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晚清的“國有”與今天的“民營”
2月28日晚,偶然在北京金融博物館書院,聽了一場張維迎和雷頤兩位先生主講的讀書會。全場演講基本都在指控“國家”的邪惡,贊頌市場和私有產權。張先生多次疾言厲色稱“國家”都是“強盜邏輯”,侵害私有產權。張先生認為,西方的強盛,是靠了私有產權。中國今天諸多問題都是因為產權不明……雷先生也對“國有”概念全然否定,并舉例:晚清正是因為“鐵路國有化”,剝奪民間資本,才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
近年國人對國有鐵路頗多議論,雷先生這“鐵路國有化”亡清之說,有著豐富的弦外之音。
這場晚清鐵路國有化鬧劇,只要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應知道,這是把中國鐵路的利權,從中國民間手中收回,交給外國。收歸國有是表面虛文,交予國際洋人才真情。如此國有,實乃“洋有”也!
清朝自甲午戰(zhàn)敗、簽約賠償日本兩億三千萬白銀之后,其實已是一個財政破產的國家。國家最主要的財政收入海關關稅也是由洋人(英國人赫德)主管。國家要用錢,只能向列強借。中國的金融主權,落入列強之手。晚清的中國,已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是一塊列強瓜分利益的殖民地。“國”已不國,何來“國有”?
再說,1911年5月,清朝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提出“干路國有”,即干線鐵路國有化,也是列強“國際社會”施壓的結果。從1907年起,英美法德四國“國際社會”對中國民間集資修鐵路非常不滿,一邊通過媒體散布:中國“不借外款”,則“中國前途叵測……” 一邊通過各自駐華使節(jié)壓迫清政府借洋債筑路。“國際社會” 先是自己在巴黎協(xié)商,分配各自在中國鐵路投資的權益的份額,組成四國國際銀行團。然后,四國通過駐華使節(jié),嚴厲照會清政府,催逼簽訂借洋債合同。
所以,5月9日盛宣懷提出鐵路國有,5月20日就與英美法德四國列強簽訂了鐵路借款合同,借款600萬英磅(白銀4800萬兩),除了資本收益,還規(guī)定四國享有各種優(yōu)先權益。盛宣懷本身就是一位買辦,是吃向外國借款回扣的高手。據(jù)一位臺灣學者統(tǒng)計,盛宣懷督辦鐵路期間,操辦清廷向英國借 1065萬英鎊,自己按“國際慣例”吃回扣 5%,折合中國的白銀440萬兩。
鐵路國有消息傳出,四川報紙馬上登出文章“賣國郵傳部!賣國奴盛宣懷”,護理四川總督王人文也批評朝廷“舉吾國之國權、路權,一畀之四國。”報紙上還出現(xiàn)諷刺漫畫:“鐵路之險象”……
所以不是所謂鐵路國有化導致清朝覆亡,根本上是清政府及其買辦官僚的賣國,才引爆了清朝的覆亡。這才是歷史的真相。而雷先生不顧史實、空中抽出“國有”兩字,是一種典型的“偽史”。
吊詭的是,晚清筑路是“國有”幌子掩蓋著國際資本,如今的國際資本是打著“民營”的旗號進入中國。
今日中國的媒體,多多可聞對國有企業(yè)的責難,指責國企“壟斷”,搞“國進民退”,擠壓了民企的生存空間。而所謂讓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yè)”,仿佛是為了民營企業(yè)大聲疾呼,實際上是在為國際資本更深入地進入中國戰(zhàn)略行業(yè)制造輿論。
中國的國有企業(yè),本是抵抗西方跨國公司的最后堡壘。對中國民企構成致命威脅的,不是中國的國企,而是西方跨國公司。西方跨國公司才是真正的壟斷(如蘋果產品的壟斷性高價),它們才是今日世界真正的主人,看看華爾街民眾舉著標牌對跨國公司的指控。
西方跨國公司打著民營的旗號,已經在中國28各行業(yè)的21個占據(jù)著主控地位。如今又想借民營“反壟斷”旗號,進一步消解中國的國企,國人須予明察。
前些日世界銀行的報告預告中國如不進行深層次“改革”,不縮小國企規(guī)模,就將遭遇危機,與100年前外國媒體警告中國如不與“國際社會”合作,就“前途叵測”,何其相似乃爾。
諷刺四國銀行團用心的漫畫《鐵路之險象》
(本文原是投給《環(huán)球時報》,未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