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各地蘋果、橘子、蘿卜、白菜等各種果蔬大量滯銷,有農民說“荒著地也不種了,叫它閑著長草也不種了,收不回本錢來”。豐收即歉收,幾乎已成了每年秋收豐收后的慣例。每遇滯銷,各地政府、媒體紛紛行動起來號召市民買愛心菜、愛心果。央視在報道中說,現在是“市長很忙(忙著幫農民賣菜),農民很慌”。
又見滯銷
甘肅靜寧蘋果無人收購;陜西200余萬斤大棗深陷滯銷困境,大批熟透的棗子掉落遍地零落成泥;山東德州芹菜批發價一毛也賣不出去,農民血本無歸;山東山楂滯銷,農民損失慘重;濟南蘿卜滯銷,5分錢1斤沒人要;山西澤州的大白菜成片爛在地里;湖南石門45萬噸柑橘滯銷,無人收購爛在泥地里;貴州馬鈴薯滯銷……
最近一個月來,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又頻頻在全國各地出現,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滯銷品種似乎更多,滯銷的量也格外大。
在央視訪談中,頗有農民表示明年準備去打工,“荒著地也不種了,叫它閑著長草也不種了,收不回本錢來”。
市長很忙
與果蔬滯銷相伴的,是各地的媒體紛紛行動起來,號召大家購買愛心菜、愛心果;包括市長、縣長在內的政府官員也主動出擊,幫助本地農民做推銷。人們對這樣的情景并不陌生,最近幾年每到蔬果滯銷時都會上演,遺憾的是,這些只能救急,卻不能阻止新的滯銷潮到來。
如何破局
為何滯銷局面總是周而復始?有觀點認為,流通環節是最大的癥結。目前,從田間到餐桌,流通環節太多,而且一些中間商形成一定壟斷地位,從農民手里賤買,再高價賣給市民。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央視訪談時表示,問題的形成涉及方方面面。在今年的蔬果滯銷地,幾乎記者采訪到的所有農戶都提到,今年沒有收購商上門,而他們除了被動等待,幾乎毫無辦法。鄭風田說,這些農戶缺乏組織,大多單干,盲目生產,獲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比較缺乏,產品沒有樹立品牌,不懂抱團取暖主動出擊擴大市場。政府對糧食種植的補貼和其他保護往往還不到位,農資漲得快,糧價漲得慢,種糧食的收入和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農民不愿種糧,寧愿種蔬果,導致蔬果種植的一種無序擴張。
專家認為,市長僅僅幫助推銷產品是不夠的,還需更多根本措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