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管理養老金?
養老金入市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分散在各省的近2萬億資金由誰來管理呢?這一問題成為當前推動養老金入市的首要問題。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全國有2萬億元的養老保險金余額分散在各省,如果這些資金組織起來,設立一個專門的投資機構或者委托一個機構,投資資本市場,對全體居民都大有好處。
入市比例多少合適?
除了誰來管理之外,有多少養老金可以進入股市,即入市比例問題,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按照我國現行規定,養老基金仍然只能存銀行買國債。人保部認為,養老金投資多元化首先要確保基金的安全,在此前提下,考慮能否實現基金獲得更好的收益。
從國外來看,養老基金通常配置30%—60%的股票資產,主要理由是養老基金是長期性資金,有能力承擔一部分風險,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權資產實現較好的長期收益。
入市能否實現保值增值?
雖然從養老金的積累及人口老齡化的角度來看,我國養老金實現投資多元化已經非常緊迫。但從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現狀來看,許多社會人士對養老金入市心存疑慮,其最大的顧慮是當前的資本市場能否承擔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重任。
2011年中國股市令人印象深刻。縱觀全年,上證指數暴跌21.68%,深成指跌28.41%,滬深A、B股總市值縮水5.4萬億。市場如此低迷,如何保證養老金投資不出現虧損?截至去年年底,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1.92萬億元。如果這批分散在各省的資金全部要進行多元化投資,那么就要解決資金歸集問題。我國養老金省級統籌雖然名義上已經在2009年底實現,但事實上很多統籌基金還在市縣一級運營管理。這就意味著近2萬億養老金結余資金要集中在一起并不容易。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0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建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實際上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在管理上并沒有真正到位,除幾個直轄市和個別省份外,大多數采取的都是養老保險的省級調劑金模式,而不是完全的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盡管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成果正在進一步鞏固,但從政策執行情況來看,收繳的養老保險基金仍然大部分掌控在市級政府、縣級政府等2000多個獨立的行政單位手中。這意味我國目前現有2000多個社保統籌單位,也就是有2000多個資金池。
養老金的全國統籌有利于在大范圍分散資金運用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目前“碎片化”狀態,導致了其很難實現集中管理運營,更對其安全運行與保值增值提出了挑戰。
因此,我國正在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步伐。去年實施的《社會保險法》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其他社會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具體時間、步驟由國務院規定。人保部今年研究制定了《2012年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工作要點》,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經辦管理服務程序,研究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經辦管理措施。
梅新育:警惕汽車業重蹈本土手機覆轍
與2007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相比,近期發布的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當屬從“鼓勵”類別中剔除了整車生產項目。與此同時,多種關鍵汽車零部件及其生產設備仍然保留在“鼓勵”類項目中。結合市場形勢,此項變化標志著我國日益脫離CKD(以全散裝件進口,并在當地組裝成整車)之路,轉向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力圖夯實汽車業可持續發展基礎。
當然,CKD模式自有好處。對于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CKD模式至少可以獲取整車組裝環節收益,并有助于人才培養,但從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培養視角出發,CKD之路給東道國帶來了長久隱患。
對于一個希望建立本國汽車工業的后發國家而言,CKD道路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投入低、見效快。特別是在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當國內各個地區之間存在激烈產業競爭的時候,CKD道路的“魅力”更是分外明顯。如果甲地選擇采用自主研發道路而乙地選擇CKD之路,那么除非有嚴格的政策措施,否則在自主研發產品上市之前,CKD出來的所謂“國產車”就已經占領了全國的大街小巷。于是乎,各個地區“理性”決策顯然是走CKD道路。
這正是多年來我們在國內看到的景象:占我國主要汽車生產企業多數的合資企業大量進口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內部“僅僅安裝上四只輪子”,在中國國內增值程度微不足道,卻規避了整車進口高關稅。
我國與別國一樣,整車進口稅率遠遠高于零部件進口稅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2號減讓表,入世后我國主要用于載人的機動車輛最終約束稅率為25%(稅號8702、8703),機動車輛零件、附件(稅號8707)最終約束稅率僅有10%。而由于符合地方政府某些短期目標,這種做法受到行政力量給予的支持鼓勵。此舉也更符合國外汽車廠商的利益目標,有助于其盡快形成生產能力,搶占市場份額,減少對中國技術轉讓,維持其對中國的技術優勢和在合資企業中的主導權。在這樣的一場逆向選擇的博弈中,國家提高汽車產品本地化生產能力、促進國內汽車企業技術進步的目的有全面落空之虞。
盡管當前外資品牌車的國產化比例已經明顯提高,但倘若沒有實施整車特征零部件貿易政策,我們未必能收到今天這樣的結果。2004年6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頒布實施新《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該《政策》第十一章“進口管理”規定,“國家支持汽車生產企業努力提高汽車產品本地化生產能力,帶動汽車零部件企業技術進步,發展汽車制造業”,并提出了汽車生產企業用進口零部件生產汽車構成“整車特征”的概念。
根據該《政策》的上述精神,2005年2月28日,海關總署、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頒布《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該《辦法》的核心內容是第二十八條的以下規定:“對經核定中心核定為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海關按照整車歸類,并按照整車稅率計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核定為不構成整車特征的,海關按照零部件歸類,并按照相應的適用稅率計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這項政策引發了我國與歐盟、美國、加拿大在世貿組織的一場爭端,雖然經歷兩年的交鋒,我們還是在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的終審裁決中敗訴。但從實施到敗訴、依照世貿組織裁決改正之間的三年時間讓國內零部件產業得以初步成長,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國內某些整車廠商的道德風險。
由于我們尚未熟練掌握在世貿組織的爭端技巧,《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實施僅僅三年就不得不收回。受次貸危機影響,我們也充分見識海外汽車巨頭們軟肋,中國汽車市場迎來空前繁榮。但是,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國產化程度和水平不高是中國汽車產業最致命弱點,倘若這一點不能解決,甚至有可能造成中國汽車業崩盤。本世紀初本土品牌手機就是教訓之一。國產手機品牌曾一度紅火,但由于不掌握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在實施信息產品零關稅后,外資品牌手機全方位圍剿,波導、TCL等一度火爆的手機品牌紛紛崩盤。本土品牌手機前幾年全盤崩潰的教訓,中國汽車業界須時刻牢記在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