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并非萬能
在歐洲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過程中,經濟學鼻祖、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市場經濟由“看不見的手”自行調節的理論。1759年,亞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論》反復強調,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常常被“一只看不見的手”牽著走……最終促進了全社會的利益。書中談到自利貪婪只是在市場條件下資本化的人格,因此告誡世人要講道德。1767—1776年,亞當·斯密寫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此書實際上是《道德情操論》的續篇,被稱為“第一部偉大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由封建社會進化到商業上互相依賴的新階段,就需要產生新的制度,例如工資由市場決定而不由行會決定,企業自由而不要政府限制。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即人們所說的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也就是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抽掉“道德”、“制度”等要素,全力推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和反對政府干預。
自1861年共和黨執政的50多年間,美國政府基本上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直到1929年股市暴跌引發“大蕭條”。“大蕭條”的出現表明市場并非萬能,這也宣告了傳統經濟自由主義的破產。
政府干預也不能過度
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后,實施了“新政”,其核心是加強政府干預,即協調運用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
羅斯福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宏觀調控和干預后,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激動不已”,他在《紐約時報》發表了“致羅斯福總統的公開信”,建議通過財政赤字刺激經濟。1933年5月28日,凱恩斯與羅斯福會面時說:“你們每月支出一億美元,美國經濟將會破產;每月支出兩億美元,美國經濟將持續蕭條;每月支出三億美元,美國經濟就能走向復蘇。”凱恩斯認為,政府支出一美元用于援助公共工程或任何其他項目,就會創造四美元價值的國民收入。
1935年末,凱恩斯寫成《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部名著,他認為,通過政府的充分就業政策,可以使經濟從衰退中得到恢復;市場機制不能保證市場供求達到平衡,政府有必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干預經濟運行。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不僅挽救了大危機中的西方經濟,而且成為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基石,西方國家幾乎都采納了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但是,西方國家政府干預過度,普遍出現擴大社會需求和超前消費,甚至寅吃卯糧。美國長期過度消費和過度依賴海外石油等資源,一些西歐國家相繼實行高工資、高消費和高福利政策,導致政府債臺高筑。隨著財政赤字擴大和國際石油等能源價格暴漲,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經濟陷入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加劇并存的“滯脹”困境,沉重打擊了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凱恩斯主義失靈。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終結
隨著凱恩斯經濟學的退潮,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再一次重塑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1979年撒切爾夫人擔任英國首相和1981年里根擔任美國總統后都遵循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日本經濟學教授服部茂幸指出,他們“將大政府、福利國家等這些支撐著二戰后西方經濟的框架統統打碎。美國(或者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奉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滲透到了全球。”
撒切爾夫人執政后大力推行國有企業和資產私有化。1980年美國經濟仍處在“滯脹”時期。當時的通貨膨脹率在10%以上,失業人數達800多萬,國內到處都有工廠停產。里根在競選總統期間把批評指向政府,他說:“在當前的危機中,政府不解決問題,問題就在政府自己。”他還說:“人民已經明確表示,他們要求結束不堪負擔和不必要的規章”,以及“從勞工嘴里把他們賺來的面包拿走的懲罰性稅收政策”。里根最終以壓倒多數擊敗在職總統、民主黨人吉米·卡特,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里根入主白宮后,與大西洋彼岸的盟友撒切爾夫人協力推進自由化。
1981年初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后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經濟復興計劃”,人們稱之為“里根經濟學”。有些人認為,猶如凱恩斯經濟學是20世紀30年代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一樣,里根經濟學是對凱恩斯經濟學的革命。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認為,里根經濟學是幾種經濟理論的“混合物”,其中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等,以貨幣主義為核心。總之,以貨幣主義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又取代了凱恩斯主義,被里根和撒切爾夫人等西方政治家采用。到20世紀90年代,很多國家接受了新自由主義,并深受其害。
1989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與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研討會,討論陷入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進行經濟改革問題。主辦單位的約翰·威廉姆森提出,與會機構達成了十條共識,即“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被認為代表了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它強調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貿易自由化。20世紀90年代,拉美、東歐等國家紛紛倡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式的轉型,采取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轉軌戰略與政策。
阿根廷是拉美國家中深受“華盛頓共識”特別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之害的國家之一。新華社高級編輯、拉美問題專家沈安在《阿根廷危機的回顧與思考》一書中介紹:在1989年改革前,國家掌握著電信、石油、銀行等主要大企業,10年后國家掌握的僅剩下國家銀行、造幣局、核電站和電視臺等少數重要企業。在1989—1999年間,阿根廷10家最大企業中,有7家是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或跨國公司控股的公司,全國100家大企業中,以阿資為主的企業僅剩7家。2000年,跨國公司已控制阿根廷出口總額的90.4%和進口總額的63.3%。1999年阿根廷最大的國有企業——石油礦藏局98.02%的股份被賣給西班牙雷普索爾石油公司后,阿根廷90%的燃料供應掌握在4家外國公司手里。經過全面私有化,阿根廷的經濟命脈已經在外資的掌握之中,最終導致改革失敗、危機爆發。
戈爾巴喬夫2011年8月17日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指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引入了不加管制的經濟政策,致使少數人變身億萬富翁,而千百萬人民卻陷入貧困。
近年來,歐美的群眾抗議示威訴求表明,美英國家廣大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也是新自由主義的受害者。美國的財富分配不公問題非常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與發展》雜志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美國最富有的1%群體享有全國財富之比:20世紀70年代為10%,2008年金融危機前提高到23.5%,到2009年升至約40%,而80%的社會中下層群體僅享有全國財富的7%。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發表文章,猛烈抨擊金融壟斷寡頭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控制。他不無擔憂地認為,美國具備社會動蕩的客觀因素。文章發表4個月后, 2011年9月17日,美國爆發“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
從里根到小布什,美國政府聽任金融市場瘋狂炒作,與此同時,大幅度為富人和大企業減稅,實施“劫貧濟富”的稅收政策,導致收入和貧富差距急劇拉大。保羅·克魯格曼在2008年出版的《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書中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保守主義運動一直試圖逆轉自羅斯福新政開始的制度和規范。這種逆轉最終在里根時代得逞。由于為富人減稅和收入分配不公,“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公司主管的平均收入是普通職工的40倍,而現在這個數字變成367”,“這已不僅是社會平等問題,而是美國曾經的一個基本信念和道義的崩塌”。
服部茂幸認為,羅斯福政府通過實行新政開創了新的時代,現在奧巴馬政府需要做的,同樣是與窮途末路的新自由主義時代訣別,實行新政,開創新的時代。
一次新的經濟學革命值得期待
世界經濟發展正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風險挑戰增多。各國期待一次新的經濟學革命,在有效的經濟理論指引下,重振世界經濟。
在人口增加、經濟增速加快和財富越來越多的過程中,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多,主要是經濟增速和資源瓶頸、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利用外資和利用內資、海外市場和擴大內需、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財富增加和分配不公以及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等關系越來越不協調,其中特別是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往往顧此失彼,難以相輔相成。近現代西方經濟發展史顯示,自由放任主義曾長期占主導地位,即使在凱恩斯主義盛行時期,特殊利益集團及其代理人也頑強抵制宏觀干預。在2003年的美國經濟學會上,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盧卡斯甚至高調宣稱,“宏觀經濟學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2004年,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宣稱,“當今世界經濟已進入大穩定時代”。然而,僅僅幾年之后,世界經濟就陷入了“大不穩定”的旋渦。東京大學的巖井克人教授認為:“資本主義的敵人,或者說自由的敵人,其實并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自由放任主義。我們必須與自由放任主義訣別,才能摸索更好的資本主義模式。”
從2009年初開始,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試圖重構發展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并選擇以“新結構經濟學”進行新的學術概括和梳理。他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既要“超越凱恩斯主義”,也不應追隨“華盛頓共識”,而應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即政府的政策和各種制度安排必須考慮不同發展水平的結構性特征。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政府為緩解危機都在大規模介入經濟調控。美國《時代》雜志2011年10月10日一期載文認為,關于資本主義的整體認知正在重構,甚至一些具有市場傾向的經濟學家也不例外。
有理由相信,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治家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能夠探索出一套市場與政府協調、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相輔相成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一次新的經濟學革命值得期待。
(作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