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地產泡沫看上海經濟的必然衰敗
/葉楚華 余治國
上海,這個20世紀早期亞洲地區最發達與繁榮的城市,現在卻頹勢日現,一系列地方政策的失誤與中國大歷史演化的趨勢都讓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上海終將會被打回原型,一個中國局域性的普通大城市。
在筆者《世界金融五百年》一書中,早已分析過上海當年崛起的原因。上海、香港等地的畸形繁榮是建立在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形態之上。其實上海現存的老市區在當時是租界,屬于中國人地盤的上海老市區早就在日本人的狂轟濫炸之下消失了。外灘上古舊的西洋建筑完全是建立在惡臭的鴉片與國人的累累白骨的基礎之上。愿這些建筑與圓明園一樣保存,讓子孫后代了解到,我們中國人曾經處在多么危險的境地之中。在那個時代,中國人所面對的形勢極其險惡,亡國滅種在當時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上,不得不為中國的幸運而感到欣慰,尤其是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兩次沒有站錯隊,為中國的復興提供了前提條件。
搞笑的是,今日還有大量上海人在追尋幾十年前一枝獨秀于中國的幻影般的繁榮。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泰國的曼谷,這座所謂的國際大都市,無非是西方人買春之地與日本海外投資的基地而已。
至于香港人,大部分早就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了,香港在未來無非是自生自滅。關于香港房產我們已寫寫過多篇文章,它的前途只有逐漸衰敗這一條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盡管上海人動輒稱外地人為硬盤,在這些偏激的上海人眼中,硬盤只配給他們做做工、捏捏腳、打打炮,但畢竟上海人還自認為中國人,上海擁有大量優質的甚至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型國有企業,這讓我們還有些興趣來談談上海。如果上海人像香港人一樣,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承認,我們也不會在這里耗費時間,下筆千言了。
1949年建國之初,矮子當中拔將軍,工業較為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是上海與東北,比如東北的哈爾濱乃是軍工重地,也是對蘇的主要窗口。上海牌轎車、鳳凰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江南造船廠、萬噸水壓機、上海寶鋼,在當年,全國人民都知道其口碑有多好,價值有多高。
1992年上海開放之后,迎來了一次大發展的契機。遺憾的是,上海骨子里面的買辦氣氛與殖民地根基迅速與上海新發展融合為一種畸形的怪胎。上海牌轎車消逝于歷史的垃圾堆中了,鳳凰牌自行車墮落了,江南造船廠的工人變成了外包的農民工。上海的標志性企業變成了上海大眾、上海通用,以及海量的處于國際產業鏈最低端的臺巴子工廠。
這么多年過去了。上海有自己的汽車產業嗎?大眾和你上海有何關系?通用與你上海有何淵源?無非是圖紙做做漢化,小打小鬧一番,上海成為大眾、通用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的殖民基地。與筆者老家安徽蕪湖的奇瑞汽車、浙江敢于并購沃爾沃的吉利汽車、并購英國名爵母廠的南京的南汽集團相比,上海的汽車人難道不感到羞恥嗎?更為讓人感到羞恥的是,上海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階層,在滬媒體若敢于發表大眾或通用的負面信息必遭某些利益集團的清算。
葡萄牙、西班牙、巴西等國的汽車產業發展失敗的案例又一次在上海出現了。一個產業發展失敗的經典案例,在很多上海人眼中卻成為驕傲的標志,不知道是嘴硬還是心中真是這樣想的。如果心里真是這樣想,那可真的是無可救藥了。不要忘了,美國國會早在2006年就通過了產業保護法案,歐洲右翼勢力都變成主流了,還妄想著全球村化、去民族化、去國家化,別在那兒搞笑了!
上海強大真正根基不在于什么復旦大學(決策層這些年來著力發展與軍工相關的行業,復旦興沖沖的上了相關專業,請問復旦的技術能力與航天八院能比嗎?),也不是什么七浦路、威海路、淮海路、徐家匯的購物中心,更不是茂名南路、衡山路的酒吧。上海的根基在于寶鋼、造船廠的工程師與技師們,航天八院的專家們,交大、同濟的工科師生們!再看看寶鋼,人家江蘇沙鋼早就以極低的價格像買廢鐵一樣拆了德國克虜伯的鋼鐵廠。寶鋼卻在做些什么?這些年來,中國的材料技術進步極為緩慢,原因在哪兒?就在于寶鋼這樣的企業不思進取,一些工科人甘心于做二道販子,在內心深處充滿了對洋人技術的恐懼,甚至是股栗!如果將核基地搬遷到上海,兩彈一星必定研制不成,這是地域文化所決定的,毫無創新性的甘于做殖民地的上海文化決定的。
可是,上海有奮起嗎?這些年來都做了些什么?做的完全是在砸上海的根基。
首當其沖的便是房地產,上海房產泡沫為全國房產泡沫之領頭羊。這些年來,剔除房產泡沫的因素,上海經濟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用句粗俗的話來說。一個小破爛房子,就跟豬窩一樣,都值2、300萬。上海房產的租售比普遍在500以上,有些甚至超過1000。所謂租售比,即房產市價與租金之比,相當于市盈率。市盈率是虛擬資產投資的第一指標。凡是可以計算年收益的投資品都適用市盈率(房產即租售比),包括股市、房市、期貨期貨、汽車租賃、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和保險等。以如此之高的租售比,現在在上海購房還不如存銀行的收益來得高。有趣的是,很多人還以多年前的購買成本當成售價來計算租售比,這會在金融圈被視為笑談。再想一想,一套房產幾年前只能換一輛幾十萬的奔馳,現在卻能換一輛蘭博基尼。跳出國內的視角,以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看,人家會做投資上海房產的傻事嗎?大概除了中國的腦殘投資者外,不會有人干這種事情。
遺憾的是,房產泡沫讓當地決策者以為上海有資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了,可以將制造業趕出上海了!確實,如此之高的土地成本,大量制造業確實也只能搬遷出上海。當地政府不僅不能進行體制變革,反而固步自封,不能創造出良好的環境來吸引各種創業者與投資者,經濟活力的喪失成為必然之勢。而所謂的大企業的引進無法給上海帶來任何創業與創新的激情,只是讓上海成為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平臺。
至于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其喪失了工業基礎,只怕會讓2000萬上海人中的1900萬成為廢人——一群懶惰而不思進取的無所事事的城市流氓無產者,除了房產之外。如果這成為事實,那可真是上海的一大悲劇。
一個缺乏創新的甘心做殖民地的地方,我們認為,是無法成為中國華爾街的。因為華爾街的背后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與政治、經濟實力,而將外地人視為硬盤的上海既無一個強大軍力與政治經濟實力的中國做支持,也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與金融企業來支撐其“華爾街”的地位。即便決策層有意將上海打造成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誰又能保證那些所謂的操盤手們有足夠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來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呢,就像索羅斯那樣。更何況是在殖民地發展而來的上海。
紐約不是殖民地,是美帝國吸取他國財富的經濟中心,倫敦不是殖民地,是當年大英帝國金融霸權的象征。美國人、英國人從未提過什么國際大都市或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規劃與理念,紐約與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是這些國家實力的自然表現。中國古代的大王朝首都與經濟中心也從未提過要建設什么國際都市,可那些古代的繁華都市都是自然而然的國際化城市。德國最為發達的巴伐利亞地區,意大利最大發達的北方地區都是在歐洲內陸。而只有曼谷、雅加達、這樣的落后地區才會在沿海一帶提什么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給外國人以高等公民待遇,其本質乃是殖民經濟而已。還有新加坡、香港無法靠自己生存的鼻屎大小的地方才會依靠外來資源的輸入維持其生存。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依靠上海等少數地區,最后的結果必然是殖民經濟,只有整體發達才是真的發達,否則中國之崛起仍然是黃粱一夢。
不過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最近內地縣鄉鎮的發展極為迅猛,富人越來越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GDP大量依靠房產與大型企業,窮人乃是絕大多數(當然這些窮人都有只能住不能賣的自住房產)。其實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資源和市場基本被壟斷瓜分殆盡,利益結構和分配機制基本僵化。而在縣鄉鎮多為私人產業,錢是實實在在的落后私人口袋,看似農民工一樣的人,資產幾千萬那只是小富,上億才算起步。這確實是中國正在崛起的一種現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