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黃金訊 據外媒報道,自2008年以來,從中國到日本再到瑞士,全球各國央行都在囤積資金,外匯儲備以空前的速度膨脹,這樣做的目的通常是試圖管理本幣匯率。
但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研究員發表最新研究報告稱,對于其中許多機構來說,資金池的規模可能已經過于龐大,以至于這種所謂的“保險”的效益不敵成本。
中國3萬億美元的天量外匯儲備吸引了最多目光,但是日本和瑞士等大力積攢外匯儲備的工業化國家央行也被點了名。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和隨后的歐債危機促使避險資金流入日圓和瑞士法郎,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和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間歇性地干預匯市、買入外匯并舒緩本幣升值趨勢,全然為了保護本國出口商的競爭力。但是報告作者Linda Goldberg、Cindy Hull和Sarah Stein稱,管理因此積累下的巨額外匯儲備是有風險的。
而且他們聲稱,除了單純的買賣外匯儲備以外,央行管理匯率可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多。
這篇周一發表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網站的報告稱,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金融和外匯交易規模已然有了巨大的增長,但工業化國家未必就應該相應地擴大外匯儲備。
瑞士可能是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典型代表。該國外匯儲備資產自2010年1月份以來已經增加了158%,截至2月份的規模達到5,328億美元。這相當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0%左右。
這篇報告發現了高儲備國家的兩大風險。其一是所謂的機會成本:多數央行只能投資于收益率相對較低的資產,這只能產生較少的回報。瑞士是個例外,其央行可投資資產范圍廣闊,包括企業債券和股票。
另一個則是匯率走勢最終大幅逆轉的可能性,這會令央行的巨額儲備貶值。以瑞士央行為例,該行買入了大量的歐元,因此也就暴露在歐元貶值的風險之中。
Fed指出,歷史上成功的匯市干預并不都是需要大量外匯儲備的。某一央行最有效率的干預往往是在與其他國家央行協調行動的時候,或者是通過利率和買賣本國資產等更傳統的貨幣政策進行干預以表明自己對于匯率走勢的意愿。
央行積累外匯儲備,就相當于為類似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2.35%]危機時期曾發生的流動性驟停問題買了份保險,但是考慮其他方法可能會更好。例如,Fed在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為其他國家提供美元融資的互換協議,就能幫助這些國家央行免于動用自己的儲備。
報告稱,至少這個話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報告最后總結道,工業化國家所需的外匯儲備規模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