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經濟改革:1%的天堂和99%的地獄
從來
上世紀70年代,智利民選總統阿連德在智利推行了一系列維護本國經濟主權的主張,深刻地影響到美國在拉美的利益,美國中央情報局一手策劃了軍事顛覆阿連德政府的行動,并扶持了臭名昭著的軍政府皮諾切特上臺。皮諾切特瘋狂屠殺進步人士,進行恐怖統治,同時,由美國培養的芝加哥弟子也派上了用場,他們主導了智利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力圖通過“價格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國企私有化”來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付出了沉重的社會代價。2010年,委內瑞拉前總統、知名記者蘭赫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稱,智利是拉美社會不平等最嚴重的國家,學生吸食可卡因的比例列第二位。
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推翻阿連德政變
“叛徒們勢力強大,他們能夠消滅我們,但是不但阻止社會進步……歷史屬于我們!”。這是1973年9月11日智利總統阿連德最后講話的片斷。該日,皮諾切特領導智利軍隊發動了針對阿連德的軍事政變。阿連德不明身亡。
20世紀70年代初,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通過民主選舉當選智利總統。這位總統主張維護本國經濟主權,并明確反對美國霸權。他十分欣賞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并立志將那些主宰本國經濟命脈的美國公司收歸國有。這當然嚴重威脅到華盛頓在拉美的既得利益,在白宮引起了空前的恐慌。
1970年初秋的一天,從早餐開始一直到晚餐前,華盛頓的政府官員和商業精英開了一連串的會議,聽取了關于“國家安全遭受嚴重威脅”的警告,最后決定推翻一個當時尚未掌權的政府,并把目標鎖定了智利的阿連德。
尼克松本人也發表了一番長篇大論,極好地闡釋了它的拉美政策——
如果我們不介入,阿連德就可以穩固自己的政權,那么全世界都會目睹他的成功。假設南美的領導人都認為也可以像智利那樣做,我們可就麻煩了……記住,我們決不會允許失去拉美……
很快,一封冗長的密電就從中情局總部發出,飛往早已安插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的潛伏特工:“要鼓動智利國內外的情緒,讓他們相信,阿連德上臺無論對智利、拉美還是全世界都沒好處……軍事政變是惟一的解決之道,其關鍵則在于智利內部的心理戰。要采取一切可能的計策、手段,來制造其對阿連德的抵抗力量……多舉行大規模煽動性集會……如果我們能成功按照上述方式施壓,可供利用的借口自然就會出現。……”對方表示完全理解該指示的內容?!耙谥抢圃旎靵y,”
歷史資料顯示,在隨后的數年間,美國向智利反對黨和其他政治組織提供了總共350萬美元的秘密援助;圣地亞哥情報站花費200萬美元在當地最大的報紙《信使報》上進行反政府宣傳;此外,還有150多萬美元給了商業、勞工與市民組織,以便后者策劃針對阿連德的示威游行和暴力活動……
華盛頓的一位專欄作家杰克•安德森通過特殊渠道獲得了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內部備忘錄,里面詳細記錄了跨國公司、情報部門與政府串通一氣,旨在推動智利陷入經濟崩潰,從而造成危機以便軍事干涉的種種圖謀。消息一出,連許多美國人也感到憤怒。
“白宮怎么可以阻止一位民主選舉出來的總統執政呢?”連《華盛頓郵報》都在社論中進行質問。
2008年6月27日,6月26日,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了紀念薩爾瓦多·阿連德誕辰100周年的活動,紀念阿連德為智利人民的福利進行的斗爭。
弗里德曼、“芝加哥弟子”和皮諾切特政府
1975年3月,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六天智利之行充滿了榮耀。一群智利經濟學家邀請其前往圣地亞哥,而他們在過去幾十年里曾在芝加哥大學就讀,參加過弗里德曼同事阿諾德·哈伯格的一個項目。由于皮諾切特政府無力控制本國通貨膨脹,這群“芝加哥弟子”于是備受青睞,開始在智利大顯身手。
弗里德曼是徹頭徹尾的新自由主義的信徒,也是20世紀后半葉自由市場經濟最有利的鼓吹者。自由經濟在弗里德曼那里幾乎成了一個宗教信仰,從而時時被掛在嘴邊。他的“貨幣理論”主張政府除了調節貨幣供應,不應該對經濟進行任何干預,采取自由放任和放松管制政策。上世紀70年代,由于西方國家面臨滯漲,凱恩斯主義開始勢弱,邊緣學派即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開始為西方利益集團所青睞。
50年代中期開始,芝加哥一批教授參與了將芝加哥學派引入智利的項目,他們選送了一批經濟學家赴智利任教,同時從他們在智利培養的學生中選取一批(70年代已有近百人)到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研究生。他們獲得學位后又回到智利,并被皮諾切特政府委以要職,如如財政部長、央行總裁、財政部國庫司司長等,以解決當時頗為棘手的通貨膨脹問題。
然而,在受過美國訓練的“芝加哥弟子”眼里,徹底的自由市場經濟是一尊必須要遵守的神話,一切問題都是由于不向市場改革有關。在其倡導下,智利開始了極具典型意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這場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改變了智利的方方面面。
這場變革的指揮者除了芝加哥弟子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就是皮諾切特軍政府。皮諾切特軍政府靠恐怖統治血腥鎮壓反對派為新自由主義對智利的改造鋪平了道路。接下去的幾年里有數千人遭監禁和拷打,造成超過3,000人遇害以及大量的失蹤人口,踐踏人權的行徑使其名聲在外。
“芝加哥弟子”為智利開出的迎合跨國和私人資本的“良方“
且來看看“芝加哥弟子”們開出的良方:
(一)價格自由化
皮諾切特政府采取的初步行動是價格自由化。軍政府在1973 年10 月執政短短的1 個月后頒布了第522 號法令,規定新的價格政策,迅速放開了原來由政府控制的3 000 多種商品的價格,到1978年,受國家控制的商品從原來的2 萬種減少到8 種。與此同時開放國內市場,實行貿易自由化,通過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平抑國內市場價格。
(二)金融自由化
1973 年之前,智利金融業基本處于抑制狀態,特別是阿連德執政時期,金融部門已被國有化。金融自由化包括四大方面:1、私人金融機構利率自由化。1974 年智利政府頒布法令,取消政府對私人金融機構利率的管制,實現自由利率政策,同時并允許成立新的非金融機構經營存貸款業務。2、國有銀行私有化。1975 年到1978 年,除中央銀行和國家銀行2 家國有銀行外, 全國19 家銀行中的17 家全部私有化。3、 放寬國內金融機構獲取外國貸款的條件和取消對信貸額度的控制。4、取消外匯管制開放資本市場。1976年,智利的資本賬戶對于個人和除銀行以外的企業已經開放。1977 年開始,智利允許外資銀行在智利開設分支網絡機構和開展業務,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1977 年9 月經過修改的《外匯管制法》第14 條, 允許國內銀行引入外資,1980 年智利取消了對銀行外資頭寸的限制。
(三)貿易自由化
智利經濟改革進程中的貿易自由化政策, 主要表現為大幅度削減關稅和降低或撤消非關稅壁壘。改革前的1973 年智利的平均關稅為94%, 最高關稅達500% , 進口中的50%須由智利中央銀行授權。1979 年6 月起就采用10%的統一關稅( 汽車除外) 。從1999 年開始的5年內, 智利關稅從9% 進一步降至6%。1996 年智利向亞太經合組織提交的單邊行動計劃中, 宣布將全面實行自由貿易的承諾。智利允諾到2010 年將實行零關稅;到2020 年將實現商品、勞務和投資領域內全面自由化目標。1980 年,在關稅大幅度下降的同時, 智利政府基本上取消了非關稅壁壘。
(四)私有化
軍政府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目標是:轉變國家職能, 將經濟領域中的國有企業向私人部門轉移。是1974 年,軍政府把阿連德政府時期征收和干預的325 家企業以及在土地改革中被剝奪的土地無償退還給原主人,除將少數資不抵債的企業清算處理外,政府把原有的228 家國營企業( 大型傳統企業、依法建立的企業) 通過公開拍賣大宗股份,“限期”出售。購買者只需支付10%~20% 的現金,其余由政府貸款,償還期5~7 年,寬限期1 年。1986~1989 年,智利重點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大型骨干企業實行私有化。在短短3 年內, 政府總共出售了約30 家大型國有企業。
“智利奇跡”成了智利的災難: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
由智利新自由主義良方可知,智利幾乎完全實施了美國所希望的戰略。皮諾切特2006年12月死時(比弗里德曼晚一個月),《紐約時報》贊譽他“把一個破產的經濟轉變成拉丁美洲最繁榮的經濟”,《華盛頓郵報》社論則說,他“引進的自由市場政策創造了智利經濟奇跡”?!爸抢孥E”背后的事實,至今仍眾說紛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對此歡欣鼓舞。
在1982年,智利嚴格遵守芝加哥教條,經濟幾乎崩潰:債務激增,惡性通貨膨脹復發,失業率飆高到30%——是阿連德時代的近十倍(20 世紀70 年代前3 年的失業率分別為5. 5% 、3. 7% 和4. 6%, 1981 年失業率高達26. 3%。)。
軍政府對出售的國有企業的資產估價太低,本國私人集團從中獲得了很大好處。根據國營生產開發公司對21 家國有企業實際資產總額的統計為6. 13 億美元,但在私有化中只以3. 1 億美元作價出售。據另一份國營生產開發公司對出售的45 家企業的研究報告顯示,到1978 年,出售的國有企業的銷售總額只相當于這些企業賬面值的60%。1981 年4 月開始出售的國有煤炭企業,購買者只需支付應付款額的1/ 7, 剩余款項按每噸煤的價格3 個月支付完。
在銀行私有化期間,除出售阿連德政府時期征收的大部分銀行的股權外,智利政府還把大部分由國營生產開發公司( Co rfo ) 掌握的專業銀行以優惠價格拍賣給企業集團或“大財團”(即公司與銀行間存在密切財產關系的企業組織) 。它們用這些新收購的銀行為自己的擴張發展融通資金, 并很快控制了智利的資本市場。金融自由化期間,私人金融集團通過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的運作, 低吸高貸, 在金融交易中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據有關資料顯示,1973~1979年上半年金融財團投機獲取的暴利就高達6. 54億美元。
唯一保護智利經濟在80年代初免于完全崩潰的是,皮諾切特從未把被阿連德收歸國有的銅礦公司私有化。這家公司創造85%的智利出口收入,這表示當金融泡沫破滅時,國家仍有穩定收入來源。
1988年,當經濟已穩定且快速成長時,45%的人口落在貧窮線下。不過,最富裕的10%智利人,所得卻增加83%。即使在2007年,智利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會——聯合國調查不平等的123個國家中,智利排名第116,也就是排名第八不平等的國家。
2010年,智利的貧困人口增加了15.1%,影響到250萬人。2009年智利的窮人比2006年增加了33.5萬人。智利成為拉丁美洲社會不平等最嚴重的國家。智利人民多次批評強加給這個國家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但是重要的媒體卻掩蓋事實。
智利的經濟改革:1%的天堂和99%的地獄
究竟誰在智利的改革中獲益,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正如開頭所說,阿連德政府想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獨立自主發展將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美國很清楚,如果阿連德政府得以自己支配智利的命運,那么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勢必會向其靠攏,美國也就失去了“后院”,沒有了“后院”也就沒有了一塊大肥肉。拉丁美洲是一塊沃土,棄之可惜。
那么,和智利國內的精英階層也即大資本家合伙瓜分智利的資源和財富,使智利成為美國的附庸國是美國財團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無怪乎美國公司財團如此熱衷于推翻一個民主的阿連德政權,而扶持忠實于美國的獨裁軍政府,民主在這里成為最大的諷刺,也頗為深刻地揭示了美式民主的本質:符合美國利益的獨裁是真民主,阻礙美國利益的民主是獨裁,這個規律已經在21世紀的世界局勢中屢屢被證明。
弗里德曼得新自由主義理論被美國相中,被大公司大財團所支持的原因也無外乎弗里德曼的理論為美國財團的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最美妙的理論支持,為此弗里德曼甚至被推上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寶座。但是,當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和民眾抗議愈演愈烈的時候,弗里德曼情何以堪?
事實已經證明,智利的新自由主義試驗過程中,把國家的財產賤賣,是公開地將全民的財產通過“合法手段”轉移給了私人或者跨國公司,最后控制智利經濟主權的便是跨國公司和國內私人資本利益集團。金融自由化只是為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洗劫智利的財富打開了方便之門。貿易自由化摧毀了智利本國的工業基礎,不得不依賴于一條低附加值的出賣資源和勞動力為生的外向型經濟道路。智利政府失去了控制的力量。1%的人在新自由主義改革后攫取了大量財富而直升天堂,而99%的人則由于失業、貧困而直落地獄。
后記
2011年7月2日,由于和管理層談判破裂,智利國營銅業公司總工會宣布,將召集該公司1.5萬名職工于本月11日舉行全國性罷工。
智利銅礦工人聯合會主席雷蒙多•埃斯皮諾薩對當地媒體說,工會做出罷工決定主要是抗議管理層對加布里埃拉•米斯特拉爾銅礦所屬資產進行私有化,管理層打算把銅礦轉讓給一家有限公司,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座銅礦受到《國家銅礦國有化法》的保護。”埃斯皮諾薩表示,國營銅業公司作為智利最重要的公司目前正面臨巨大的私有化風險,“他們雖然向我們承諾公司不會私有化,但實際上他們正準備這么做。”
銅礦是智利幾乎唯一沒有被私有化的國營企業,由于智利80%以上的收入靠銅礦,故是智利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然而,在智利自由化政策仍然在深入的時候,智利銅礦將面臨何種命運?
好在,這一次99%的人自己站出來對私有化說不,對1%竊取99%財富的行動實施了反擊。
智利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回到自己的手中,還是繼續附庸的道路?希望智利人民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自己掌握國家的命運。
從另一個方面,智利的慘痛教訓應讓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引以為戒。
注:文中數據和歷史事實引用下列參考資料,其余資料采自新聞報道
1、《休克主義——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 (加)克萊恩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顛覆——從夏威夷到伊拉克》 史蒂文•金澤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智利——拉美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先鋒 王曉燕 《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1期
4、加哥弟子”與新自由主義在拉美泛濫 朱安東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
相關文章
- 為人民服務上癮處,在人世即如在天堂——馬賓老人印象記
- 改革:‘WTO’使中國的‘經濟改革’走上了邪道??!
- 經濟改革不能由國務院說了算
- 李云雷:你好,卡米拉!
- 十八大應回答中國未來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 人類離天堂只差一步
- 駁斥所謂我國有改革開放蘇聯東歐沒有才導致我國沒有跟隨蘇東一起解體的胡言亂語,我國沒有跟隨蘇東解體是因為毛澤東時代計劃經濟的積累??!
- 劉仰:如何改革才是問題——簡析周瑞金《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 他們殺我們絕不會手軟——美國主導的反革命血腥在智利進行實驗
- 在蘇聯解體二十周年之際駁斥所謂“蘇東因缺乏市場經濟而亡國”說----蘇聯和東歐在1988年走向崩潰時其“市場化”和“私有化”程度很可能比當時(1988)的我國更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