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往往將資本主義國家搞國有經濟的狀況作為我國國有經濟的參照系,混淆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區別。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即使不搞國有企業也不會損害資本主義一根毫毛。資本主義國家也建立一些國有企業,并不是屬于構成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要素,而是出于調控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需要。為了彌補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缺陷,便于實行政府調控,需要一些國有企業作為物質手段。再者,這類國有企業,一般是私人資本不愿或無力經營的部門。在遇到經濟危機或特殊情況使某些私企瀕臨倒閉困難時,國家也會出手相助使其改為國企。而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第一,國有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構成要素。它從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撐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是不夠的,因為它會重視本位利益,而忽視長遠和全局利益。只有堅持和完善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才能消除兩極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第二,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運行更為有效地實行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茲舉一例:日本這次強震引發福島核電站危機,使關東地區產生電荒。日本不能從全國調劑電力,因為國家不掌握電力,關西的大阪電力和關東的東京電力兩大電網無法并網。而我國大電網可全國調配。第三,國有經濟是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始終要依靠和發展國有經濟的重要作用。第四,國有經濟是保證我國經濟獨立自主和國家安全、應對國際競爭和突發事件、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能夠首先擺脫危機的沖擊,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國有經濟功不可沒。第五,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手段。江澤民同志指出:“沒有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我們共產黨執政以及整個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手段。”這一論斷,經常受到某些人的非難。他們認為,私有制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就是黨和政權的執政基礎。有人咒罵國有企業,竭力反對“國有企業是政權的基礎”。斷言國有企業“造成民營經濟發展的困難、法治的破壞、民生的困難、腐敗的蔓延、道德的沉淪”,因而國有企業“不是政權的基礎”。這實在是無理強加于國有企業的罪責。國有企業固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不是國有企業的制度性問題,而是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實行科學管理的問題。并且這與上述對國企的詛咒毫不相干。例如,貪官腐敗受賄,往往與私企資本相勾結有關,而非主要與國企相關。
之所以強調包括國有經濟的公有制經濟是黨和政府執政的經濟基礎,正是因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按勞分配、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體系。共產黨是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如果搞私有化,搞資本主義,不需要共產黨。非公有制經濟是非社會主義經濟。它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即使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外資經濟和私營企業,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和支持其發展。但如果不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喪失了,上層建筑會遲早隨之變化。正因為如此,江澤民同志特別告誡:“這一點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究竟有無優越性?有人只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私有制來論證私有制的優越性。然而,應明確兩點:首先,世界上有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實行私有制,而其中經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占l/10左右,大部分私有制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其中許多國家落后于社會主義的中國。其次,有些領先崛起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是通過對內掠奪人民對外侵略和掠奪別的國家并占領殖民地起家的。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富是沾有中國人民的血和淚的。
再從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歷史事實來看:沙皇俄國原是一個在經濟上遠遠落后于美國的國家。十月革命建立了蘇聯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后,迅速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美國在1901—1929年,工業產值年均增長不過4%,1955年的國民收入只為1917年的2.66倍。而蘇聯1957年的工業增加值與1913年相比,增加了32倍,國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戰后,盡管蘇聯在戰爭中受到重創,但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經濟,成為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而蘇聯解體,轉向私有化后,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停滯和哀退,昔日雄風不再。由遠勝于中國的世界強國倒退為經濟落后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
解放前的舊中國,是一個十分落后的貧窮的衰弱國家。成人文盲率高達80%,人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新中國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多種私有制經濟的存在沒有導致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而是內憂外患,任列強宰割,民不聊生,經濟社會趨于停滯與衰退。解放后,建立了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生產力獲得解放與發展。改革開放前,盡管受到“左”的損害,公有制的優越性沒有充分發揮,但由于擺脫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像資本主義的掠奪、壓迫與剝削,經濟增長還是比較顯著,到1978年近30年中,新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約為8%,處于世界前列,在較短的時期內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成就超過了舊中國的幾百年。而這種成就,主要依靠國有經濟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又遠遠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期。而改革開放以來的顯著成就,是由國有企業付出了巨大成本取得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與國有經濟的付出相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