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官平
美國大豆“暴漲暴跌”的背后,隱藏著對中國豆油產業的致命危險。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如今用進口美豆壓榨一噸豆油虧損約400元,三季度過后大部分企業開始減產,預計目前已有九成左右油脂壓榨企業停產。
是不是“干旱”惹的禍?
豆類和油脂價格暴漲暴跌給投機者帶來樂趣和套利空間,但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表示,美豆暴漲暴跌給豆油產業造成很大傷害,不利于行業良性發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美豆暴漲暴跌?馬文峰表示,美豆價格暴漲暴跌要歸因于“信息不對稱”,由于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大豆,而當前美國農業部產量預估數據是唯一的參照信息來源,其預估調整可能給中國豆油壓榨企業造成一定的判斷失誤。
今年6月份,美國有三分之二國土正經歷1956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美國大豆“干旱題材”一度被炒作升溫。
不過,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油脂部副總經理昌木平并不這么認為。“漲的原因是干旱,跌的原因是干旱沒那么嚴重。”他說,行業信息已高度透明,這次暴漲暴跌主要是對前期美國干旱的估計錯誤。
“暴漲暴跌確實給行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如果方向做對了,利潤還不錯,如果做反了或者沒有做風險管理,那是很麻煩的。”昌木平說。
“大豆危機”再現?
王小語擔憂,黑龍江會不會遭遇類似2004年發生的“大豆危機”,最終油脂企業“哀鴻一片”。他說,2004年美豆一開始也是穩步上漲,同時油脂企業大幅進口美豆,隨著漲幅達到最高點開始下滑,進口美豆的加工企業壓榨利潤開始收窄直至大幅虧損,造成不少壓榨企業倒閉。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年6月份,美豆因炒作“干旱”題材一度被推高,直至9月5日探至每噸1781.40美元,隨后開始大幅下挫,跌至昨日1427.50美元,跌幅近20%。
這期間,國內大豆也被推漲,“豆你玩”一度重出江湖。王小語說,實際上在三季度,從美豆進口量來看,國內壓榨企業利潤還是很可觀的,開工率非常高,幾乎滿負荷生產。但隨著壓榨虧損擴大,美豆進口也開始急劇下降。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0月進口大豆403萬噸,較9月的497萬噸下降18.9%,但高于船期統計的350多萬噸。中國1至10月大豆進口量為4834萬噸,同比增16.6%。
隨著大豆和油脂整體價格下滑,“瘋狂的豆粕”也難免落入下跌宿命。就豆粕主力合約1305來說,截至11月12日,期貨價格已較9月4日高點跌近15%。
目前,東北新季大豆收購備受關注。王小語說,當前黑龍江大豆收購處在“購銷不旺”的狀態,其中一個原因是黑龍江大豆連年減產,造成產量大幅下降,據他估計,今年黑龍江大豆產量在300萬噸左右,相較2011年525萬噸下降近43%。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市場傳言今年國家臨儲收購價格將較去年的4000元/噸大幅提高,加劇豆農惜售待漲心理,收購相對清淡。
食用油及大豆進口雙激增 上市公司稱終端價格未有變動
證券日報
分析師稱,我國大豆和食用油對外依存度偏高,從而導致國內食用油價格緊隨大豆價格變動。
11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2012年10月全國進口重點商品量值表,而從這則表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年內我國進口大豆及食用植物油均有大幅增長:年內大豆累計進口數量增長16.6%,金額增長19%;食用植物油年內累計進口量增長24.2%,金額增長24.9%。
進口大豆及食用植物油的大額增長是否會對國內產業造成沖擊?而臨近年底,食用油是否會陷入逢節必漲的怪圈?對此,《證券日報》記者聯系有食用油業務的上市公司,接受采訪的公司表示,價格“隨行就市”,但亦有公司稱,公司小包裝產品的價格一直未有變化,而對于未來是否有調價的可能,則回復稱暫時未有計劃。
大豆進口量長期增長
從產品特性來看,食用油可以分為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品種,但由于玉米油、花生油等其它品種產量使然,大豆油占據了食用油行業的主要市場份額,正是因為這種特性,大豆為主要油脂品種,因此其價格的漲跌對于食用油產業具有標桿性的作用。
近年來,大豆進口一直呈增長態勢,使得行業對其依賴度不斷增加。海關總署官網顯示,在11月10日發布的2012年10月全國進口重點商品量值表中,大豆當月進口403萬噸,金額約28億元,而今年年內累計進口大豆4834萬噸,金額約283億元,在去年同期,大豆進口4145萬噸,累計金額約238億元,對比得知,年內大豆累計進口數量增長16.6%,金額增長19%。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0月,食用植物油進口達到90萬噸,金額約10億元,年內累計進口641萬噸,金額約75.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口量增長了24.2%,進口金額增長了24.9%。
此消彼長。援引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出,在進口大豆不斷增加的同時,國產大豆的產量卻在逐漸消減,以主產地黑龍江為例,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產量為585萬噸,比上年減少7萬噸,而2011年度大豆總產量則為542萬噸,比上年減少7.5%,而2012年數據雖未公布,但減產之勢明顯。
豆油價格降勢明顯
由于進口大豆占據了大豆市場的可觀份額,因此,進口大豆產地若有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對國內市場產生蝴蝶效應。
與大豆及食用植物油進口激增相對應的是,豆油的價格開始持續下滑,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則顯示,食用油價格目前以降為主,純大豆油、花生油等品種價格略有回落。而卓創資訊大豆分析師張蘭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監測情況來看,豆油價格下降明顯,以11月12日為例,豆油價格同比已下降7.88%。
對于價格下降的原因,張蘭蘭認為有三種因素:芝加哥大豆回落的影響、目前正值國內傳統需求淡季、棕櫚油低價沖擊。“我國大豆和食用油對外依存度偏高,從而導致國內食用油緊隨美豆下滑,而年前是否價格回升,則要看需求和美豆情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