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歐美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使經濟虛擬化、實體經濟匱乏的危害日趨顯現。為應對危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西方紛紛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頭等大事。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重振制造業目標,歐洲多個國家也開始“再工業化”。而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如何保護本土制造業、踐行數年前提出的“自主創新”戰略日趨提上議程。而以政府采購來助推自主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一、消費恰如“驚險的一跳”
稍具政治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商品是市場經濟社會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商品”界定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商品本質上是用來滿足社會需求的勞動產品,它只有完成交換環節后,才能實現勞動價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企業才能回籠資金擴大再生產,壯大經營規模。如果產品賣不出去,企業就會面臨產品積壓、資金短缺乃至企業倒閉等嚴重后果。故此,馬克思將商品的產品銷售環節形容為“驚險的一跳”,并認為如果產品賣不出去,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而現代工業生產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化大生產,它的發展規模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外部能為其提供多少原材料和產品銷售市場。以至于早在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就提出了“消費決定生產”的觀點,認為消費不足是導致經濟危機的重要根源。事實上,近現代以來西方經濟危機最主要特征就是產品過剩(或者說有效需求不足)問題。而在當前,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使社會產品的供應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的不再是“短缺經濟”之苦,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現代商品經濟的這種特性,決定了銷售/消費環節在經濟運行中的極端重要性。
從國家富強角度看,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是國家財富的真正來源。它可以根據需求不斷擴大產能,出現邊際效應遞增,而農業、礦業等第一產業則不具有這樣的特點。而工業規模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市場的大小。在消費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對消費市場的爭奪(份額大小)直接決定企業的成長規模。從這一意義上,對消費市場的爭奪直接關系到國家富強。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把充分保護本國市場視為培植、壯大本國制造業的重要市場。英國很早就認識到本土制造業是國家富強的真正來源,并采取保護本國消費市場的辦法來壯大本土制造業。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英國政府和議會多次頒布法令,扶植本國工商業,排斥外國商品的競爭。1699年英國勒令愛爾蘭的羊毛只準運往英格蘭;1720年英國禁止印度棉布進入不列顛;再后輝格黨內閣重新調整關稅,鼓勵本國工業品出口,限制外國商品進入,甚至在國內實行限制性消費政策。英國的教區牧師在證明裹尸布系國貨之前,禁止將死人下葬。在這種“支持國貨”的思路和政策扶植下,英國工商業最終脫穎而出。到18世紀末期,英國工業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有效率的生產者。用保羅·肯尼迪的話說,就是“英國是第一個長出腿的青蛙卵,第一個變為青蛙的蝌蚪,第一個跳出池塘的青蛙”。而當英國工業足夠強大后,便轉而主張自由貿易,在世界范圍內推銷其工業產品,擴大經濟實力。
而美國幾乎復制了英國的發展道路。美國開國領袖華盛頓在就職當天,特地穿了一套國產衣料制成的服裝,以此明確告訴后人,美國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本國產品。他曾提出,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促進購買國內商品,美國人的利益應置于首位,每個公民都應該不失時機地購買美國商品。他提出“給美國的產品以及織物以明確的優先權,無論這些產品出自誰手,只要不是過度的昂貴或極不方面。”杰斐遜(美國第三任總統)本來是個自由貿易論者,但經歷了1812年的美英戰爭以及英國禁運和封鎖物資教訓后,轉而強烈支持購買國貨。他曾號召所有美國人“在凡能得到同等的國產紡織品的地方決不買外國貨,不管價格有何高低。因為經驗已經教導我,制造業現在對于我們的獨立,就像對于我們的舒適一樣必不可少。”而林肯總統說得更加直白:“我對關稅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即如果我們購買進口產品,我們得到商品,外國人拿到錢;如果我們買國產商品,那么我們不僅得到了商品,而且拿到了錢。”這種支持民族工業、購買國貨的政策,使美國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此后,美國也開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在經濟落后國家和地區大肆推銷其工業品。
即使到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在鼓動其他國家門戶開放的同時,自己仍處處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其他國家產品進入,最大限度地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尤其是對高附加值產業領域。沃勒斯坦曾指出:“事實上,美國才是全球最不開放的市場,他有各種標準、行政限制,但美國卻要求全球的其他市場要開放。這就是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日常政治主題。”奧巴馬上臺后,為拉動本國經濟,公開倡導本國公民“購買美國貨”。國內部分人對此甚感不解乃至憤懣,其實這種情況在西方歷史和現實中再正常不過。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在同等條件下,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直接取決于消費市場大小和消費能力高低。斯密曾指出:“分工起源于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是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而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成長最快、規模最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古代曾有人用“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形容一個國家的總量效應。而當前中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數量世界第一,而且當前正處于經濟起飛階段,因此消費規模和消費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若能充分利用,其足可以為我國實現自主創新戰略提供堅實推動力。
可惜的是,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很多人簡單地將這種消費能力視為負擔,認識不到它也是一張“王牌”,認識不到它對拉動本國經濟,乃至運籌對外關系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上,就是放任自流的集體無意識,乃至不同程度的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在政府層面,就是不少政府部門在進行政府采購時,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視國貨,崇尚洋品牌的問題。在民眾層面,不少有錢人動輒豪車名品,經??缪筚徫?,似乎不如此便襯托不出其“成功人士”身份;而一些收入不多的工薪階層受虛榮心驅使,乃至有寧可幾個月節衣縮食也要省下錢來買LV包的怪現象。據說有人買不起LV包,干脆花錢買個LV包裝袋冒充。正是這種畸形的崇洋媚外心態作祟,使部分在西方國家不入流的品牌,到了中國便搖身一變成了一流品牌乃至奢侈品。崇洋消費鬧出了國際笑話,這足以列入新版的“20年目睹之怪現象”。
而從國家富強角度看,這種畸形消費觀的最大負面作用,就是使不少西方企業借中國市場日趨壯大,而相當部分中國本土企業在本國市場份額日趨縮減。據媒體報道,當前中國每個對外開放產業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今日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已控制了21個產業。外國品牌不僅壟斷了中國的飛機和汽車,而且壟斷了中國許多日用品,甚至包括肥皂、洗衣粉和擦臉油。而在當前炙手可熱的汽車市場,盡管自主品牌汽車質量與國內品牌質量日趨接近,但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量與國外品牌汽車卻相差甚遠。由此使這些汽車企業面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危險。與具有技術、品牌和資金優勢的西方企業相比,中國本土企業本來就不具有優勢,但不可否認,中國企業在本土作戰中節節后退與國人的崇洋消費觀念不無關系。
而這種民族工業萎縮的后果非常嚴重。歷史表明,一個沒有本土工業、只靠出賣初級產品和自然資源維持“經濟繁榮”的國家,將日趨被固定在產業鏈下游位置,并注定要面臨衰敗的命運;一個不支持和購買國貨,而一味崇尚洋貨的民族,注定只能充當挑水劈柴之類的苦力角色,而最終日趨走向貧窮和苦難??v觀世界,概莫例外。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洋貨盛行,社會形成消費風氣“凡物極貴重者,皆謂之洋”,乃至“積習既久,馴至服用非洋貨不辦”,這種崇洋無疑加劇了當時中國“有增長無發展”的依附狀態。而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同樣的。如果沒有民族工業發展壯大,國家富強就將失去致富源泉,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也將失去拓展平臺。如果我們因崇洋心態而用寶貴的消費能力壯大了別國企業、無形中葬送民族企業的前途,我們在國際上只會被蔑視,而不會得到一絲一毫同情。因此這種“錢多人傻”的事真的不能再干了。在這方面,熱心支持國貨的日本人和韓國人,倒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三、以政府采購助推自主創新“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中國政府在若干戰略和新興產業投入巨資,目的就是壯大中國的本土制造業。自主創新正成為中國各方共識和奮斗目標。這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之舉。而好事做好才是真好事。習近平副主席曾說過黨的領導工作“關鍵在于落實”。而消費環節是實現自主創新戰略的“最后一公里”。要想發展壯大本土制造業、落實自主創新戰略,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品牌力度是一大關鍵步驟。
首先,政府采購國貨優先符合國際慣例。目前,購買國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政府采購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美國、阿根廷、日本、韓國、泰國、波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購買國貨原則已成為多數國家所遵循的國際慣例。實行政府采購制度的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采購市場是完全開放的。據報道,在美國、日本、西歐等國的政府采購中,外國產品所占比重都不高,美國為9%,日本為16%,而西歐只有1%。美國為保護民族產業的發展,早在1933年就制定《購買美國產品法》,該法要求擬采購的項目即“最終產品”,必須是在美國制造的;最終產品采用的“實質上全部的”組件也必須是在美國制造的。《購買美國產品法》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但未作任何實質性的修改。2009年2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即《2009年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購應“購買美國貨”條款。
其次,以政府消費習慣帶動民間消費習慣改變。正所謂“上有好焉,下必有甚焉”。國家精英階層一舉一動,對普通民眾都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在中國古代曾有“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之說。而信息高度透明的現代社會更是上行下效,政府采購的消費傾向無疑直接關系塑造何種消費觀念和消費。而政府采購從來都不僅僅是為公務員系統提供服務和保障,而兼有“社會屬性”和導向作用。因此其導向作用很重要,如果連自己的政府都不愿意使用國內自主品牌,還有多少老百姓會選擇呢?
第三,中國政府采購的空間甚大。我國政府采購工作試點始于1995年,1998年擴大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鋪開。近年來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蛋糕”急速增大。根據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由2005年的292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422億元,年均增長23.5%,2012年我國政府采購規?;驅⒊?萬億元。如此巨大的蛋糕對企業發展是個巨大商機。但目前在政府采購中,洋品牌所占比例仍相對較大。在這方面,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如2008年初由財政部制定的《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管理辦法》和《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開始實施,辦法首次明確今后政府采購將優先購買國貨,擅自購買進口產品將受到處罰。2009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監察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文件,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除特殊情形應當采購本國產品。這些舉措暗含的思路和導向作用十分可喜可貴??上У氖?,這些舉措在貫徹執行方面似乎出現了“進兩步退一步”的反復。如2011年6月財政部下文停止執行2008年頒布的三個文件。而沒有內部消費拉動,特別是政府采購支持,國內企業在完全競爭狀態下很難與外國企業匹敵。而當前金融危機蔓延,部分依靠外貿的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倒閉危險。而政府通過采購出手相助,無疑是個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中華民族要真正實現經濟騰飛百年夢想,需要各方同心協力。而政府采購總量龐大,導向性強,以政府采購帶動自主創新,不僅有助于民族工業壯大乃至國家富強,還能提升國民凝聚力,塑造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世界范圍看,只有熱愛和支持本國產品的民族,才有希望真正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才能贏得其他民族發自心底的尊重。
此文發于 《世界知識》2012年第5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