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機商制造糧食危機
周言
提要:在目前的國際糧食市場上,投機商占統治地位,高盛、摩根大通等幾家國際大金融機構已經多年操控世界糧價。糧食市場到底怎么了?我們應該怎樣兼顧經濟和人道主義呢?
據4月1日出版的英國《獨立報》報道,在目前的國際糧食市場上,投機商占統治地位,高盛、摩根大通等幾家國際大金融機構已經多年操控世界糧價。不過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糧價維持在2008年以來的高位,世界上有超過10億的人口正在挨餓,甚至在部分地區導致了暴亂等事件。一方是投機賺錢的投機商,一方面是常年挨餓的貧窮國家的人民,糧食市場到底怎么了?我們應該怎樣兼顧經濟和人道主義呢?
投機商操縱的市場
英國《獨立報》的文章說,世界糧食市場目前已經被幾家大型的跨國投資銀行所控制。在他們的帶頭引領下大筆資金已經投入到糧食期貨市場。據報道,在過去5年中,國際投資界在糧食期貨市場上投入的資金已經從650億美元上升到1260億美元。大量資金的流入,自然帶動了國際糧價的上升。2008年,國際糧價創出歷史新高,此后幾年也維持在歷史高水平上。即使是最近有些回落,但是國際糧價依然接近2008年的水平。
其實,大量資金涌入糧食市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前總統小布什通過的最新版本的《期貨現代化法案》。法案中給予金融企業參與期貨炒作大量自由。同時,由于財大氣粗的金融大鱷們越來越多的進入糧食期貨市場,使得原本決定市場供需情況的與糧食生產和消費直接相關的企業被逐步擠出了市場。于是國際糧食市場上的投機氣息越來越濃。根據有關國際組織的報告稱,目前在國際糧食期貨市場投資的企業中,有61%是抱著投機的目的。可以說,目前的國際糧食市場已經完全淪為金融投機者的冒險天堂,根本不能再反映市場對于糧食的供求關系了。
另外,在金融投機家們的帶動下,僅存的留在糧食市場中的與食品有關的上下游企業,也只能跟著進行投機操作,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這樣整個市場的投機氛圍就更嚴重了。
良心與危機之間的抉擇
雖然在目前的法律規定之下,特別是在美國的《期貨現代化法案》通過之后,金融投機的行為并不違反法律。但是,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有關人類整體的福祉。具體而言,由于全球糧食生產的不均衡,各國在糧食需求方面各不相同。既有像美國這樣糧食的生產遠遠超出本國所需,也有像中國這樣糧食生產剛剛滿足國內基本需求,更有像東非地區國家糧食根本不能自給的國家。正是由于這種巨大的差別,就給了投機者以可利用的空間。于是我們看到糧價超過了很多貧窮國家人民可以承受的水平,造成這些國家大量人口處于饑荒狀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2010年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0億,這無疑就是人道主義災難,而且近幾年這種災難還在惡化。
對于坐在電腦屏幕前,通過點擊鼠標,打打電話就能炒作糧食產品的金融炒家來說,糧價的跌漲就是數字游戲。不知道他們注意到自己的行為與人道主義災難之間的關系后會有什么感受,我相信他們還是有良心的。不過對于龐大的糧食期貨投機行業而言,僅僅依靠個人的良心也許是改變不了行業發展的勢頭的。世界應該從規范糧食市場交易行為開始,限制投機行為,畢竟良好的市場機制才是有效反應糧食供需情況的保證。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63期,摘自2012年4月6日《世界新聞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