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輝瑞中國零售副總監張銳對外宣布的一組數據,令本土藥企再次感受到了跨國藥企把握政策的快準狠。
“萬艾可、立普妥等八大處方藥在中國零售市場突破銷售8億元大關,今年零售市場整體銷量有望超過10億元”這組數據對于時下陷入困局的藥品零售行業來講,勢必是振奮人心的。在新醫改政策利空的打擊下,中國藥品零售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陷入了多年來的低谷。
輝瑞的這一舉動在業內看來,是在押注新醫改的政策走向,因為就在幾個月前,深圳宣布在國內率先鼓勵處方外配。而來自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信息,則指邁出這一步的跨國藥企已不止輝瑞一家。
外資欲再度在零售市場掘金
作為第一家在華提出處方藥“大零售”概念的外資藥企,輝瑞去年下半年開始醞釀處方藥“大零售”戰略。
為了實施這一戰略,輝瑞中國于去年8月撤銷了原來設在商務及多元化業務事業部下、負責在三線城市零售藥店業務的基層零售藥店隊伍,合并到大零售隊伍。這一調整一度在公司和業內引起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輝瑞中國8年前就開始從萬艾可探索處方藥零售渠道市場,在實施“大零售”戰略之前,來自零售渠道的銷售額在整個銷售額的占比還不到10%。
“當時業界對我們這個調整有些誤解,但現在的狀況證明了我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現在公司服務這8個產品零售業務的團隊超過了500人,重點拓展全國一二線城市的零售藥店渠道。”張銳如是說。
據他透露,今年3月28日,輝瑞中國已與國藥控股旗下國大藥房、國藥股份簽署“三方戰略合作項目”,接下來將會與更多的連鎖藥店展開處方藥零售的深度合作。
外資藥企都是在處方藥領域很有優勢,為什么要深耕零售市場?
對于這一問題,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標點資訊公司總經理黃澤骎認為,這是新醫改醫保控費和連鎖藥店發展迅速雙重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大醫院醫保控制費用,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在大醫院門診統籌報銷金額不夠用,而社區醫院又不報銷大醫院處方的品種,患者只好到藥店去買。另一方面,零售藥店市場的持續穩定成長也決定了外企不可能忽略這個渠道,另外零售藥店本身也逐漸從追逐貼牌等高毛利產品回歸品牌藥。”
據黃澤骎介紹,除了輝瑞外,賽諾菲、拜耳都在積極布局這塊市場,之前一度退出藥品零售市場,專注于醫院市場的阿斯利康也在今年開始籌備零售隊伍。
處方藥零售市場潛力幾何?
作為全球最大的跨國藥企,不論是輝瑞,還是賽諾菲,它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界關注。那么,處方藥零售市場究竟有多大以至于外企紛紛試水?
一位此前負責基層市場開拓的輝瑞前員工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直言,輝瑞此項動作,意在在華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在他看來,醫院那塊市場在經過充分的競爭之后,格局已經基本形成,而處方藥零售市場則仍具潛力。
公開的信息顯示,作為17個醫改試點城市之一的深圳,在幾個月前正式宣布了旨在鼓勵患者憑處方去零售藥店配藥的新政策。
這一新政,不禁令業界浮想聯翩。因為,在允許處方外配的美國,其三大連鎖藥店的處方藥銷量遠遠超過非處方藥。
而來自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這塊市場的潛力仍有待挖掘:中國有40萬家零售藥店,其中連鎖藥店企業有2400家。
不過,有專家則指,以藥養醫和政策不惠及藥品零售的問題,仍然是擺在外資藥企深耕處方藥零售市場的兩個攔路虎。
“以藥養醫的存在,會令一些醫院限制處方外流。允許消費者拿處方去外配處方藥,這一政策目前執行也不是很到位,尚需要一個過程。另外,我們注意到深圳在推出鼓勵處方外配政策的同時,還推出了零差率政策,后者會令醫院的藥價比零售藥店更具優勢。”藥品營銷專家楊昌順如是認為。
不過,輝瑞中國似乎也有自己的考量。“白領中的白領”這一張銳給“大零售”的定位,意在規避報銷等政策方面對處方藥零售的影響,因為在他看來,“白領中的白領”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更在意便利性,因此,對零售藥店的光顧率更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