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借國企來回避“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萬眾矚目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正進入最后階段,那么,收入分配改革應該如何來完成呢?為此,《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明確指出需要將“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作為通向目標的重要途徑。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筆者認為通俗點說,就是讓資方——不管是私企還是國企——給勞動者漲工資、加薪,這一途徑是朝向正確的方向的。多年來,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工薪勞動者,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犧牲,對此舉世皆知,無須贅述,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既是理所應當,又是當務之急。11月初《小康》雜志和清華大學媒介調查研究室聯合發布的“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提高工資水平” 是當前提升公眾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
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大量媒體卻合力營造了一種與之相悖的強大輿論(11月15日南方周末評論文章《收入倍增靠什么》就是典型)。該論宣稱,收入差距拉大或貧富分化,不是因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過低,而是因為行業差距,即部分工資收入者的收入比其他大部分工資收入者的收入高;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不是提高勞動報酬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是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具體說來,就是國企職工遠比私企職工收入高,造成了中國貧富分化;同時,國企內部也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國企高管收入要遠遠高于普通職工;而收入分配改革遲遲不能得到推進,就是因為面臨國企這一“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解決辦法就是讓國企職工的收入向私企職工看齊。
這套理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首先,國企職工收入沒有媒體宣傳的那樣高;其次,國企高管收入也沒有媒體宣傳的那樣高;再者,私企職工收入的比較對象首先不是國企職工,而是與其有直接契約關系或雇傭關系的資方或老板。9月初媒體報道,娃哈哈老板宗慶后先生的凈資產已高達216億美元!由此可見,國企職工收入再高能跟宗慶后相比嗎?哇哈哈的普通員工收入低,難道不應該由宗慶后負責嗎?難道提高哇哈哈員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正是改善問題的正途嗎?國企職工收入若降低到私企的水平,那不正是降低而非提高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嗎?
下面筆者具體談談國企的收入情況。
央企高管收入沒有媒體宣傳的那樣高
目前一百多家央企當中,金融和保險行業的不歸國資委管轄,筆者缺乏其收入方面的材料,在此不予置評。本文對國企收入情況的分析,針對的是國資委分管的央企。
不少媒體和學者只要一提央企老總的收入,就愛跟“千萬年薪”聯系在一起,這是沒有道理的。2009年,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被媒體曝出“千萬年薪”,一時輿論嘩然。很快中海油相關部門以及傅成玉本人都對此予以澄清。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國家特許中海油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并以紅籌股形式分別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當時為了消除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顧慮,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可,中海油按照國際慣例和香港公司的標準設計了包括公司高管層薪酬、期權激勵在內的一整套公司治理和激勵機制。實際上,所有高管層成員都沒曾真正獲取這一收入,只是“名義收入”而已。傅成玉“辟謠”已三年多了,媒體關于“千萬年薪”的說法依舊盛行不衰,這難道不是純屬揣著明白裝糊涂嗎?
國資委建立之前,企業自定薪酬,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建立了國資委以后,開始把所監管的央企負責人的薪酬納入規范的軌道,可以說,恰恰是因為成立了國資委,部分央企領導人過高的薪酬才得以壓制。2008年 8月,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指出,2004-2006年央企負責人的平均薪酬是35萬、43萬、47.8萬元,年平均增長是14.9%。2010年1 月,李榮融在出席第十一屆北京大學光華新年論壇時表示,央企高管年薪定得并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高,當時平均薪酬也就是60萬元人民幣左右,三分之一是基薪,三分之二跟業績掛鉤。李榮融指出,國資委就薪酬方面的調整效果是好的,企業負責人的薪酬得到了規范,與職工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目前,央企高管的平均薪酬,估計不會超過七十萬。事實本來很清楚,可無數媒體卻視而不見,“央企高管跟普通在崗職工收入差距達百倍”之類的報道依舊俯拾皆是。筆者并非是說目前國企高管的收入現狀是完全合理的,不許批評,而是說批評應該建立在從事實出發的基礎上。
國企職工工資與私企差距有多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452元,比2010年實際增長8.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24556元,實際增長12.3%。作為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的一部分,央企職工的平均工資有多少?2010年8月,李榮融曾指出“目前央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薪)5.4萬。”至于在崗職工之外的那些臨時工以及派遣工,收入就更低了。
2012年8月,門戶網站網易的財經分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央企工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對國內117家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進行整理后發現,2011年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在職員工年平均工資為102965元,是當年城鎮私營單位在職員工年均工資24556元的 4.2倍。其中,廣東央企員工年平均工資最高,為219917元。
4.2倍!此報告一出,輿論大嘩,國企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不過,這一報告的統計是極不嚴謹的,甚至存在極其明顯的嚴重的錯誤。
報告稱,“2011年央企平均工資是用117家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共261家年報中職工工資總額除以職工總人數所得。”可見,這一統計方法本身就過于簡單。更令人吃驚的是,有媒體馬上發現,該統計過程馬虎得令人難以置信。
以中石油為例。中石油2011年報顯示,中石油集團擁有員工552810名及離退休人員71590名,各類市場化臨時性、季節性用工人數為 323605名,其2011年應付職工薪酬91.762億元。不知為何,網易財經在統計其平均工資時卻只統計了前兩者,共624400人,將本該統計在內的323605名臨時工被排除在外,于是得出“平均工資為146960元”的結論。這種算法顯然是不嚴謹的。
再看2010年央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薪)才5.4萬,怎么可能2011年一下子就達到102965元,將近翻一番?
筆者的一位中學同學兼好友在中石化所屬的齊魯石化公司工作。他工齡19年,技術極其出色,參加中石化全系統崗位競賽時曾獲得前三名。今夏見面時,他高興地告訴我,公司換了個好領導,他剛漲了工資,每月已經滿四千了,一年下來,“就五萬多,不少啦!”像我這位同學,每月四千,絕對不高,但是就像他這樣的無數的國企工人,卻被諸多媒體扣上了“既得利益者”的帽子,這不是在“挑動群眾斗群眾”嘛。難道非得讓他們淪落到某些血汗工廠中的奴隸那樣的境地,才叫公平嗎?筆者有位朋友的父親,是唐山某地方國企的老職工,現在每月工資僅一千四,是不是這樣就讓某些人滿意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