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美分,落到中國企業口袋;20美元,裝進外國老板腰包——這是中國加工貿易企業制造一個芭比娃娃的利潤分配格局。從鞋子到襯衫,從圣誕樹到電動玩具,從電腦到蘋果手機,許多加工貿易企業曾經或正在演繹這樣的分配故事。
獲利相對較少、核心技術被跨國公司控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工業化、國際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承受了諸多爭議乃至非議。尤其近年來,當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經營成本快速上升、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國際競爭愈加激烈等新壓力時,圍繞加工貿易的討論更是不絕于耳。
當前我們要不要繼續發展加工貿易?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把握哪些重點?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編者
1.
我們還有必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嗎
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加工貿易依然是我國擴大就業、促進貿易、增加稅收的重要途徑
“洗腳上田”,是廣東人對發展加工貿易的形象表述。自從引入這種獨特的貿易形式以來,我國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順利轉型為產業工人,虎門服裝、順德家電、蘇州筆記本電腦等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發展起來,珠三角、長三角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并由此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不僅如此,加工貿易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大批農民工就業,去年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約占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帶來了外商直接投資,解決了我國資本短缺的問題;提高了產業水平,帶動了配套產業,在參與全球分工的過程中學習掌握了先進技術、管理方式。
成績屬于過去。時下,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貿易順差超過1500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的背景下,我們還有必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嗎?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加工貿易的概念和內涵。
從全球分工角度看,加工貿易是建立在產品內分工基礎上的一種貿易方式,承擔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我國對加工貿易有著嚴格的界定,是指從境外保稅進口全部或部分零部件、元器件、原輔材料,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制成品再出口的經營活動。
由于我國具有勞動力豐富、要素成本低、制造業基礎較好等優勢,國際產業鏈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不斷向我國轉移、延伸。在全球化深入推進的當下,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環節越來越深入,加工貿易已不局限于跨國公司內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越來越多地加入了跨國公司的分工體系。
“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我們決不能主動放棄這一貿易方式,而應抓住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還沒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狀態,資源匱乏、內需不足、勞動力過剩的局面沒有改變,發展處于工業化中期、部分地區甚至處于工業化初期的狀況沒有改變,在國際分工中依然處于中低端環節的局面也沒有改變。
“任何一個國家只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國際分工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才能順應國際發展趨勢,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說,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是我國擴大就業、促進貿易、增加稅收的重要途徑。
以就業為例,由于國內市場增長受到較大局限,不少制造業行業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單純依賴國內市場很難解決產能釋放以及由此帶來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加工貿易可以促進就業,而且由于加工貿易出口是占領國際市場,對于我國來說意味著市場容量、就業空間的巨大拓展。”馬宇說。
2.
加工貿易一定處于產業鏈低端嗎
加工貿易本身并不存在“先進”或“落后”的特征,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已掌握先進技術、擁有自有品牌
由于過去主要承接玩具、服裝等低端產品,加工貿易被打上了“低端產業”的印記。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8億件襯衫換不回一架飛機,一火車打火機兌不來一個電腦軟件”。有人說,加工貿易能促進擴大就業、助力融入國際市場,這沒有爭議,但其技術含量不高,屬于落后產業,不應當鼓勵發展。
事實是否如此?
科沃斯機器人(蘇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智能清潔器具的加工貿易企業。公司成立的前10年,主要是貼牌加工的生產模式。從2006年開始轉型發展成OBM(自有品牌生產)模式,創立了“科沃斯ECOVACS”品牌,從傳統的清潔器具轉型為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5000萬元,先后在60多個國家申請注冊商標63個,在國內外申請專利498項。2011年自主品牌業務占比為23%,今年將提高到40%,實現了轉型升級的華麗轉身。
在中國,有無數像科沃斯這樣的加工貿易企業,已經掌握了先進技術,可以制造先進產品,并且逐步擁有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事實上,加工貿易只是一種貿易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先進”或“落后”的特征,更不能與“低水平產業”、“落后產能”直接畫上等號。華為、中興、美的、格力、TCL、格蘭仕等一大批知名企業,也都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我國的船舶制造業96%以上、光伏產品近七成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它們都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加工貿易帶來了技術外溢效應。據商務部研究報告,隨著加工貿易不斷發展、投資環境改善,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呈顯性或隱性擴散趨勢。蘇州市一項調查表明,截至2011年底,蘇州市已有外資研發機構522家,其中獨立研發企業85家,非獨立研發中心437家,單個研發機構平均累計研發投入超千萬美元。
當然,我國依然有很多加工貿易企業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不能以國際水平的最高端來衡量我國加工貿易的基本水平,而應該以我國的產業發展水平做參照系來加以衡量。”馬宇說,如果加工貿易的技術、產品都高于國內同行業的平均水平,它就應該是行業先進水平的,對我國的產業進步和市場競爭就有著更多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加工貿易剛起步的時候,它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在國內是領先的。上世紀90年代以后,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大大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成為新的增長點。“十一五”期間,機電產品出口占比從76.6%提高到79.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從48.2%提高到52.4%。
“一味指責加工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低,實際上陷入了一個誤區。”馬宇說,經濟基礎和產業基礎決定了加工貿易的基本水平。初期,加工貿易主要依托我國廉價的生產要素進行國際化生產,而現在,它的轉型升級更依賴于我國產業總體水平的高低和相關制度環境的優劣,脫離實際對一種貿易形式提出指責是不合理的。
3.
向一般貿易轉型,是否就更高級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應是豐富和多元化的,并非向一般貿易轉型就是升級
雖然加工貿易并非必然屬于低端產業,但實事求是地講,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確實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整體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
加工貿易該怎樣轉型升級?有觀點認為,需自主研發設計、獨立開拓市場的一般貿易比加工貿易更高級,轉型升級就意味著向一般貿易轉移。
這一思路是否正確?
“一般貿易并不必然意味著技術含量更高。事實上,中國90%左右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是加工貿易方式,如果拿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和一般貿易比,加工貿易的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均高于一般貿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隆國強說。不僅如此,加工貿易在環境保護、環境標準、能耗標準、技術水平上,均高于一般貿易,把加工貿易轉成一般貿易解決不了所謂的“兩高一資”的問題。
還有人認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存在工作超時、社保不足、工人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等問題。隆國強說,這些問題在某些加工貿易企業確實存在,但并不是說把它轉型為一般貿易就解決了。事實上,這些問題與企業性質無關,而與法律是否健全、政策是否到位有關。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應是豐富和多元化的,并非向一般貿易轉型就是升級。”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認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既包括由外資企業為主向民營企業為主、由沿海加工為主向內陸加工為主、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型企業加工、由物耗型加工向清潔化生產等不同方式的轉型;也包括工藝流程升級、產品結構升級、集聚配套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等不同形式的升級。
2011年11月,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六部委共同下發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容包括產業層次、產業鏈、經營主體、區域分布、監管模式等五個方面,明確要推動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區域由東部主導向東中西部協調發展轉變、增量由區外為主向區內為主轉變。
其中,鼓勵和支持研發,發展自主品牌非常關鍵。OBM的利潤率高于ODM(自主設計生產),更是遠高于OEM(貼牌生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其勞動生產率遠高于從事簡單加工組裝的工人,其工資是普通勞動密集型工人工資的幾倍到幾十倍,這將大大提升加工貿易的附加價值。
4.
加工貿易能否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轉移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分工格局,但要防止重復建設、無序競爭
經過30多年發展,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土地空間、能源資源、環境承載有限,隨著企業經營成本的不斷上升,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勢在必行。
據商務部產業司提供的數據,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在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迅速提高,已從2006年的2.5%增加到2011年的6.3%,今年一季度進一步提高到8.6%。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的延伸,也喚醒了這些地區發展的“第二春”。
在江西,加工貿易已占該省外貿1/5強,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船舶等產品取代陰極銅、有色金屬等資源型初級產品成為主要出口商品。在四川,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量從2005年的全國第十四位,躍居到全國第九位、中西部地區首位。
盡管數字很亮麗,但由于交通、配套等不利因素,社會各界對中西部地區能否發展加工貿易一直存有爭議。
“我們首先要在認識上解決內地為什么要發展加工貿易、能否發展加工貿易的問題。”四川省商務廳廳長謝開華說,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豐富實踐證明,加工貿易是后發地區植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城鄉一體化發展最有效途徑。
“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優化產業分工格局。”江西省商務廳副巡視員鄧必云說,很多跨國公司將海外和東部地區的產能整合,落戶中西部地區,我國承接產業轉移的趨勢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明顯。
但值得重視的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目前在承接轉移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導致項目雷同、資源浪費,降低了轉移的效益。
“承接產業轉移不能簡單地重復沿海地區走過的老路,更不能‘一哄而上’打亂仗。應結合各地在人力資源、區位、產業配套、綜合服務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比較優勢,走‘差異化’路線。”蔣耀平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