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原理與西方經濟學批判(下)
清湖漁夫
第二部分:商人或者資本的經濟學邏輯
資本調配的市場供求
在商人資本或者主導資本主導的市場過程中,主導資本推動了市場中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的分離,從而他們之間的聯系被資本投機者隔斷。這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分離,也是最初供給與最終需求的分離,以這種分離分離為基礎,市場價格過程也就不是人們慣常認為的那種樣式。在人們的習慣性觀念中,供求是直接見面的,因而也就對價格產生影響;但是因為資本的投機參與,在最初供給和最終需求之間插入了一座大山或者說一個海洋,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已經在時間和空間上被隔離開來,比如某件商品在生產出來后,進入商業倉儲等待,幾個月后才會到達最終的消費者手中;或者經過商人們的輾轉販賣,歷經上千公里的旅程,才會和消費者見面;最初供給和最終需求的聯系,只有通過商人們的投機活動和市場過程,才能克服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最初供給和最終需求的聯系的建立和維系,反而依賴于資本投機活動,彼此之間并無直接關系。
商品生產者能賣出多少商品和以什么價格賣出,商品消費者能買到多少商品和以什么價格買到,都被市場投機的商人或者資本所左右或者決定。為了盡可能擴大投機利潤,主導資本操縱著低買高賣過程;這一方面意味著,投機的主導資本面對商品生產者的收購,是低價優先,從較低的價格向較高的價格進行它的收購行動,在這里競爭是在商品生產者之間展開的,也就是為了將商品賣出去,商品生產者之間進行降價競爭。另一方面意味著投機的主導資本面對商品消費者的銷售,是高價優先,從高價向低價進行它的銷售活動,在這里競爭是在商品消費者之間展開的,為了爭奪消費品以優先滿足自己的需要,商品消費者會提價競爭。很顯然,作為最初供給和最終需求的橋梁的商人們,收購和銷售活動的全過程,也就是資本最初的循環過程,或者說商業資本的循環過程,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的利潤獲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商人們會了解來自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相關信息,從而對自己的資本循環進行規劃,確定商品生產者能提供的商品數量和商品消費者可能的消費數量,以及以什么價格收購和賣出,從而對最初供給與最終需求進行匹配。因為投機活動的匹配,實際的供給和需求首先被商人或者主導資本平衡起來,商人們從生產者那里買進的商品數量,也就是商人們賣給消費者的數量,至少在商人們的思維考慮中就只是這個樣子;如果匹配不成功,那么就意味著商人們的投機不充分或者失敗。在商品從生產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如果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數量低于投機匹配的數量,則被生產出來的商品有可能全部進入市場過程而被商人們向消費者匹配,如果生產數量高于投機者們的匹配數量,按照低價優先的原則只能對部分商品進行匹配。在商品從市場走向消費的過程中,被投機者們收購的商品,按照高價優先的原則,開始降價拍賣;而且因為投機利潤的限制和銷售價格必須高于收購價,會有一部分低價需求被排除于市場之外。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平衡以商人們的投機匹配為限。關于商人資本對生產進行匹配的一個例子就是2011年濟南唐王鎮低得離譜的大白菜,8分錢一斤幾乎白送卻無人問津,菜農只能干坐田間發愁;而在大城市的銷售貨架上的大白菜價格則是這個價格的幾倍到十幾倍;這個地方的大白菜在激烈的田間收購競爭中敗下陣來,從而被排除于商業流通渠道之外而無法進入市場匹配;換言之,這里的大白菜沒有得到流通資本的眷顧,城市里的人們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去買8分錢一斤的幾棵大白菜。與此類似的還有美國大蕭條時期牛奶生產商將數以千萬磅計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而美國老百姓卻在忍饑挨餓。關于商人資本對消費匹配的一個例子是人類對金屬鋁的發現的軼事,當時唯一一只純鋁碗首先出現在法國國王的餐桌上,在筵席間的金銀制品堆中卓爾不群,為國王陛下所專用;在這里不是因為對鋁碗的需求不足,而是法國貴族們有大把需求,只不過因為只有一個,首先要滿足出價最高的國王陛下,貴族們的需求只能晾起來。與此類似的是很多新產品面世而成為奢侈品的現象。利潤實現在投機對供給和需求的匹配過程中壓倒過程的其它方面;這種匹配主觀上是為了投機的差價利潤,客觀上將生產與消費如此有限連接起來?! ?/p>
在市場運行中供需關系的改變,同樣受到主導資本的調節與匹配,從而首先與人們行為的變化直接相關。因為主導資本對市場觀念的塑造,市場的廣大參與者對價格的漲跌就會形成傾向性看法,這就是所謂的“市場預期”,也就是一種動態的市場理念和市場價值;對后市看漲,就是看漲預期,反之就是看跌預期。預期的形成與發展,因為主導資本的對市場相關理念和信息的選擇性釋放,受到主導資本的調節,這種調節會對市場買賣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從而誘導市場參與者采取買進或者賣出行為。在一個時期內,通過看漲預期,引導市場參與者加入買方陣營從而調增市場的需求,同時引導市場參與者離開賣方陣營從而調減市場的供給;在市場的長期上漲過程中的短期看跌預期形成,會引起價格調整,期間會引起短暫的供需轉變;有時價格下跌未必有明確的消息出現,但是價格下跌本身也會引起市場的看跌預期形成,這也是主導資本對市場人群題材價格關系塑造的結果;一旦調整完成,價格上漲和看漲預期重新恢復。這就是現實交易過程中的買賣匹配,也是受主導資本控制的供需匹配?! ?/p>
主導資本對市場供需進行匹配是通過一個個買賣行為來實現,有買必有賣,才能使交易或者交換完成。缺乏對應的買或賣的供需是處于市場之外的,對市場過程本身沒有意義,因為要么是賣者或者買者處于觀望或者尋找對手的過程之中,要么就是對對方的出價不認可,亦即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尚未進行或者進行失敗。供需的匹配因為一個個買賣行為的發生而獲得成功。在價格階段性上漲過程中,市場的交易量是與價格同向增長的,也就是說市場供需隨著價格的上漲而相應同步增加,在價格階段性下降的市場,供需則隨著價格的下降而相應同步縮減;這種現象在市場中具有一貫性。
如果賣價高于買價,則意味則投機成功,商品向貨幣發生愉快的一跳;如果賣價低于買價,則意味著資本的損失,商品向貨幣的一跳就是痛苦和緩慢的。在價格的相對低位或者低谷期,因為看跌預期的充分發展,市場參與者人群面臨痛苦而緩慢的賣出行為,主導資本則成為大眾的交易對手,悄然完成低價收購;而在市場的相對高位或者高峰,因為看漲預期的充分發展,出現踴躍買進的人群,主導資本則在這個買方市場成為大眾的交易對手,大量拋售套現。隨著主導資本的投機需要,主導資本在價格低位成為市場的主要需求方,而在高位成為市場的主要供給方,完成市場的供需角色轉換。
這里還有必要提及的是被發布的供需關系的市場報告。我們知道,作為最初供給和最終需求的總體狀況,對于生產者或者消費者都是不清晰的,生產者不知道為誰生產,消費者不知道生產的商品從哪里來。對供求信息了解最切近的卻是商人們,因為他們才是供給和消費之間的橋梁,也就是說供求信息本身首先被他們掌控;至于應該釋放這些信息中的哪些內容或者選擇什么樣的時機釋放,不是為了保障市場參與者們“了解真相”的權利,而是因應投機過程的發展需要;市場參與者們知道的僅僅是商人們提供的或者主導資本想要他們知道的東西。這種報告的形成同樣是主導資本選擇性信息釋放的一部分,同樣是為了影響市場預期的發展,或者給當前的價格波動一個交代;實際上從信息收集到報告形成,相對于現實的市場波動而言都是滯后的,報告的出籠并且廣泛傳播因為既有的價格波動已經成為歷史,所以只能對報告出籠之后的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從而推動市場群體行為的發展和現實供需關系的進一步轉變?! ?/p>
價格供求理論批判
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最直觀而又似是而非的是價格供求理論。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價格波動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給增加,需求下降,價格會回落,反之則會上升,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供求模型,價格波動一般會收斂。所有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通過影響供求關系,從而導致價格變化。然而在我們的日常觀察中,一個顯著的事實是:越接近價格波動的高峰,市場的交易反而越來越活躍,相應地交易量也在異乎尋常地增長;亦即,隨著價格上漲的同時,供給在增加,需求也同時在增加,而且相互對應。與這個顯著的事實相聯系的問題是:為什么供求關系不是價格供求機制里的相對變化方式,而價格與供求因素呈現出一種相互同向和同步發展的特征并且到處發生?供給和需求同步增加的價格上漲過程,是因為什么原因停止而轉向價格下降過程?這是西方的的價格供求理論無法解釋的。如果我們將市場過程理解成資本主導和通過投機操縱的大眾行為過程,那么價格與供求關系的同向同步發展,供求的相互對應,也就是主導資本在操縱市場過程當中并且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上對供求進行匹配,這是資本的自發作用,是市場交易行為的必然內涵。價格由上升轉向下降的轉折,是因為在一定時期和區域的市場,商人資本的投機性賣出找不到出價更高的消費者,只能按高價優先原則開始降價拍賣,而在價格由下降轉為上升的過程中,運行的是低價優先的投機收購原則,找不到更低的商品賣出者?! ?/p>
供給和需求同向發展的價格波動在當今所有的市場存在而且反復出現,說明西方的價格供求模型根本就是一個幻影,一種僅存于一些人思維中的想象,與實際的市場活動毫無干系。筆者在這里之所以對供求關系不厭其煩地進行論述展開,恰恰是因為價格供求模型在西方經濟學中是一個最重要的邏輯起點。很多其他價格模型都是以供求模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無法統計的經濟研究推理過程都將所謂的“價格-供求機制”作為一個既定的“公理性”前提!因為人們從未對這個似是而非的邏輯進行質疑和批判,先入為主地認定其“公理性”,價格的供求機制在人們的思維中成為幾百年的范式,其原因筆者在下文還要述及。這種范式長期存在,塑造和固化了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而固化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又反過來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價格-供求機制流行理論的質疑與批判。思維方式過分地囿于傳統,也就妨礙了人們去認識問題背后或會是另一個樣子;就各種意識形態而言,迄今都缺乏對市場機制問題的追根溯源地批判和探索。以“價格的供求機制”為起點來展開各種經濟理論邏輯,結果就是各種經濟觀念體系的創立、流行和式微,你方唱罷我登場;種種“經濟科學理論”因此長期統治經濟思維領域,對市場的大眾行為進行控制和誤導。人們在觀念被愚弄的同時,也就渾不知自己在市場中的參與作用而成為市場機制中的必要一環,加入到市場中的人們因此也就相信了市場機制的公平性和對自己無害。這些理論和邏輯體系也就輪番統治了人類經濟思想領域數百年,人們也就自然生活在大量的觀念幻影或者幻像之中而不自覺?! ?/p>
均衡價格與價格泡沫
羅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初步論述了市場行為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也對市場繁榮的現象感到困惑,認為這種繁榮背后的市場大眾行為是非理性的。按照社會學的理解,理性是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的過程,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維結果的行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義在于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羅伯特·希勒的是否理性的標準,其實不在于理性本身,而是在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價格觀念,而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仍然是價格供求機制,也就是所謂“供求平衡時的市場價格”。參照和反映所謂基本面的均衡價格或者合理價格,偏離了這種價格的所有市場交易行為,都是非理性的,而與這種均衡價格或者合理價格偏離的部分或者價格差異,就是價格泡沫?! ?/p>
首先,“均衡價格”或者“合理價格”的確定,始終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幾乎每一個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結論,這種價格存在于研究者個人的觀念中,僅僅是個人看法和主觀推斷,和市場中的其他人在交易行動前的估價并無實質上的不同,因為沒有經過交易行為和市場過程,也就不具有社會屬性。其次,就市場的每一筆交易而言,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是審慎的或者經過思考的,吸收了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并按照他們既有的思考方式加以判斷和推理,然后采取行動。就交易的環境而言,市場大眾也接受了他們能夠接收到的所有經濟基本面的信息,盡管這些信息從源頭到每一個傳播環節都可能被操縱或者加工;換言之,市場大眾因為供給與需求的分野,其信息來源完全依賴于商人們或主導資本給予他們的信息,他們只能知道主導資本想要他們知道的信息和觀念。如果市場參與者們都是非理性的,對交易價格不認可或者有分歧,交易本身就不會發生;有疑慮,寧愿看。再次,實際上我們很難找到“均衡價格或者合理價格”現實地發生作用的實證,在價格史上我們迄今仍未發現價格向某個均衡水平或者穩定價格水平收斂的例子;相反我們更經常地觀察到價格越來越發散的趨勢。以這種所謂的“均衡價格或者合理價格”作為標準,將所有市場形成的價格高于“合理價格”的部分認為不合理,指為價格泡沫,存在以個人看法或者理論剪裁現實的傾向,有整體的市場活動都應該向某個人或者某群人的觀念看齊的嫌疑和霸道。因為“均衡價格”的虛幻性,將某些市場實際發生的交易行為指斥為“價格泡沫”,是缺乏批判基礎的,也得不到實踐的支持;如果泡沫偶爾發生,對市場也可以說是個個案;如果泡沫反復發生,甚至幾百年來反復上演,那么這種被指斥為泡沫的背后的東西就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考量!又次,所謂“非理性”的繁榮和蕭條,市場的其它價格波動和“價格泡沫”,是由于資本的投機活動帶來的市場不平衡產物,投機的資本才是真正的肇事者;指責市場大眾的非理性羊群行為和制造價格泡沫,無非是說市場大眾在泡沫過后受到的損害都是市場大眾自找的!
價格本身是社會觀念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從個人看法走向社會觀念,是一個個看法反復交流和人們相互影響和共同行動的過程。就市場的每一個價格而言,都是交易形成的,具有偶然性;但是交易完成,都以交易的雙方對這個價格認可作為前提,這個價格就是基于人的交易行為產生的,是一種社會性存在。價格是和一個市場群體行為過程相聯系的,存在于這種社會機制之中,在這種社會機制中的每一個價格都是合理的,具有價值基礎。市場中的大眾的悲哀在于,他們在市場開始行動的時候,因為觀念上已經被資本傳輸的市場觀念所控制,從而按照主導資本希望發生的的行為方式行動。在市場中不會有任何人認為自己在做無稽之事,單個的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參與了市場過程并構成這個過程的一部分,但是過程的結果就再也不能由他自己來掌握,而是千千萬萬人共同行動的產物。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千百年來都是這樣運行著,有自己的運行法則?! ?/p>
市場中“看不見的手”因何看不見?
“看不見的手”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起于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斯密認為,每個人都應利用好自己的資本,使之產生最大的價值。從主觀上講,一個人無意去增進公共福利或者利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利益所得的增加。當每個人都如此行動的時候,就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他們去幫助實現增進社會福利的目標。通過追求個人利益,卻無意識地增進了社會福利,其效果比自覺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認為人們的“利己心”驅使著人們去獲得最大利益,每個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會也就得到了,因為財富是所有國民對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費。“看不見的手”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在后世引起諸多爭論,對西方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p>
亞當·斯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表述,與他的傳世“名作”《國富論》是分不開的。據一些經濟史家考證,1766年至1776年間《國富論》的寫作,得到了著名的猶太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資助。當時正值羅斯柴爾德家族試圖奪取大英帝國的貨幣發行權、與英國傳統的銀行家集團的爭斗進入白熱化的時期,羅斯柴爾德家族基于自身利益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英國經濟政策的想法和要點,只是需要一個人或者槍手加以“理論”包裝與捉刀,找到了亞當·斯密。經過亞當·斯密的努力,羅斯柴爾德家族需要的經濟政策,被包裝成普遍性的“經濟原理”,都寫進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亞當·斯密是一個共濟會成員,也是一個愛國者。此后他感覺出如果否定政府管理,英國經濟會大亂,最終將使羅斯柴爾德家族一切說了算。作為金融僭主羅斯柴爾德的代言人,使他良心不安。他提出有一只“看不見的那只手”在主導市場,還提出要防止“大資本的壟斷”。實際就是在影射羅斯柴爾德家族對英國經濟的幕后主導。亞當·斯密67歲突然暴斃,死因不明。亞當·斯密死前在懺悔中留下了一個遺囑:燒毀所有手稿(包括出版和未出版的)。斯密死后,羅斯柴爾德家族把亞當·斯密塑造成了“圣人”,《國富論》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看不見的手”被解釋為“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的市場經濟原則”。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社會分工廣泛發展,社會化生產以及市場正在向社會的方方面面滲透,人類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賴以市場為中心的社會聯系與機制,因此亞當·斯密能夠看見市場,也能夠看見大資本的用心,但是對社會化的市場過程和機制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傳統的靜態的邏輯體系中,因而不可能對市場過程和機制進行清晰的描述,比如市場機制出現的經濟理由是什么,市場機制為之服務的未被覺察的目的又是什么。這些也可以在諸多的亞當·斯密的后繼者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比如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實際上,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國富論》要掩蓋的是自己的利益企圖或者說資本企圖,那只所謂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大資本,或者說即將成為英國市場的主導資本,從西方經濟學誕生之日起就被掩蓋了;西方經濟學因為有了市場的主導資本的支持,發展成了洋洋大觀的體系?! ?/p>
西方經濟學從來也不敢去“發現”這個秘密,并且極力掩飾這個秘密,脫離社會實際運動過程的理論也就逐步走向臆想。在資本時代的市場中,利潤是資本天然的報酬,投機也就成了資本最原始和最自然的行為方式;資本通過投機主導大眾行為過程,從而實現大眾的社會財富向資本的流動和積累;資本主導的市場機制,反復地在市場中說明,資本才是一個市場的主人。資本掠奪過程和價格形成過程是同一的,既形成價格,同時又完成了財富的分配和資本的增值;價格波動,是投機的結果,是資本掠奪的產物。勞動創造財富,市場形成價值,資本獲取利潤;這是資本掠奪的秘密,也是資本在市場中依賴投機才能存在和存活的秘密,即錢生錢的秘密!西方資本幾百年來一直是按照這個秘密中的規則和訣竅行事。以價格供求理論為起點發展起來的西方經濟學帶給我們的是觀念的迷霧,同時將資本這個市場主宰拉入迷霧之中并遮掩起來,讓人們看不見資本這個“操縱運行市場的黑手”,從而將我們的市場和經濟思維誤導到一個錯誤的起點,從此不斷發展的研究經濟利益的各種經濟理論竟然將利益甩在一邊,諸多原理都成為中性的“純原理”,西方經濟學也就偏離了科學的軌道,在經濟研究奔向謬誤的過程中與真理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因為資本的利益需要和觀念控制,經濟思維領域的活動一直在迷霧中兜兜轉轉,市場失靈和政策無效也就反復上演。人類因此對經濟領域當中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困惑而迷茫?! ?/p>
市場擴展和資本操縱的價值觀傳播
一個國家的統一國內市場形成,意味著主導資本在這個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和控制了這個市場;同時資本會與國家爭奪對社會和人群的控制權。由于這個國家的所有國民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都被卷入了市場體系,市場成為這個國家國民的社會化生存方式,主導資本的價值觀也在這個國家的國民觀念中得到普及并且逐步占據統治地位。國家機構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其基本的經濟來源依賴于這個市場;因為資本控制了所有的經濟命脈,也就控制國家機構運行需要的資源。主導資本通過對國家機構中人的觀念塑造和行為掌控,培養或派出代理人對國家機構的運行操縱,利用國家法令或者規則對國家范圍內的人群的行為進行規范約束,利用國家行為來實現資本的目的;這樣國家就成為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一部分。市場的主導資本因為將所有人納入市場,開始操縱和運行整個社會體系。
在資本獲取利潤的過程中,市場的邊界是不斷擴展的,從一個集市,到一個商業城市,一個國家,最后超出國界,向全球市場發展。隨著主導資本掌控下的市場邊界擴展,主導資本牟取利潤的活動范圍也就超越國界。一國資本將自己活動的市場邊界擴展到其它國家,在爭奪其它國家市場人群的過程中,首先是將自身的價值觀向這個國家的人民進行傳輸,以建立適合自身需要的市場人群,并與這些人群發生市場交易活動。其次是力圖將這個國家政權逐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種控制是通過自己控制的母國政權,要么通過國家戰爭,實行殖民征服;要么通過國際條約,將這個國家政權的行為納入一種國際體制,這種國際體制是被母國政府操縱的,實際上也是被控制母國政府的主導資本操縱的;這是主導資本控制和操縱國家政權的國際方式。在更加擴大的市場中的主導資本,將一個新的國家政權及其治下的人群納入自己的市場體系,并且按照主導資本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會秩序,為主導資本操縱運行擴大了的市場服務。再三是打擊打壓這個國家的民族資本,使之處于從屬和被支配地位,參與到主導資本控制的市場中來,構成這個市場人群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國家的資本和人民抵抗,主導資本對這些國家政權的滲透和控制過程是逐步的,控制程度也就各不相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被納入主導資本的市場體系,市場邊界不斷擴展,全球化程度加深,形成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導資本的全球體系?! ?/p>
資本以市場作為生存和活動的基本土壤,離開了市場,資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資本在主導市場的同時,也在對市場進行符合自身利益的改造和控制。市場是一個財富的分配場所,參與市場的人群及其手中的財富,就是資本的利潤源泉;要保障資本獲取利潤,就有必要塑造和穩定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的行為方式,從而讓這些市場參與者長期穩定地為資本“奉獻”自己的財富。而有意識地改變和控制市場中人群的行為方式,就只能對市場中人群的觀念或者理念進行塑造,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所有市場參與者通過自身的行為而形成的市場價值,都是基于這些市場參與者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經濟價值及創造分配經濟價值的過程的認識和評價,即對經濟行為和經濟意識相聯系的價值判斷。經濟價值觀是價值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思想決定行為,觀念決定行為方式。資本對市場的主導以及有利于資本的市場價值觀,在一個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成為一個市場運行的必要基石?! ?/p>
在資本主義體系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資本極力推廣有利于自身的價值觀的傳播。通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以及薩繆爾森等一大批經濟學家的著作以教科書的方式從歐美推向世界,從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橫行于世。不僅如此,在竭力向人們灌輸這些理論與倫理和控制人們思想的基礎上,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組織方式進行改造,不斷納入以市場為中心的資本主義體系;諸如“華盛頓共識”、美國資本推行的以美國經濟和金融霸權為主的全球化和我國近三十年來開辟的一個“進口西方經濟學”的時代,都是這個過程的最新發展。資本通過市場對一國的經濟命脈的掌握,首先實現了對國家政權的控制,使國家機構的運行從滿足這個國家所屬人群的公益轉向為資本獲取利潤服務,并且按照資本的設想或者說西方經濟學的思路,建立國家經濟管理部門,操縱國家經濟管理政策,逐步改換經濟統計體系和信息收集制度。隨著資本走出國界,二戰后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全球泛濫,在西方壟斷資本的意志和利益基礎上的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斷擴大,貫徹西方價值觀的附帶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和干涉,西方資本主導的市場向全球擴展。因此在經濟和市場領域,從理論到實務,出現在市場大眾面前的都是滲透了資本意圖的現象、言論和輿論,資本也就操縱了人們的經濟價值觀的狀態和發展,商人和資本的價值觀也就覆蓋和統治了人民大眾,資本主導的市場在越來越深廣的范圍內滲透和控制社會經濟生活,大眾行為也就被置入了一個大玻璃瓶,以資本可預見和可操控的方式發生?! ?/p>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凱恩斯在言不由衷的學術研究之余倒是講了一句實話:“錯誤的經濟思想使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歸屬。因此,與利益相比,更危險的其實是思想?!边@句話也是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最好腳注。我們的市場大眾的確因為被錯誤的經濟思想愚弄和洗腦,不得不按照資本的意愿在市場中行動,成為資本利潤的奉獻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