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更應注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
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國企必須將發展重點轉向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才能為實現“保增長、調結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周建軍
近期,以浙江溫州為代表的高利貸危機潮引發了國內外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伴隨著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利潤高企,不少實體企業放棄了實體經濟轉而炒房炒地甚至放高利貸鋌而走險。溫州的高利貸危機,一方面暴露了金融監管層面可能存在的漏洞,同時也凸顯了某些中國企業發展戰略的重大偏差。應該說,浙江企業出現的“通病”,既不限于浙江,也不限于某一類所有制企業。
“放棄實業”的反思
對不少放棄實業轉向投資甚至投機的企業而言,一時似乎利潤豐厚,但蘊含巨大風險,并將損害來之不易的生產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
在此次溫州高利貸危機爆發之前,溫州民企百強半數都在搞房地產,一些耳熟能詳的溫州傳統制造業品牌紛紛離開賴以起家的實業,進入房地產行業大撈一筆。由于浙江資本在省內投資大多集中在房地產業,追求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產業創新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導致浙江經濟過早衰退。
放棄實業、蜂擁投機的另一個惡果是金融業過度投機,反過來加速實體經濟衰退。近年來,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有諸多關于實體經濟和非實體經濟關系的討論。這場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中,破裂的不僅是財富泡沫,還有世界各國對美國實體經濟實力的信心。幾個世紀之前,眾多荷蘭人投身郁金香熱,幾乎毀掉了17世紀的荷蘭經濟。
幸運的是,這個問題正引起上上下下越來越多的正視,包括諸多金融貨幣政策的高管。主管金融政策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強調,金融業要注重支持實體經濟,要將發展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堅實基礎。周小川指出,實體經濟不僅應該包括生產實物的農業和制造業,也應該包括服務業。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最近就表示,規模上GDP世界第二、股市世界第二、債市世界第五的中國,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實體經濟企業,沒有這些企業中國經濟不會有這么強大的實力。而更早些時候,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的郭樹清則在一篇文章中反思金融業相對實體經濟的“過度發達”,并對“金融行業是否一定是朝陽產業”提出質疑。他指出,危機之前,在所有工業化國家,金融業只占全部就業的6%,占G D P的9%,占企業利潤的20%或者30%,最高的一年是在美國,曾達到40%。可以說,在美國這樣的國家,金融業是過度發達的。如全世界人們所見的,“過度發達”的金融業給美國人帶來了至今讓他們感到消化不良的國際金融危機甚至債務危機。如果說美國金融業的“過度發達”或許還隔山隔海、離中國有些距離,浙江企業出現的上述“通病”則讓人感到忑忑不安。
或許是出于對此類問題的防范,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要求各地方各部門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抓住時機盡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天津調研時也強調,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到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一個國家要應對危機,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須有發達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必須以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為主導。
國企應該創造財富
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還存在著明顯差距,是制約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國工業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道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重要性的強調,無論對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對中國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在這方面,中國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大有可為。
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尤其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連續多年穩步實現。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總資產已達24萬億元,年上繳利稅近2萬億元,有30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但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也面臨著包括科技創新在內的不少問題和挑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國有企業在一系列科技創新指標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仍有不少企業發展粗放、主業不夠突出、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許多產品還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不少企業分布在傳統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還比較低,不少企業存在研發投入不足、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核心關鍵技術還受制于人。與全球500強跨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指標相比,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相比,中國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到,企業財務指標的改善并不直接等同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加強,作為非財務指標的自主創新能力應該被賦予更多的關注和科學的考評。因為短期的財務指標將企業看成是一組財務數字的載體,企業行為要服從于利潤最大化原則;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則將企業看成是組織能力的載體,企業行為要服從于生產力優化原則。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斯特指出,創造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因此,創造財富才應該是企業的真正目標。
國務院國資委多次強調國有企業要老老實實干本行,在行業發展、產業發展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要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國資委推行經濟增加值EVA考核辦法、代替單一財務指標,是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重要性、對財富原則和生產力原則差異的清醒認識。發揮中國國有企業在行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只有靠堅持自主創新,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實現。堅持生產力原則和財富原則并重,堅持自主創新和保值增值并進,才能更有效地促使中國國有企業積極推動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帶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和長遠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建設強大的創新型國家,需要中國各類所有制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更加奮發有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