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論壇 》(2012年33期)
【摘要】陳云在建國初期針對通貨膨脹提出并發展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思想和論述,是從當時我國實際出發形成和發展的經驗。時代雖然不同,但他對通貨膨脹的深刻認識,對經濟運行中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高超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依然對我們當前開展經濟工作和制定經濟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陳云 宏觀調控 通貨膨脹 借鑒
作為中國共產黨八大產生的領導集體的重要一員,陳云是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專家,他對中國經濟建設進行了艱苦卓絕、“有別蘇聯”的探索。他踐行毛澤東提出的走“自己的路”,“走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在經濟工作中善于正確處理各種復雜關系,注重協調、平衡發展,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點、論述和科學論斷。他雖然被稱為中國“計劃經濟之父”,但他同時也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和“在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里國家市場是主體,附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的思想;雖然計劃為主是那個年代的必然和實際選擇,但并不意味著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內“計劃”、“調控”就沒有用處了,他的很多經濟思想,尤其是他的宏觀調控思想,至今對我們的經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當前,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處于關鍵時期,穩定物價、控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重溫陳云在建國初期針對通漲提出并發展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思想和論述,從中盡可能地汲取智慧和營養,以便結合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科學對策和解決思路,這對于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考慮宏觀調控工作必須有全局觀點
陳云的宏觀調控思想,最初反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問題上。那時,國民黨統治時期已持續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還在蔓延,并沒有隨著解放而消失。物價飛漲、市場混亂等經濟因素依然存在,社會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尚未完全從舊社會脫胎出來。大量資本在流通領域內進行投機活動,威脅著物價穩定。同時,國內各地財經分散,收支脫節,財政概算有被沖破的危險。陳云認為,必須“全國一盤棋”,保證中央政策的權威性和政令的暢通,才能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全國是流通的,是有聯動效應的,一個地方、一個地區、一個省份物價上漲,必然會影響、傳導至全國;一個地方、一個地區、一個省份用提高價格來限制物資外流的“自衛”辦法,從那個地方、那個地區、那個省份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是正確的,但這忽視了經濟規律,忽視了整體性,必然導致全體的“制度性失靈”,是不對的。他認為,“只有讓物資自由流通,物價保持平穩才行”,“在處理金融、財政問題上,必須有全局觀點”,“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應付目前這個局面”。
從全局、全國、統一、整體的觀點出發,陳云提出,要整頓財政收入,成立中央財經委,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以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要經過中財委的建議,才能開展國內匯兌;建立統一的發行庫稅目、稅率和食鹽外銷也要在中財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針對中財委力量不足的情況,為了把握和統帥好經濟全局工作,中財委成立后的第一個全國性財經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陳云提出:“大區財委機關要組織成為一個司令部?,F在各地區財委只有幾個人,這樣不行。財委要設置專管各方面工作的組織,如金融、財貿等處”,有些可以設立一些專門的工作委員會、專門的研究機構,如工業秘書、計劃委員等。新中國面臨的是管理一個有幾億人口的大國的局面,必須吸收黨內外各方面有知識的人來共同工作,以應對復雜的經濟工作。中共組織系統嚴密,中央具有絕對權威。這為陳云控制和調運全國物資、貨幣指令的很快落實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此外,陳云提出,要注意節省開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節流很重要,開源更重要。所謂開源,就是發展經濟。陳云還要大家注意靈活運用物資。他解釋說,過去,黨內多數人有個共同的想法,就是物資一旦拿到手,就不愿拋,這客觀上起到了“囤積居奇”的副作用,這是多年物價不穩造成的恐懼心態,但這種做法又帶來更大的物價不平衡。正確且有利的做法應該是:不該拋的時候可以據有,但該拋的時候就應該拋售。如果該拋的時候不拋,物價漲了,又要多發票子,從局部看可能有利,但對全局不利。共產黨員應該做好準備從穩定物價這個全局出發而拋售。
宏觀調控必須認識經濟內在規律、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措施
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和突如其來的物價漲風,陳云能夠把住經濟規律,善于抓住要害問題,以帶動其他,迅速穩住物價漲勢。舊中國物資貧乏,金融市場混亂,是十分典型的,哄抬物價、投機倒把盛行,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實質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通俗的說法就是流通中的錢多,市場上的貨少。陳云一針見血地指出:物價波動雖然是投機資本擾亂市場引發的,但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通貨膨脹。從現實情況看,通貨膨脹一時難以根治,在這種情況下穩定物價,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片面強調物價穩定,用行政手段和市場調控手段“凍結物價”,則不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因政府調控能力受損而造成物價失控。“必須從商品和貨幣這兩方面因素同時下手,運用貿易、金融、財政等多種手段,才可能較快較好地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在商品方面,陳云強調國家一定要掌握足夠的糧食和棉紗,能夠投入市場;在貨幣方面,陳云主張采取緊縮貨幣發行政策,發行人民勝利公債,加強稅收,盡量減少發鈔。這里要說明的是,當時的公債是在私人間進行買賣進行,買公債的人有20%~25%是用黃金、美鈔買的。公債發出后,如發現市場上頭寸少了,還可在稅收、公糧收繳的時間、快慢和財政支出的快慢、多少等方面進行調劑。通過這些手段,有效控制了社會游資,增加了政府財政稅收,彌補了赤字,減少了貨幣發行,使物價上漲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對當時保證糧食和其他重要物資的供應,回籠貨幣,穩定金融物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達到政府所預期的保持金融、物價良好狀態的要求。同時,全國人民也通過認購公債和增加稅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此外,陳云采取一系列“組合拳”作為補充,綜合運用各種措施,有效控制通貨膨脹:
一是拋售商品,平抑物價。在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后,陳云在北方決定抓住糧食管理,在南方抓住紗布管理。為此,人民政府在京、津、滬等各大城市動用國家力量,努力組織、調撥到大量的商品糧、布匹和食鹽等各類大宗物資和商品。在做了充分準備后,陳云指揮各地聯合行動“從穩定物價這個全局出發而拋售”。全國連續拋售10天后,物價下降了30%~40%。
二是吸收定期存款,回籠貨幣。采取折實儲蓄,吸收定期存款。也就是說采取關乎百姓生活的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平均數作為計算貨幣購買力的單位,來調節物價。當物價上漲時和下降時,這個被計算的每一標準折實單位所能夠兌取的儲蓄貨幣數也隨之增加和下降。通過這樣對沖的辦法就有效保障持幣者的應該獲取的經濟利益,使其少受或不受損失,使貨幣價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穩定,在當時的情況下,起到了消除廣大老百姓物價恐懼及搶購實物的心態的作用。
三是嚴厲打擊各地和各種投機勢力。為了加強對金融流通和商品市場的管理,1949年下半年在上海、武漢、廣州、北京等大城市開展聯合行動,破獲了大批地下錢莊,處罰了多家濫開空頭支票的行號,逮捕法辦了各地首要分子。
宏觀調控注意必須要“綜合平衡”
陳云十分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他的論述和經濟政策中包含了政府調控和市場作用都是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思想。他認為,什么時候政府調控多一些,或市場作用多一些,需要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在哪個領域政府調控多一些,或市場作用多一些,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緊急關頭,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該出手時就出手,既要打得準,更要打得狠。
陳云在他的諸多文章,例如《糧食要統籌統支》、《實行糧食統購統銷》、《食油產銷情況及處理意見》、《改善副食品的產銷狀況》、《對財經工作的幾點意見》、《克服財經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加強市場管理和改造私營商業》、《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解決私營工業生產中的困難》、《堅持和改進糧食的統購統銷》等文中逐漸提出他的著名的四大平衡觀,即財政、信貸、外匯與物資各自平衡和統一平衡,把“四大平衡”看作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核心,而綜合平衡就是為了實現按比例發展。他認為:按比例發展,從長期看,就是最快的速度,也是效益最好的速度。
中共八大根據陳云的要求,對經濟工作明確提出了在發展中要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建設方針。歷史證明,八大的方針和政策是正確的。
總之,陳云的宏觀調控思想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府在經濟波動及通貨膨脹時期,可科學動用各種經濟手段實施宏觀調控,以使我國的經濟盡可能均速地、健康地、可持續地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