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2年北京“721”水災充分暴露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在隱患,那么,2013年年初籠罩中國許多地區的嚴重霧霾和重度污染,則深刻暴露了高速增長背后的沉重代價,暴露了發展模式的內在缺陷,暴露了國家健康面臨的嚴峻挑戰。
外媒形容霧霾籠罩的北京好比“機場里的吸煙室”,宣告重度污染的中國是“整個地球上最可怕的污染地帶”,斷言中國必將繼續為此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和“經濟代價”,經濟增速將因此被迫大度放緩。外媒甚至慨嘆被嗆人空氣籠罩的多個城市“仿佛遭遇了毒氣彈攻擊”,譏諷我國快速GDP增長就是“有毒的增長”,嘲弄中國人雖然因為高速增長而變得表面上富裕,然而在享受真正的富裕生活之前,或許早就被超級污染的有毒空氣給熏死了!
不管外國媒體以多么尖刻和辛辣的詞語來嘲弄和批評中國,我們都必須承認,如此大面積、如此長時間、如此超重度的空氣污染,都是歷史上極其少見的環境大災難。無論從對生命的戕害還是對增長和財富的毀滅,如此超重度污染之破壞力,絕不亞于地震和海嘯。筆者呼吁政府設立“環境污染國家災難周”,以增強國人的環境意識,警醒國人必須認識到,中華民族之生存環境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境地
根據學術機構的統計研究,2011年的霧霾天氣和重度污染,僅北京、上海、廣州和西安四城市因此死亡之人數就超過8500人。自1997年以來,我國肺癌發病率一直持續攀升,10年內增速超過150%,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世界前列,呼吸道傳染疾病以及其他因環境惡化而產生的疾病人數亦急劇上升。如此種種觸目驚心之事實,以慘痛的生命代價給我們敲響警鐘:必須清除有毒的GDP,必須放棄有毒的GDP增長,必須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自殺式增長模式,必須徹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否則,中華民族不僅無法實現偉大復興,而且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以維系。
GDP是衡量經濟增長的核心指標,各國都要追求GDP增速和規模。然而,對GDP增速和規模的追求似乎已經墮落成GDP崇拜和“GDP拜物教”,以至于優美環境、新鮮空氣、清澈河流、寶貴資源、乃至道德倫理和宗教情感,都淪陷為GDP拜物教的犧牲品。試看今日之華夏,曾幾何時“江山如此多嬌”,如今安在哉?有多少河流湖泊被污染?有多少礦山森林被毀滅?有多少土地植被踐踏?有多少生命被有毒食品、藥品、飲品所戕害?
1940年代,經濟學者開始研究GDP核算方法,196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普遍采用,1980年代,成為全球通行的核心經濟指數。官方統計和公布的GDP數字,沒有剔除背后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實際上是“有毒”的GDP,是財富的毀滅。然而,“有毒”的GDP指標卻很快被供上神壇,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甚至簡單將GDP增長等同于真實財富增長,這實在是人類的不幸。當然,經濟學者的誤導確實要負相當責任。
通行的GDP數字指標有諸多嚴重缺陷。GDP并不是人類真實財富的最佳衡量指標,甚至是一個很糟糕的指標。誰都明白,我們渴求的美好生活,不能完全依賴金錢收入和純粹物質享受。美麗環境、新鮮空氣、清潔飲水和安全食品是我們身心健康和心情愉快的基本條件,是幸??鞓讽汈Р豢煞蛛x的基本要素。這些真正最寶貴的人類財富,卻無法包含到GDP數字里面去。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政治的法治和民主,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妥善保障,既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基本價值和基本權利,亦是幸福安全的基本保障,當然也是最寶貴的人類財富,GDP完全無法衡量。
許多經濟學者(譬如與薩繆爾森合著暢銷教科書《經濟學》的諾德豪斯)長期致力研究和估算“綠色GDP”。簡單地說,綠色GDP=傳統GDP-(生產過程的全部資源破壞+生產過程的全部環境污染)。 易言之,綠色GDP是充分考慮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后,所計算出來的真實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森林、礦產、水、濕地、海洋等等,環境因素則包括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嚴格講,綠色GDP就是在全面保證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條件下,完全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所創造的財富。
綠色GDP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官方統計的GDP規模,有相當部分不是國民財富的增加,反而是財富的毀滅。譬如我國淮河流域曾建有1500多個小造紙廠,表面上每年似乎給當地帶來了GDP增長。然而,造紙廠所導致的嚴重污染,讓1.2億人喝不上干凈水。如此巨大的生命損害卻沒有從GDP里扣除。如果要恢復淮河之前的清潔美麗面貌,需要支付的成本可能是那些造紙廠所創造的GDP的數百倍乃至數萬倍!
再譬如曾經風光無限,如今瀕臨死亡的光伏產業。前幾年光伏企業為了大肆擴張,數以十萬畝的優良土地被賣給或奉送給光伏企業。這些土地出讓收入和光伏企業產值確實形成了當年的GDP。然而,土地一旦被工業廢水廢氣污染和毒化,就再也無法恢復到原初狀態或轉作它用。之前被計入GDP數字的土地收入和企業產值,相當部分并不構成真實財富,反而是社會財富的毀滅。包括鋼鐵、汽車、造船、電子、重化工在內的許多行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那些過剩的產能,當年也計入了GDP數字里面,事實上卻是財富的毀滅。過剩產能所消耗的資源、能源、環境、智慧和勞力,皆付之東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