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華爾街
楊 柳
2008年,一場浮動已久的信貸危機,最終在雷曼兄弟倒掉的蝴蝶效應下演化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經由這場危機,世界的形態被改變,有的國家涉水而過,有的國家至今仍未走出陰影。
2007年年底,我作為新華社首批金融信息記者,踏上了美國紐約的土地。第一次駐外的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即將在“暴風眼”目睹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華爾街從來沒有這么多人”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最具影響力、使用最為廣泛的股價指數。它自1896年問世以來,經歷過1929年的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卻從未像2008年那樣遭遇長時間劇烈波動,尤其是2008年9月29日這一天。
那天下午,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在就政府金融拯救計劃進行投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內,所有人都滿懷希望地等待著計劃獲得通過。此前一天,國會兩黨剛就方案細節達成一致,原則上同意批準政府的金融拯救計劃,允許政府分階段使用7000億美元用于救市。
交易員、監督員、記者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屏幕,看著反對票和贊成票交替領先。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反對票仍在增加,贊成票卻顯得后繼乏力。這時,平時嘈雜的交易大廳仿佛被定格一般,沒有人穿梭、沒有人說話,大家只是靜靜地等待著結果到來的那一刻。當眾議院宣布以228對205票否決該法案的時候,美國財經頻道CNBC的現場主持人鮑勃•皮薩尼指著屏幕,張著嘴,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震驚過后,市場一片嘩然,這個結果太出乎意料了。由于市場信心受到沖擊,道瓊斯指數直線下跌,收盤時較前一個交易日跌777.68點,創下歷史最大單日下跌點數。
在錄制完節目后,我準備回分社,剛一推開紐交所的大門,就被眼前的情境驚呆了。在紐交所設置的隔離柵欄外,蜂擁而至的媒體把本就狹窄的華爾街堵了個結結實實,大樓凡是有門的地方皆被圍了個水泄不通。閃光燈此起彼伏,攝影機高低錯落,甚至有記者把拍電影用的吊麥都派上了用場,追問走在我身前的一位交易員對市場的看法。如果在紐交所門口鋪上紅地毯,簡直就像在走星光大道,只是心情五味雜陳。
我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了出來,就見一位年輕的華爾街“精莢”一邊擠一邊對著電話喊:“你真該來華爾街看看,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人!”
類似的場景后來又出現過多次:開盤前各檔財經節目的轉播車就已在與華爾街交匯的百老匯大街上排起了長隊;聯邦紀念堂下、華盛頓銅像邊皆是背對紐交所、面對鏡頭、手持麥克的記者。世界對華爾街的關注由此可見一斑。
獨立投行告別黃金時代
然后就是金融集團、投行一個接一個地垮臺。
9月14日欲收購雷曼兄弟的潛在投資者放棄交易后,雷曼公司電子郵件通道一度阻塞,員工被接踵而至的客戶電話淹沒,這些電話都在詢問各自資金和賬戶的命運。同時,一部分員工已經開始打包走人,準備另尋出路。一位名叫Bill的員工痛心地說:“我從大學畢業起就在雷曼工作,現在我失業了。”
在雷曼兄弟破產后,紐交所原屬雷曼的交易柜臺內空空蕩蕩。我向交易員戴維詢問這些人的去向,他說:“有的走了,有的去了別的公司,希望不會再有人離開。”
金融危機席卷下,普通員工如此,高層也未能幸免。2008年9月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約翰•賽恩曾在他那間奢華的辦公室里接受了新華社的專訪,當時的他沉穩自信。然而,僅僅過了五個月,這位美國金融界的“救火隊長”就被迫以500億美元的總價接受了美國銀行提出的競購請求。賽恩成功使美林避免了破產的命運,卻很快被新老板解雇。
在短短半年時間里,曾經的美國五大投行一個破產,兩個被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變身”商業銀行。獨立投資銀行在華爾街叱咤風云超過20年的黃金朝代宣告結束。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6月29日—7月5日《國際先驅導報》)
鏈接一:美國一城市申請破產保護(卜曉明)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市未能在規定期限內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可能成為迄今申請破產保護的最大美國城市。
過去3年間,斯托克頓市政府深受樓市下跌沖擊,不得不借助一系列開支削減措施應對9000萬美元赤字。這座城市已裁減四分之一警力、三分之一消防員和40%其他公職人員。在職人員的工資和醫療待遇同樣縮水。
為填補明年大約2600萬美元預算缺口,最新預算案提議暫停償還債務和支付法律訴訟費用,削減退休人員醫療費用,進一步降低工資和福利待遇,同時借助停車許可證等手段增加收入。
斯托克頓市行政官鮑勃•戴斯說:“破產法第九章的全部目的在于避免失控的混亂局面出現。破產的作用相當于按下暫停鍵。服務和供給架構得以保留,你不必應付一大堆官司。”
美聯社報道,斯托克頓市最早可能27日申請破產保護。
斯托克頓市發言人康妮•科克倫說,斯托克頓市未能在25日午夜的最后期限前與債權人達成協議。
斯托克頓市位于中央谷地,人口29萬,是座河港城市。過去數年間,這座城市新建數以千計房屋,吸引來自舊金山及周邊地區的眾多買家。金融危機2008年爆發后,美國樓市一蹶不振,斯托克頓市飽受房屋止贖、房產稅進項劇減等損失。
與此同時,為政府工作的人員通常簽訂多年勞資合同,致使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些人的退休金通常也頗為豐厚。
另外,這座城市的大手筆投資,例如市民休閑散步場所、體育場和賓館未能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
斯托克頓市的犯罪率和失業率同樣較高,曾兩次位居《福布斯雜志》“美國最可悲城市”名單之首。
一旦斯托克頓市申請破產保護,市政府官員將保留對城市日常運營和人事安排的權利,但一名法官將接管有關政府債務的全部決策。償付債權人的錢款將取自斯托克頓市用于支付公共安全的費用,包括警察和消防。
貝內代蒂說:“鑒于經濟形勢不好、失業率高和房屋止贖率高,破產保護不會使斯托克頓市突出的財政問題煙消云散。他們翻身需要好幾年。”
(《環球視野》摘自2012年6月28日《文匯報》)
鏈接二:華爾街的日子不好過(喬繼紅)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有近4個年頭,人們或許會問,華爾街在經歷了最初的大失血后,現在的日子是否好過一些。
近看華爾街,會發現,這里的日子依然不好過。
下一個被裁的可能就是你!
一年前,《環球》雜志記者在一次投資研討會上遇到約翰•邁恩時,他在美國銀行美林證券公司工作,是計量金融和資產管理部門的副總裁助理。那時,邁恩在美銀美林工作還不足一年,意氣風發,認為自己做的是一份夢想的工作,整天為投資決策提供研究分析報告,不但學以致用,還能“改變世界”。
一年后,記者試圖再次聯系邁恩,他名片上的官網郵箱已經停用,輾轉通過手機聯系到他的時候,他說已經換到一家小公司,還做著類似工作。“公司經營在變差”,他這樣解釋離開美銀美林的原因。
在華爾街所有的大銀行中,美銀是受次貸危機沖擊最大的一個,目前還在收拾爛攤子。受抵押貸款類業務拖累,加上官司不斷,美銀股價一年以來已經跌去近五成。
為削減成本,減小資產負債表規模,去年9月份美銀宣布了一份3萬人的裁員計劃,占員工總數的10%以上。今年5月份,美銀再次宣布將裁掉2000名“精英人士”,主要涉及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財富管理部門的高級雇員。
“那些見識過2008年后大裁員的同事都在等著‘另一只靴子落地’。”邁恩說。在他看來,這次裁員是上一次裁員潮的延續國,上一次裁員沒到位。
上一輪華爾街裁員潮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大投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相繼倒塌,經濟陷入衰退,華爾街損失掉2.8萬個工作崗位。2012年的此時,就在美銀磨刀霍霍的時候,新一輪的裁員潮正在悄悄引爆。
根據美國提供再就職服務的3C公司(Challenger,Gray& Christmas)的數據,在截至4月底的一年里,包括銀行、券商和其他金融服務公司在內的美國金融行業共裁員12860人,比前一年多2000多人。
波士頓咨詢集團4月底公布一份報告,預測銀行“短期內”將裁掉12%的員工。這也與華爾街獵頭從大公司內部獲得的消息基本相符——高盛集團、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也將從6月份起開始拿投資銀行部門開刀,裁掉幾十名銀行家。
華爾街內部開始人人自危,新手、完不成業績指標的、快要退休的,每個人都惴惴不安。
邁恩并沒有說明自己離職是主動辭職還是被辭退,他只是說,“一些人開始陸陸續續地離開,下一個可能就是自己的感覺很不好。”
李山泉的不祥預感
李山泉是美國著名共同基金奧本海默的董事總經理,旗下管理超過2000億美元的全球資金。《環球》雜志記者問他當下華爾街的經營環境,這位身在其中摸爬滾打20余年的資深投資人回答說:“風險太大。”
李山泉說,現在大量資金停留在貨幣市場等“準現金”市場觀望,還有大量資金投向政府債券或美元、日元等收益率低的“避險天堂”。
是華爾街大佬們不想掙錢么?顯然不是。只是,在2012年這個多事之秋,李山泉跟華爾街很多投資人一樣,都在做一個糾結的選擇:增值還是保值?
作為一個基金經理,李山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各種研究報告。在這些專業分析報告中,越來越多不利消息:美國出臺金融監管新規,西班牙陷入經濟衰退,意大利債券收益率上升,以色列對伊朗虎視眈眈,法國選出新總統……這都讓李山泉有種不好的預感:2012盈利環境變差。
李山泉說,并不是說存在風險就不能有好的回報率,2010年和2011年華爾街的投資回報率都比較好。但今年卻大不相同,因為除了痼疾,又添新憂。
希臘依然在苦苦掙扎,失業率已經超過20%,而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又在淪陷。同時,歐洲多國今年進行政府改選,國內和國際政策的延續性遭遇挑戰,前景越發不明朗。在法國公布總統選舉結果之前,李山泉就已經大幅削減風險敞口,轉向貨幣市場保值。
而美國方面,華爾街對經濟復蘇的關注從未降溫,任何一個經濟報告都可能波及華爾街盈虧。近來,美國經濟復蘇速度猛踩剎車,又趕上總統大選,政策延續性也面臨挑戰,而美聯儲在是否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上態度不明朗。
在華爾街,所有投資人交易的是消息,拼的是心理素質和判斷,2012年有太多東西要猜,這讓基金經理和投資銀行“壓力山大”。
李山泉還提到,現在華爾街投行持續感到盈利空間被擠壓的最重要原因,是金融體系的變化。
如巴塞爾協議Ⅲ就規定大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至少為7%,有系統性重要性的銀行還要額外再加3.5%。在美國國內除了弗蘭克-多德法案,還有很多法規正在制訂中,旨在限制大金融機構的影響力。很多人還建議,大銀行將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剝離。
李山泉說,2008年以前金融行業的過度繁榮逐漸褪去,很多銀行破產,金融衍生品市場被大幅限制,杠桿化驟減,華爾街“英雄無用武之地”,盈利大減。
一群惡狼在覓食
華爾街就如一群惡狼,在當下清淡的市場,食物一被發現就會立即被分食一空。
今年最吸引全球投行眼球的IPO(首次公開募股)當數臉譜公司(Facebook)。本次IPO,臉譜共找了33家承銷商。你能想到的所有華爾街的大腕兒全部名列其中:高盛、花旗、美銀、大摩、小摩、巴克萊、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可以想像,競爭有多么激烈。
正是華爾街的慘烈廝殺獵食,讓臉譜漁利:其IPO服務費預計僅占招股總額的1%左右。要知道,一般情況下,這一比例為3%到7%。2011年所有IPO案例的平均服務費率為5.48%。
目前,lPO市場似乎又回到金融危機剛爆發后的2009年的水平。根據研究機構、全球投資銀行交流平臺迪羅基公司的數據,今年以來僅有67家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lPO申請,比去年同期的127家減少47%,比2010年也減少36%。
在今年已經成功IPO的71家企業中,有近一半的企業最終發行價低于最初的設定價。
于是,像臉譜這樣的“肥肉”,自然逃不過華爾街所有投行的眼睛。每個人都想分得其上市的一杯羹,這不僅因為誰都想成為硅谷第一大上市案中的一員,更是因為生意清淡時,即使薄利也要搶。
除了IPO銳減,華爾街投行還要面臨的難題是企業兼并活動依然不活躍。“每個人都來到了舞會現場,但沒人想跳舞。”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美洲交易和充足業務負責人丹•提曼,如是描述2011年的全球并購市場。迪羅基的數據說,整個2011年,全球并購交易額為2.81萬億美元,只比清淡的2010年上漲了3%。
提曼說,去年有著堪稱完美的并購條件:公司持有大量現金,利率處在歷史最低水平,無數估值偏低的企業在等待買主。
但是,他話鋒一轉說,依然有很多企業“不愿走進舞池”,主要是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前景讓他們不安。“2012年,形勢也不會有太大改觀。”提曼說,“現在的基礎條件和去年一樣,而且出現了新的不確定因素,比如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都將帶來風險。”
美國銀行和美林證券最近對600位公司高管進行了調查,只有18%的人說將在2012年進行一項并購活動,遠低于去年的26%。
并購活動低迷,就讓很多投行所謂的“banker”(銀行家)無事可做。李山泉也說,現在華爾街是“僧多粥少”,每家投行都要用最少的人搶到最賺錢的買賣,不然生存空間就會被擠壓殆盡。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75期,摘自2012年7月1日《環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