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就一定能說話嗎?
繁榮的形成:
在我的博客留言中,常常都有很多人批評我,說我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我的分析。甚至認為只有數據才能說明問題,沒有數據就不能分析經濟。好像離開了大量的具體數據,就不能分析經濟了一樣。
本來不想寫這篇文章,看來不得不說明一下了。
大家看看:
1、1929年以前,美國經濟一片欣欣向榮。所有的經濟數據都非常好。結果短短幾個月卻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蕭條;
2、1990年以前,日本的所有經濟數據都很好,不管的GDP增長、國民收入增加、企業和金融機構盈利大幅增加、財政收入大幅提高、政府負債當然也下降、外匯儲備增加,日元不斷升值。但1990年以后日本經濟突然失去增長動力,經濟卻進入失去的20多年,至今還萎靡不振;
3、1993年以前,墨西哥一樣的經濟和經濟數據數據都很好,大量資本爭先恐后的進入墨西哥。但是短短1年以后,墨西哥危機就爆發了
4、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泰國、韓國、香港經濟數據也一樣的很好。但卻很快紛紛陷入金融危機,泰國和韓國最后出現外匯短缺,貨幣大幅貶值;
5、2001---2006年,美國不管是GDP增長、國民收入增長、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盈利、財政收入等數據,可以說在最近20多年來說都是表現的非常不錯的。但是,2008年卻幾乎金融崩潰,所有以上數據大幅下滑;
6、愛爾蘭曾經是歐洲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曾經創造了歐洲發展的奇跡,2008年以前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在60%以下,2008年危機以后卻后來居上,僅僅2010一年政府赤字就占GDP的32%。現在還要靠外部救助才能勉強度日;
以上是最近幾十年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前后的變化,分析卻發現同樣的共性:
1、危機都是在繁榮中爆發;
2、危機基本都在經濟數據很好或最好的時候爆發;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請問誰可以用數據說話,提前2年分析出后面的危機呢?這些國家在危機以前的1—2年內反而是經濟數據最好的時期。這時候用經濟數據能說話嗎?很多人喜歡說,理性分析,用數據說話。實際其中很多人并不真正懂經濟。
為什么危機總在繁榮中爆發呢?大家先看看所謂的繁榮是怎么產生的:
1、經濟發展-----收入增加----消費增加----資產價格上漲并形成上漲預期-----投機、炒作增加----資產價格繼續非理性上漲----投機、炒作更多-----泡沫不斷增加-----繁榮產生;
2、資產價格上漲---名義財富增加---消費能力增長----經濟非理性發展----繁榮加劇----資產價格繼續上漲----泡沫繼續增加;
3、投機增加、消費能力增加---實際需求增加---投資增加----供不應求----企業盈利大幅增加、資產價格繼續上漲----
4、資產價格上漲、企業盈利增加----股票上漲----大量資金進入炒作股票----股票上漲------股東和股民名義財富增加、上市企業大量融資并投入建設----大量建設推動經濟發展-----
5、經濟繁榮、資產價格上漲----熱錢大量涌入----加劇炒作---泡沫擴大
6、熱錢大量進入----匯率上漲預期加強----更多的熱錢進入----匯率繼續上漲----上漲預期強化-----熱錢瘋狂涌入-----
7、經濟大幅快速發展----該國稅收增加、外匯增加、負債下降、就業率大幅提高、銀行即企業盈利快速增加-----經濟數據一片大好------ (這時候數據能說話嗎?這時候只看靚麗的經濟數據,看數據說話的人,這時候是信心十足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以后,必定會導致資產價格上漲、投機大量增加、財富效益下的消費增加,并伴隨大量的熱錢進入。形成并最后推高泡沫。直到泡沫破滅,不死不休。
上面僅僅解釋了繁榮是怎么形成的。
繁榮的破滅
上一篇說了繁榮形成,總結繁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大量投機增加了所謂的囤積需求,但這種需求并非真實的需要,而是為了逐利而產生的囤積;
2、資產價格、企業效率、財富效應、匯率上升過程中形成的正反饋。也就是經濟或金融的一種自我強化循環。這就是索羅斯說的反射理論。而這種正反饋會不斷的同時增加需求和供應,造成經濟繁榮假象;
3、資產價格上漲導致的財富效應,進而促進資產持有者消費增加。實際是虛幻財富增加帶動消費需求增加。這種消費是空中樓閣,實際是透支未來財富和消費潛力;
這種繁榮實際是一種虛假繁榮,但這種繁榮導致的強化循環,什么時候才會停止呢?
要分析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分析供求關系的轉折點,也就是社會從供不應求轉變為基本平衡,再到供過于求。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仔細分析需求和供應在這個過程中的變化。
要分析需求首先要分析 需求的形成:
A、經濟發展----社會總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B、資產價格上漲-----名義財富增加-----消費能力增加----需求增加;
C、資產上漲預期形成和強化-----投機囤積增加-----需求增加;
D、銀行放松貸款-----消費者實際購買力增加-----需求快速增加。比如:房屋按揭貸款會讓本來無力購買房屋的人成為市場中可能的有效消費力量。而且是突然消費力集中大量增加 ;
E、匯率上漲-----該國貨幣對外購買力相對增強-----需求增加;
F、經濟總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加----政府消費和投資能力增加----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投資期間實際對整個社會供求來說還是一種需求,比如:投資鐵路會導致對鋼材、水泥、相關設備等的需求增加);
G、實際利率為負和上漲預期-----引起恐慌性消費-----需求增加。
以上是分析在經濟自我強化的過程中,導致需求增加的因素。
當然,供應也會因為資產價格上漲,在逐利的驅使下而不斷的增加。
比如:
1、房價上漲會導致大量的人力物力進入房地產行業,加大房屋的供應。
2、股市的大幅上漲,會導致更多的企業上市或再融資,過高的股價甚至引來股東和高管不惜一切代價的拋售,而這種拋售實際是增加股票的供應。
但是,供應的增加也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
a、投資周期
比如:即使房地產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房價很高,盈利非常客觀。但是,由于房屋建設周期很長,無法短期滿足需求的增加。一定階段出現供不應求就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投資周期越長的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持續的就相對越久
b、社會總產能提高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整個社會生產能力無法在短期內的大幅提高。比如:突然大量增加的建筑,需要大量的熟練建筑技工,而熟練技工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培訓出來。當然還要受土地、資金、相關材料產能和配套設施的制約;
C、供應會受到資源有限性的約束;
地球上的很多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不可能無限的索取。一旦需求增加過快過多,就會導致資源相對匱乏。進而推高資源的價格,直到供求基本平衡。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需求增長的速度可能遠遠快于供應增加的速度。導致一定階段內供不應求持續存在,并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強烈的上漲預期。而強烈的上漲預期帶動大量的投機囤積需求的增加,進而加劇供不應求。
這種強化會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但是,資產價格過度上漲,最后總會抑制需求的增加,同時也會不斷的刺激產品生產,進而增加產品的供應。最后終究會有供求基本平衡和逆轉的一天;
1、雖然經濟發展能提高消費能力。但是,如果資產價格上漲的速度超過大部分人收入提高的速度,那么,這些資產購買者(非資產出售或持有者)的真實消費能力反而會下降;
2、資產價格上漲雖然能帶動消費能力的增加,但是,資產價格過度上漲,最后必定引起嚴重的通脹,而通脹會讓整個社會消費能力相對下降;
3、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暴利。而暴利會加劇分配失衡,同時在負利率和投機暴富效應影響下,大量根本不懂金融和投資的弱勢群里必定大量參與這場投機中,并成為被掠奪的對象。如果在加上社會分配機制本來就有問題,那么貧富懸殊會更大。而貧富懸殊加劇會導致社會總消費能力下降;
4、匯率過度上漲-----出口能力相對下降-----出口企業產能下降或出口企業倒閉----失業增加----收入下降------該國需求相對下降
5、資產價格過于高漲----銀行風險意識出現-----銀行收縮貸款-----整個社會實際購買能力下降-----需求下降
6、該國資產價格明顯高于其他國家資產價格-----資本風險意識出現-----資本逐漸流出該國------該國外匯增加速度放緩、甚至開始下降-----部分先知先覺投機需求撤離
比如:夸張的說,如果現在中國北京的房價再上漲4倍,北京人完全可以賣掉中國的房子去美國當一個小富翁,而且可以終生不用再勞動。這樣的好事情,必定會加速很多人拋售房屋,并導致資產大量外逃。
7、當資產價格和股市過于高估以后,購買資產和股票的投資者已經不可能通過資產使用價值盈利,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實際資產和股票已經成為龐氏騙局,泡沫遲早必將破滅;
比如:股票市盈率過高或房價租售比過低,大量的投機者根本不可能通過長期靠發行股票的上市企業盈利和出租房屋收取租金來獲得合理的回報。只能靠博傻游戲賺錢。這時候房屋和股票類似于龐氏騙局,只能靠后來者以更高的價格接盤獲利。但是由于投機越來越多,加上資產價格越來越高,供應也源源不斷的增加,需要接盤的資金必然越來越大。資金斷裂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所以也注定了龐氏騙局的結果只能是-----泡沫破滅;
8、部分先知先覺的人,他們會提前感覺到泡沫的危機,并開始拋售手中的資產。這種拋售行為實際也是在增加市場的有效供應。比如:現在中國有部分投機者已經賣出手中囤積的房屋,極少數的人,甚至賣掉了手中唯一房屋,選擇租房這種更加劃算的生活方式,并對賣房所得貨幣進行風險處理。高拋低吸是投資中最常用的賺錢方式,隨著泡沫的擴大,恐高的人會越多。這些恐高人的行為增加了市場供應;
9、當政府意識到泡沫較大的時候,也會采取各種方法減少需求、增加市場供應、增加投機成本等方式。這些行為也會改善供求關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泡沫上漲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市場供應開始不斷增加。而需求卻被慢慢抑制,供不應求的矛盾逐漸減小,達到基本平衡,最后甚至開始下跌。
一旦上漲預期消失,甚至出現下跌預期的時候。經濟和金融開始進入向下的正反饋。也就是惡性循環,以前的自我強化循環,全部轉變為逆向自我強化循環:
1、供過于求-----資產價格下跌----投機需求大幅減少----供過于求加劇----資產價格繼續下跌-----投機者拋售以前的囤積庫存----增加市場供應-----加劇供過于求---- 資產價格再次下跌------- 不斷循環
2、資產價格下跌----名義財富縮水-----實際消費能力下跌----需求減少----加劇供過于求-----資產價格繼續下跌---- 不斷循環
3、需求減少----產能過剩-----投資減少或裁員----投資需求下降、失業增加----收入下降-----需求減少----- 不斷循環
4、資產價格下降-----銀行抵押貸款壞賬增加----銀行收緊貸款------投資減少、需求減少-----加劇供過于求----資產價格繼續下跌-------- 不斷循環
5、出口下滑導致外匯儲備減少加上資產價格下跌-----投資和投機資金撤離----外匯減少-----匯率出現下跌預期-----資本更多的流出-----外匯進一步減少-------- 不斷循環;
經濟下滑---通脹下降----為了刺激經濟降息-----匯率下跌預期加上降息----資本流出------匯率下降-------
6、資產價格下跌---企業盈利下降----股票下跌-----財富縮水----需求降低-----供過于求加劇-----資產價格繼續下跌-------
7、經濟下滑----政府財政收入下降----政府投資和采購能力下降--------政府對經濟的貢獻下降------經濟繼續下滑------
8、供過于求----企業裁員或降薪------收入下降-----需求下降-----供過于求加劇-----
9、資產價格下降-----投機者虧損巨大------被迫拋售手中囤積的資產-----增加資產供應-----供過于求加劇------資產價格繼續下跌-------下跌預期加強-------投機者拋售------
10、資產價格下跌-----銀行抵押貸款購買資產價格成為負資產-----銀行沒收資產拍賣-----增加市場供應------資產價格繼續下跌------更多貸款消費者手中資產成為負資產-------
11、資產價格下跌-----購買者觀望----需求減少-----供過于求加劇----資產價格繼續下跌-----下跌預期加強-----購買者繼續觀望-------
12、經濟下滑-----上市企業業績下滑------股票下跌-----上市企業融資能力下降-----上市企業投資減少------經濟下滑----
以上循環一旦形成,經濟就進入惡性循環。最后泡沫當然也就破滅了。
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反對去收集和研究經濟數據。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看數據的表面。古人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經濟分析不是一層不變的。在前提和環境變化以后,同樣的數據,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前人的很多經濟理論和分析,可能適用于當時的特定的環境。如果生搬硬套,猶如刻舟求劍。
我文章中很多分析,很多僅僅是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所以,有時候并不需要過于精確的數據。只要知道經濟數據的大概方向變化即可。
簡單的經濟數據很多時候不能體現出經濟的內在問題和變化,因為決定經濟的是人,而人未來的投資行為并不能從數據中完全反應出來。加上經濟常常能自我循環和強化。所以,數據僅僅是分析經濟的一個因素,但絕對不能成為分析的唯一因素。認為離開數據就無法分析經濟的人,實際還沒有真正搞懂經濟。只有能靈活運用經濟的內在運行規律,并結合實際變化情況進行合理分析的人,才可能分析出更加接近實際情況變化的經濟結論。
上面列舉的“繁榮”實際是虛假繁榮,繁榮中孕育并加劇了經濟中的矛盾,實際是經濟“走火入魔”,人們的投資行為、社會的分配、資源的配置都嚴重錯亂,這種 “繁榮”最后必定會導致嚴重的危機。以古喻今可以明事理,聰明的人會盡量避免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一個聰明的民族為什么一定要重蹈別人的覆轍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