.5標號水泥價格每噸在230至240元之間,今年年初甚至跌至190元。難怪乎,水泥企業老板們臉上寫滿苦澀,去年前11個月,貴州省水泥行業虧損了將近一億元。
在云南,一位業界人士告訴記者,前些年,由于水電站等建設項目較多,水泥需求量較大,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產能過剩的矛盾。然而,隨著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陸續完工,產能過剩逐漸顯現,企業之間暗地里打起了價格戰,全行業利潤空間變窄,出現了大面積虧損。2012年,云南省規模以上水泥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49.42億元,增長19.58%,但全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6.19%,虧損企業69戶,虧損額5.63億元,同比增長59.94%。
記者了解到,大量的水泥生產線投產,產能發揮與需求不相匹配,很多廠家無法滿負荷生產,價格下跌也很厲害。大重慶區域水泥價格長期徘徊在200元/噸左右,企業虧損面擴大。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四川、重慶水泥基本已到拐點,水泥消費量已經達到峰值,未來需求增長乏力,供求關系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和改善。預計產能利用率四川保持在75%以下,重慶在70%左右。西南地區產能利用率低,供大于求的局面將長期持續,加上投機資本大量介入,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殘酷,水泥價格很難保持行業合理水平,企業無法實現效益甚至大面積虧損,不僅使行業發展受到致命打擊,還將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發展。
更重要的是,企業無法履行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投入和支出減少,能耗增加,污染加重,安全、環保都得不到有效保證,甚至可能引發一些虧損企業拖欠員工工資等影響地方穩定的事件,產生較惡劣的社會影響。
“產能過剩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金勇坤說,遵義的雙龍水泥廠在2009年投產了一條年產100萬噸的新型干法生產線。企業成立之初,政府十分支持,協助向銀行貸款。在產能過剩之下,雙龍停產了,不僅造成了資源閑置,還導致員工下崗。
此外,拉法基的瑞安水泥、正安的玉溪水泥等目前也都處于半停產狀態。“這些水泥廠都是生產能力比較強、管理水平高、裝備水平好的企業,但產能發揮不出來,真的很可惜。”金勇坤說。
為了盤活這些產能,當地政府急了;銀行機構為了收回貸款,也委托金勇坤幫忙聯系大集團收購整合這些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的企業。但這談何容易。金勇坤說,這些企業并非破銅爛鐵,沒有市場,整合效果短期內也不大,現在企業能做的,似乎只有自律減產,等待市場需求回暖。
水泥產能過剩引發的白熱化、惡性化競爭,已經嚴重危及企業的生存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在西南水泥等大企業帶動下,不少企業已經主動自救,逐步開展區域市場協同,自愿停窯降低產能利用率。
面對產能過剩之殤,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業界的最大呼聲,莫過于“不能再建新生產線了”。
雷前治表示,不再上新的水泥生產線了,這是從源頭上遏制西南地區水泥產能繼續增長的最直截了當的做法。但西南地區水泥行業要走出過剩泥潭,還需要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勇氣,還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來自中國水泥協會、西南四省市水泥協會負責人及10多家水泥企業的老總們齊聚一堂,交流對本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見解。
面對媒體和同行,與會者暢所欲言:“去年國內水泥需求市場容量增長最快的是貴州和重慶,但這兩個地方虧損也最嚴重。”“做水泥很苦,這個行業沒有價值可體現。同等的資金要素投入,產出的利潤還不如養豬。”“在水泥產能過剩已成事實、水泥行業連續多年增產不增利的情況下,新的水泥生產線仍在‘大干快上’,令人匪夷所思。”“中國水泥該在國際上‘出洋相’了。”……
座談會雖然持續了一個上午,但無論是發言者還是主辦方,都頗感意猶未盡。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西南地區水泥企業究竟面臨怎樣的經營壓力?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西南地區水泥企業路在何方?座談會結束后,經濟日報社和中國建材報社聯合調研組分成兩路赴四川、貴州、云南、重慶四地,走訪了西南地區10余家水泥企業,力爭親眼目睹和真實記錄西南水泥產能過剩之殤。
王振峰:治理產能過剩“頑疾”,應先淡化GDP色彩
中國網 2013-05-14 06:32
目前,產能過剩、供大于求成為鋼鐵行業的首要困難。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也因產能過剩出現價格下跌、企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日前《經濟參考報》披露,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等多部委醞釀出臺“關于化解產能過剩指導意見”,重拳治理產能過剩。(5月13日中國經濟網)
產能過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老問題,也可以稱為“頑疾”。
2008年金融危機后曾有一次產能過剩“大治理”,可這么多年過去了,其效果不容樂觀,老問題還在。
今年“重拳”治理的,除涉及鋼鐵、電解鋁、水泥、造船等產能過剩行業外,又添了多晶硅、風電設備等高科技行業的產能過剩新難題。
假如這次“重拳治理”的手段不吸取之前教訓,產能過剩這個“頑疾”要得到治愈顯然并非那么容易。但愿這次多部委能開出一付攻克多年痼疾的好“處方”。
化解部分行業過剩的產能,政府調控政策是會有一定效果的。“重拳”一出,問題或能有所緩解,可要徹底根除往往很難。
當然,產能過剩的化解,除了要堅決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落實進度外,內需的擴大顯然是關鍵。但擴大內需是逐步遞進的,用刺激的方法去解決內需問題,往往會加大中國經濟大起大落的周期性風險,容易造成投資過快、經濟運行不穩定等問題。
另外,治理產能過剩還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某些行業的產能在我國或國內的某個區域顯著過剩,可在有的國家或我國的一些區域卻還短缺或尚可容納。因此,產業轉移也是化解部分過剩產能的重要路徑。畢竟,不同地方的資源稟賦、經濟成長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存有差異,而這“梯級”差異無疑給過剩產能的轉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必須淡化GDP色彩。許多行業的大投資、大項目資源配置的主體并非市場,而是政府,審批權有很多掌控在政府手中。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顯然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假如依舊死盯GDP一個數量指標,無視其最應該強調和關注的質量指標,各地政府做大GDP的沖動能抑制得住嗎?在地方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等公共資源的撐持下,部分過剩行業的產能怎能不過度擴張呢?
因此,該放掉對GDP的過度迷戀了!
地方政府部門的考核,不能老用一個績效指標。明明是只適合種植的,你卻要大喊工業經濟;明明是“朝陽”產業,你卻把它整成“垂死”產業。GDP年年神速增長,問題卻越積越多,化解越來越難。光伏行業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其教訓值得省思啊!
而且,也不能再高舉無度的招商引資大旗了,靠拆挖出來反反復復的“GDP貢獻”,這種破壞性活動也該好好整飭一下了。總之,治理產能過剩,應先淡化GDP色彩。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當前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炒地皮”的土地財政,靠投資、靠印鈔來拉動經濟是難以為繼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如若負面迷戀不拋棄,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好夢難圓。(王振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