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油氣管道貫通有助于改善我國進口中東原油受制于馬六甲海峽的局面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8日宣布,該公司承建的中緬油氣管道已經全面打響投產前工程建設攻堅戰,其國內段已經實現64座隧道全面貫通。中緬管道計劃將于今年5月30日全線貫通。
中石油集團發布公告稱,截至3月7日,中緬油氣管道國內段工程完成線路焊接2800多公里,并且實現64座隧道貫通、63座交付管道安裝,33座完成隧道內管道安裝。同時,8條河流跨越工程、瀾滄江跨越管道也安裝完畢。
中緬油氣管道是我國第四條能源進口戰略通道,全長7676公里。其中緬甸段長1564公里、中國境內段長6172公里。中緬油氣管道國內段由天然氣、原油和云南成品油管道組成,天然氣管道在緬甸境內段長793公里,原油管道在緬甸境內段長771公里。兩條管道均起于緬甸皎漂市,從云南瑞麗進入中國。一期工程為瑞麗—祿豐—安寧段,二期工程為祿豐—貴陽—重慶段。
2010年6月3日,中緬油氣管道緬甸段開工,2011年9月16日,國內段控制性隧道工程提前開工。中緬油氣管道中國境內段途經4省區市、23個地級市、73個縣市,穿跨越大中型河流56處,山體隧道76處。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嚴重,是目前中國管道建設史上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中緬原油管道設計年輸原油2200萬噸,天然氣管道年輸天然氣120億立方米。中緬原油管道使來自中東的原油不用繞過馬六甲海峽,經由印度洋在緬甸上岸,由管道輸送到我國。這對改善我國西南地區能源緊缺,實現國家“原油進口多地區、進口方式多元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附文一:美緬“蜜月” 中緬重大合作項目受阻
自2011年2月份吳登盛上臺以來,緬甸以一副“開放”的姿態急于向西方靠攏,于此同時,奧巴馬高調訪問緬甸,也給傳統的中緬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中國和緬甸之前簽署的多項大型合作項目,頻頻遭到緬甸當地民眾反對,緬甸民主轉型的復雜勢力推動矛盾不斷升級,傷及中資生存。
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在緬甸的三大項目,現在一個叫停,一個頻遭抗議。在中緬合作項目頻遭反對的背后,究竟是環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在萊比錫銅礦問題上,緬甸一些民主團體、媒體及示威者渲染中國企業參與的銅礦項目“污染”、“強拆”,而當事方中國萬寶礦產有限公司則認為,緬甸民主轉型及公共空間的開放使問題變得難解。
中緬合作大手筆頻遭反對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本月19日歷史性訪問緬甸的同一天,在緬第二大城市曼德勒180公里外的萊比塘銅礦外,兩百名僧人與約500名民眾堵住營地大門,有人喊出“反華”口號,有人唱起緬甸國歌。作為亞洲最大濕法煉銅工程,該礦是中緬礦業合作的大手筆,但項目一路走來并不平坦。
中國萬寶礦產有限公司(萬寶礦產)于2010年6月與銅礦所有者——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經控)簽訂產品分成合同,決定新建萊比塘銅礦。
萬寶礦產(緬甸)有限公司總經理耿說,處理好與當地關系、確保環境安全是項目啟動與正常運營的大前提。項目公司根據當地政府要求,除按最高標準,即每英畝1500緬幣(1000緬幣約合7.3元人民幣)土地稅的20倍支付土地賠償金外,還額外提供一項55.2萬緬幣的青苗補償費。截至今年8月,442戶居民中有218戶已搬,224戶未搬。
令項目方始料未及的是,今年3月20日,銅礦正式奠基后,營地屢屢遭到部分村民示威抗議。9月5日,示威人數一度達500人。
緬甸民眾抗議萊比錫銅礦
原定建設銅礦堆浸池的大片土地仍長滿灌木,有的還種著莊稼。派駐緬甸數年的幾名中方高管無奈地表示:“我們已經做了一切能做的,但現在每一天都要承擔巨大損失。”項目明年6月完工的計劃已無實現可能。
污染、強拆等指責并不屬實
萊比塘銅礦是一個集齊所有敏感元素的項目。合同系萬寶礦產與前政府簽署,緬方合作伙伴又是軍方企業。它本身屬于資源采掘業,涉及大量金屬冶煉程序,還需搬遷村莊、征用土地。
就法律而言,萊比塘銅礦所在地區早在2001年被緬甸政府劃為國有礦用地,搬遷、用地的賠償標準,均由緬甸各級政府、經控、當地民眾共同議定。據了解,為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項目公司從礦區每個家庭至少雇一人到礦上就業。
環境風險是示威者對萊比塘銅礦提出的最大擔憂。自加拿大艾芬豪時期就一直在礦區工作的吳哥敏說:“我們擁有三大國際標準認證,所有的工藝都經過十多年驗證,被證明成熟可靠,絕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民生訴求背后有政治因素
熟悉萊比塘銅礦的人都明白,該項目之所以面臨巨大“民憤”,與緬甸國內的政治轉型是分不開的。
19日的抗議中,多名組織者戴著印有NLD(民盟)字樣的帽子。目前緬甸到處都在抗議,中國是對緬最大投資國,因此招來的抗議也最多。
今年9月的抗議中,著裝整齊的政治組織發揮主要作用
“88學生組織”是參與和主導反對萊比塘銅礦項目的一個民間組織。該組織“四大秘書長”之一敏瑟亞說說:“這是我們的工作”。
緬甸政治環境改變,使緬甸政府的姿態一下子過于柔軟,管理能力變弱,而在野政治力量則利用一些民生訴求,想“撈政治分”。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公司成為最容易找到的攻擊對象。
“緬甸不可能把中國一腳踢開”
緬甸有人曾稱,萊比塘銅礦是對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最好檢驗”。前幾年,中國有巨額投資進入緬甸,但在去年密松水電站被停后,再無新的中國投資進入。對此變化,緬甸高層也非常清楚意味著什么。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金洪根是一位在緬工作多年的“老緬甸”,他分析說:“開放后的緬甸與西方的互動一下子頻繁起來,但它也需要跟西方磨合,中緬關系一直很友好,緬甸不可能把中國一腳踢開。”
在投資萊比塘銅礦前,萬寶礦產認為,鑒于中緬友好關系及緬甸急切想擺脫西方制裁、發展經濟的愿望,這一項目可操作性較強。但即便如此考量入微,仍無法避免當地復雜生態催生的“攔路虎”。面臨諸多挑戰的萊比塘銅礦仍在努力推進,這也是萬寶礦產及各方艱難周旋的成果。
萊比錫銅礦工程現貌
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在緬甸的三大項目,現在一個叫停,一個頻遭抗議。金洪根認為,現在是中緬經貿合作最困難的時候,“保持與緬甸政府的溝通、對媒體的開放和對項目的嚴格管理,這些困難一定都能克服”,“就市場競爭力而言,中國企業不會輸”。萬寶礦產的管理層也對銅礦前景表示有自信,畢竟這是一個可給當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帶來巨大實惠的項目。
附文二:緬甸倒向西方 拿中企做“投名狀”?
導讀中緬密松水電站遭終止后,更多中國在緬企業遭遇“抗議”,成為緬甸政治改革、向西方看齊的犧牲品。緬甸反對派和地方議員以所謂環境、補償問題,煽動民意,緬甸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西方看著這對老朋友的笑話,受損害的是中緬關系和中國在緬甸投資的信心。
就在奧巴馬“重返亞太”、高調訪問緬甸之際,一個中國企業合資的銅礦項目遭緬甸一些居民發再次抗議,表面上因“污染”和“強征”問題,實則暗藏玄機。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去年剛剛被抗議掉的中緬密松水電站項目,在該項目被緬甸政府以“民意”否決后,美緬關系迅速升溫。
最近幾天,緬甸實皆省北部蒙育瓦鎮的部分居民又開始抗議一處中緬合資銅礦存在“污染風險和強行征地”。這已是當地人對該銅礦的又一次大規模抗議活動。事發的萊比塘銅礦由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和萬寶礦產有限公司合資開發,也是中緬礦業合作的大手筆,在兩國政府的重視下,項目從簽約到施工一路推進迅速,直到今年6月2日遭兩三百當地村民的圍攻,工地被迫停工。
但有萬寶項目部人士回憶說,從當時的圍攻現場看,有人組織村民高喊口號,有人送水送飯,還有專人拍攝。部分示威者佩戴政治組織的徽章,多個西方非政府組織也頻繁在附近村莊活動。不排除村民示威的背后是有人“想撈政治分”。
今年9月,當地人曾舉行抗議集會,指控中方公司“未經磋商就征用當地農民約8000英畝(約合3200公頃)土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沒有補償”。當時,很多抗議者被緬甸安全部隊逮捕。緬甸礦業部也正在起訴一些對此事發表不當報道的媒體。
從本月18日起,一些當地人又發起抗議活動。19日,包括僧侶在內的約1000人在這個中國人的項目附近舉行抗議活動。20日,包括僧侶在內的約400人在工程場地附近抗議。抗議者要求銅礦停工,直至萬寶公司發布環境和社會影響研究報告。這次最新的抗議也正值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之際,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有勢力借此鼓動當地人抗議,以對華施壓。
種種跡象看來,淳樸村民的訴求背后,存在著其他勢力的推動,“污染”和“強征”只是借口。
據萬寶公司一名高管稱,銅礦開發涉及到當地4個村莊442戶村民的搬遷和約13個村莊的土地征用。自2010年起,項目進入籌備階段,緬甸政府、經控公司、萬寶公司以及專門成立的各級委員會開始商討包括房屋補償費、土地賠償金、青苗賠償費在內的補償標準。該高管表示,“項目部的補償原則是就高不就低”,“萬寶在資金上從不吝嗇,也沒有插手當地搬遷,我們已經做了一切所能做的,現在卻在承擔巨大損失”。
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萊比塘銅礦項目部負責人、萬寶礦業(緬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敏昂先生也稱,銅礦利潤分為三部分,獲益最大的是緬甸本國,然后是經控公司,利益分成最少的是中國公司。
這讓我們想到了另一件在緬甸擱淺的投資項目---密松水電站。2006年,緬甸軍政府提議,在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修建密松電站,該森林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2009年,在緬甸軍政府的支持下,該國的亞洲世界公司與中電投集團簽署了一項協議。
密松水電站也是中電投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7個水電項目的第一個。它采取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運營期滿50年后將由中電投移交緬方。密松項目于2009年12月開工建設,原定于2017年竣工。按照規劃,密松水電站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建成后將成為緬甸境內規劃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
但中國企業“大肆開采資源”,激起反對派組織的不滿,2011年8月,昂山素季就呼吁重新評估密松水電站項目。該項目還因破壞環境和少數民族遷移安置方面的擔憂而引發批評,緬甸政府擔心更大范圍的反華情緒所可能帶來的政治動蕩,2011年9月30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以違背人民意愿為由決定在他任期內擱置這一項目。其實,不止修建大壩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還有伊洛瓦底江對緬甸人的文化意義,緬甸政府內部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斗爭,都成為外界描述的項目擱淺的理由之一。
而據事后有報道稱,是美國一手策劃導致此次項目夭折,吳登盛以此為條件、對美國表立場---緬甸將推進政治改革,不再依賴中國,繼續向西看。在此之后,美緬關系火速升溫,吳登盛斷斷續續釋放政治犯、開放黨禁報禁,美國也恢復外交關系、并部分終止對緬甸的經濟制裁。就在幾天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歷史性訪問緬甸6小時,帶來1.7億美元的獎勵資金和更多承諾。
頗有看點的是,奧巴馬在仰光大學演講時竟然不小心漏了陷,竟然贊揚起緬甸政府容許民眾反對中國水電站項目,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緬甸反對派和地方議員以所謂環境、補償問題,煽動民意,緬甸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西方看著笑話,損害的是中緬關系和中國在緬甸投資的信心。要知道,在緬甸處于長年孤立的時期里,中國、泰國和印度是緬甸的主要投資國和貿易伙伴。緬甸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通過審批的國外投資累計翻了一番多,其中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投資超過150億美元。中國在緬甸的水電、礦產、石油、天然氣領域擁有大量項目,在農業及建筑領域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
可以說,中國企業和工人為緬甸是做出了大量貢獻的,這種合作是互利雙贏的。我們歡迎緬甸選擇自己的道路,歡迎美緬關系恢復正常,但不應該以損害第三方為目的。緬甸要知道,一來美國是有目的而來,中國才是歷史證明了的可靠朋友,中緬有歷史、有現實、還有地緣政治和戰略上的利害關系,不是可以輕易割舍的;二來,美國也沒有能力跟中國拼,美國正面臨自己的財政和經濟問題,在基礎設施和熟練工人等方面,中國能做的,美國做不來或不愿做。
短期來看,鑒于電信、銀行和金融服務、旅游、制造和房地產等行業都開始對外開放,緬甸市場上來自美國、韓國和日本企業的競爭將非常激烈。但從長遠看,當前形勢是一柄雙刃劍。緬甸的改革和制裁的結束將吸引主要的國際和地區競爭對手來緬經營,但同時也將改善緬國內保守而又缺乏良好規劃的商業環境。緬甸更規范、更國際化的投資環境可以幫助清理中國公司激起當地居民憤怒的商業行為,創造更多中國擅長的基礎設施和勞務工作機會,這無疑又是雙贏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