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 造 新 模 式”?
——縱論《達沃斯年會》之三
迎 春
今年《達沃斯論壇》年會的主題為“大轉型:塑造新模式”,這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資產階級的“精英”們能夠“塑造”資本主義“模式”?能夠“塑造新模式”?不可能!
一, 什么是資本主義?
今年《達沃斯年會》搞了資本主義大辯論,提出“拯救資本主義”等等,其實資產階級的“精英”們,并不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
我在《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中說過,西方經濟學(準確地說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不懂生產關系,當然就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
生產關系在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列寧在一篇文章中詳盡地論述了生產關系在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地位。他說:“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率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比如說,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外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馬克思也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做可按長官的意志(或者說按社會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結合體的觀點,第一次把社會學置于科學的基礎上,確定了作為一定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確定了這種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他們的基本思想-------是把社會關系分成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思想關系只是不以人們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物質關系的上層建筑,而物質關系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活動的形式(結果)”等。(《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8、10、18頁)
正如列寧所說,只有懂得生產關系,才能夠“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外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這些話清楚地說明,資產階級的“精英”們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就不會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不懂得資本主義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等。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決定了包括流通、分配等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所以說資本與雇傭勞動是這種經濟的基本特征,資本的運動就是為了剝削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追逐利潤。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又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所以,凡是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都是資本主義社會;反之,則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也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資本主義。
事實就是這樣,資產階級學者包括經濟學者,不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首先就是不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他們不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而是把人類社會的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參看《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19—21頁、《經濟學》第12版第40頁),根本沒有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的概念,也沒有資本主義經濟這樣一類經濟制度;反過來他們又把同樣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參看《經濟學》第40頁、《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20—21頁)。可見,他們有時候也講什么資本主義,但是,根本沒有科學地理解什么是資本主義,也沒有科學的資本主義概念。
西方經濟學劃分各種經濟組織的標準
現代西方經濟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不是生產關系,而是經濟活動是怎么“決策”的。
“由家庭或村落自行決定的”是自給自足經濟;“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是計劃經濟;“由價格機制決定的”是市場經濟;由“自由市場機制和國家機構共同調節的”是混合經濟。(參看《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19—23頁、《經濟學》第40頁)薩謬爾森等根據這種劃分標準,更荒唐地說什么:“比傳統社會更刻板的是蜂群。在蜂群中,所有經濟問題,包括十分復雜的分工合作的問題,也自動地被‘生物本能’所解決。”(《經濟學》第40頁)經濟是指人類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蜂群能夠生產嗎?蜂群有“經濟”問題嗎?根據決策標準劃分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竟然把蜂群也列如分類之中,可見這些經濟學家連人類和一般動物都區分不開了!
按“決策”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就是被馬克思推翻了的觀點:“把社會看做可按長官的意志(或者說按社會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結合體的觀點”。
分不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現代西方經濟學只會根據經濟現象,把私營企業主決策的叫做資本主義,由政府決策的就看作是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叫做“‘私有企業制度’或‘競爭的私有財產資本主義’”。(《經濟學》薩謬爾森等著 第12版 第67頁)所以,他們也不可能分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經濟學》有一節叫《社會主義》的說:“大多數社會主義的哲學具有下面幾個共同之點:政府擁有生產資源-----制定計劃-----收入再分配-------”等。總之,凡有政府參與的經濟活動,就認定為是社會主義;還說:“如果現代社會主義的許多原理對于美國人來說聽起來很熟悉,那并不是偶然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在斯堪地那維亞、法國以及撒切爾夫人之前的英國——聽起來越來越象從F.D.羅斯福到卡特這50年中美國自己所變成的東西。”(《經濟學》第1294、1294—1295頁)薩謬爾森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竟把斯堪地那維亞國家與法國說成“社會主義國家”,把撒切爾夫人之前的英國也說成是社會主義,而撒切爾夫人執政之后的英國就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把撒切爾夫人當政前后的英國說成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社會。這些都說明他們不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
二,“塑造”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出現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是人們主觀“塑造”出來的。
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最終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由于生產力水平低,決定了封建社會是以農業為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由農業轉入工業生產領域,這就是各國都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工業化過程。
在工業化最初的過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只能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所以說,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人們“塑造”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具體形式發生了變化:當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水平越高,個人(家族)資本,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必然要轉變為股份制形式;而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如生產原子彈、航天等產品,則需要更多的資金、更高的技術和更多的人力等,資本的股份制形式也不能適應,必須由政府或者是幾個國家的政府共同承擔,國有經濟就應運而出。可見,資本與雇傭勞動生產關系具體形式的變化,也是生產力發展變化的產物,不是人們任意選擇的結果。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具體形式的發展變化,看作是人們任意選擇的“模式”。所以,這次《達沃斯論壇》就提出要“塑造”新“模式”。
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發展變化,并沒有改變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本質,因此,還是資本主義。現代西方學不僅把資本形式的變化,看作是經濟性質的變化,而且認為由個人(家族)資本、股份資本到國有經濟都是人們選擇的“模式”。這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是由西方經濟學者的階級地位決定的。
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自1825年爆發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的爆發經濟危機。這一事實表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已經束縛了生產力發展,而且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資產階級千方百計要“熨平”經濟危機,反復采用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結果經濟危機不僅沒有被“熨平”,反而爆發了這次“百年一遇”的嚴重經濟危機,說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命運,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的。但是,資產階級就是不甘心死亡,他們在《達沃斯年會》之類的論壇上,探討什么“拯救資本主義”,討論要“塑造”什么“新模式”,這些都是“大白天說夢話”。
令人驚奇的是我國的一些“共產黨”人,面臨這次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不僅不去揭露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用各種方法攻擊資本主義,加速它滅亡的進程,反而要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舟共濟”,說明這些人已經完全背叛了馬克思主義、背叛了社會主義、背叛了廣大勞動群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