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赫頓(Will Hutton)斷言,在新的全球分工條件下,大規模生產在英國將會消失。生產將轉移至中國和東南亞的其他地方,而英國則專門生產那些“定制的、用戶專用的、特定的和研發性的產品,也就是知識型產品”。新工黨已試圖將“創意產業”作為補救英國經濟的萬能方法。與此同時,學術性的討論也轉向對知識經濟、創新經濟、網絡經濟和集群經濟的追捧。
另一些人和這些議論保持距離,他們強調金融對英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有害影響,在某些情形下他們甚至將金融資本主義提升到資本主義的一個新階段的地位。博耶(Boyer)和阿格列塔(Aglietta)將金融主導的資本主義視為一個新的時代。其他人則將金融化作為推動經濟體系重構的一次本質性的變化。
所有這些“無重量經濟”、“知識經濟”和“創意產業”的觀點被用來證明工人階級已經消失。
馬克思在《資本論》前言中寫到,“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而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要理解資本主義的復雜性和矛盾及其在具體現象中的表現,我們就不能只關注資本主義的形態,還要關注資本主義的內在動力。正如大衛·哈維所說:
資本主義活動的地理圖景充滿了矛盾和壓力,面對著種種技術和經濟上的壓力,它處于永恒的變動之中。這些皆源自永無止境的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微觀資本主義進程。這些壓力源于資本主義體系普遍性的擴張邏輯——資本的無限積累和對利潤永無止境的追求主導著資本主義。為了適應對資本無限積累的永遠的饑渴,資本主義不停地創造一種地理圖景以便于它在某一節點上行動,而這一切只是為了在隨后的某一節點上摧毀其自身并建立一個新的全然不同的圖景。
本文試圖描述英國在融入世界經濟、適應全球勞動分工中的地位而重新塑造英國資本主義結構時發生的一些變化。 / l; c- w0 ~4 |/ y. x: a
一、英國生產結構的變化 5 W( ^( I! i* G) i( Z
1964—2001年間,最為顯著的趨勢(見表1)是第二產業部門的總產出的份額的下降(特別是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長(尤其是金融業)。至2001年,制造業占總產出的比例僅為17.6%,而金融部門的產出占總產出的比例達到24.7%,成為最大的產出部門。 * _: ^; R: Y+ v/ |
表1:產業結構的變化% O @6 d( n+ N! t" t& K7 x/ g" X
(所有數值為百分比) | 1964 | 1969 | 1973 | 1979 | 1990 | 2001 |
第一產業 | 5.8 | 4.3 | 4.2 | 6.9 | 3.9 | 3.9 |
農業、林業和漁業 | l.9 | 1.8 | 2.9 | 2.2 | 1.8 | 1.0 |
采礦和采石業 | 3.9 | 2.5 | 1.1 | 4.5 | 2.1 | 2.9 |
第二產業 | 40.8 | 42.0 | 40.9 | 36.7 | 31.5 | 24.8 |
制造業 | 30.0 | 31.2 | 30.4 | 27.9 | 22.5 | 17.6 |
建筑業 | 8.4 | 8.4 | 7.3 | 6.2 | 6.9 | 5.4 |
電力、天然氣和供水 | 2.4 | 2.4 | 2.8 | 2.6 | 2.1 | l.8 |
第三產業 | 53.8 | 53.0 | 54.9 | 56.5 | 64.4 | 71.3 |
銷售、旅館和餐飲 | 14.0 | 13.3 | 13.l | 12.7 | 13.5 | 15.6 |
運輸、倉儲、郵政和電信 | 6.0 | 6.3 | 7.0 | 7.3 | 7.6 | 8.0 |
金融中介、不動產、租賃和商業活動 (包括房屋所有權): x# `* @9 j* z |
13.7 | 14.1 | 17.7 | 18.3 | 22.6 | 24.7 |
公共管理、國防和社會保障 | 7.6 | 7.0 | 6.1 | 6.1 | 6.3 | 4.8 |
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 | 6.9 | 7.1 | 7.7 | 8.1 | 8.9 | 13.0 |
其他服務 | 5.6 | 5.2 | 5.1 | 5.7 | 5.5 | 5.2 |
來源:A. 格里菲斯和A. 沃爾《應用經濟學:初級教程》第十版(倫敦,2004)第6頁 2 k2 G; , p" K: x/ E/ z$ c4 p, _
至2004年,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僅占12.1%,這一比重在20年間下降了32%。與此同時,金融和商業服務部門的就業增長了80%,其就業人數比重已達19.2%(見表2)。這些數字大致反映出正在發生的變化,只是有所夸大。正如哈曼(Harman)指出的那樣,從工業向服務業的一些工作轉移僅僅是名義上的改變,在本質上還是類似的工作。
表2:2004年英國產業的就業崗位
崗位(千) | 崗位(%) | 1984�2004的 4 r! ], c4 J" |4 `- z) O變化比率 c) u, R n' U& r% O9 g1 j) ~ | |
農業和漁業 | 420 | 1.4 | -36.5 |
能源和水利 | 203 | 0.7 | -64.3 |
制造業 | 3654 | 12.1 | -32.4 |
建筑業 | 2111 | 7.0 | +15.5 |
服務業 | 23939 | 78.9 | +37.6 |
其中 | |||
銷售、旅館和餐飲業 | 7040 | 23.2 | +25.3 |
運輸、通訊 | 1813 | 6.0 | +13.5 |
金融和商業服務 | 5828 | 19.2 | +80.0 |
公共管理、教育和健康 | 7362 | 24.3 | +28.3 |
其他服務 | 1893 | 6.2 | +57.3 |
來源:英國2005年出版《英國官方年鑒》(國家統計辦公室,2005)第147頁( I1 Z5 {( Z& y: b( X) X! ?
在工廠里將食品進行罐裝,使得人們能夠在家加熱食用這些食品的工人是“制造業的工人”,而那些在快餐店里,為沒有時間在家加熱食品的人提供幾乎相同的食品的工人是“服務業的工人”。5 t* ?5 R7 @& D+ ~6 U) A8 Q
為了應對競爭,許多制造業的企業轉型為服務業的企業或半服務業的企業,這使得部門之間的區別被進一步模糊。例如,除了制造和銷售辦公設備外,目前施樂復印機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業務在服務領域。沃爾沃公司不僅從事汽車制造,還從事地方交通系統的設計。清潔、計算機編程、運輸乃至一整套過去常在內部進行的環節的外包,導致制造業環節轉移的規模大增。
e而且,“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的概念將那些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發揮不同作用的活動相提并論。它們中的一些部門既從事制造業也提供服務,二者交織在一起。正如馬克思看到的那樣,任何源自資本的使用并產生剩余價值的東西都是商品。這包括諸如機場、體育館、娛樂等市場化的服務,以及所有諸如清潔、計算機編程等商品生產過程中的輔助性活動。商品必須從生產地點轉移至最終的消費地,這些物理上的運動也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 9 l2 U/ C% }' ^- X
但是,即使經濟活動的傳統度量方法高估了經濟向所謂服務業部門的轉移,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英國的資本主義在制造業上也面臨著更快的衰落。
二、英國制造業的長期衰退
英國經濟的相對衰退由來已久,尤其是制造業。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都是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強國。但是,對殖民地市場的控制所形成的對某些行業的壟斷導致了不思進取和低投資率。到20世紀中葉,英國統治階級的自命不凡日益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螺旋式的相對下降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從1950年到1973年間,英國GDP的增長率僅為2.5%,而同期德國為4.9%,日本為8%。從1964年到1979年間,工業部門的就業下降了14.8%,而其他幾個主要國家的這一指標卻繼續增長(見表3)。英國在機器設備和工廠上的投資率也明顯低于日本和其他歐洲國家。這產生了累積性的影響,并表現在英國與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率的巨大差距上。 ( B' W& |7 U7 C; b. q+ L" |: K3 _
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最終加入了歐洲共同體市場,其低效率的資本頓時處于激烈的競爭壓力之下,加之70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國家不得不出資挽救英國利蘭動力公司(British Leyland)、造船業和英國鋼鐵公司,以放慢其衰退速度。在80年代初期的蕭條中,低效率的企業紛紛倒閉,國民經濟元氣大傷。四年中,制造業的就業下降了近19%。 ( q. u9 r9 @. o' F4 y
表3:幾個國家工業部門就業情況的變化
國家 | 1964�1979 | 1979�1983 | 1983�2001 |
英國 | -14.8% | -18.9% | -10.4% |
美國 | +27.2 | -8.7 | +6.7 |
加拿大 | +35.7 | -8.7 | +21.1 |
日本 | +28.3 | +4.l | -1.9 |
比利時 | -18.6 | -15.2 | -13.4 |
法國 | +2.3 | -7.4 | -19.6 |
德國 | -10.6 | -8.5 | +11.4 |
瑞典 | -10.9 | -7.1 | -20.2 |
來源:A. 格里菲斯和A. 沃爾《應用經濟學:初級教程》第十版(倫敦,2004)第9頁
1992年所建立的歐洲統一市場是歐洲統治階級在面對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競爭壓力的情況下,為恢復經濟競爭力而采取的一種戰略。國家間壁壘的降低意味著資本(但不是工人)的自由流動。這一舉措開放了所有產業部門的競爭,包括像電信、公用事業和政府合同等這些從前被資本主義國家所保護的部門,由此所引發的世界范圍內空前的并購導致了大規模的資產重組。美國和日本的資本在歐洲的陣地上謀求立足之地,歐洲各國國內和相互間的合并浪潮旨在培育和保護歐洲和本國的優秀企業。9 ^/ l0 S. N# F
各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嚴重經濟衰退中恢復的情況表現出很大的差異。1983—2001年,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經歷了制造業基礎的萎縮。德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工業部門的就業在增長。盡管英國制造業進一步下滑了10.4%,但仍要好于法國和比利時。這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就業競爭的加劇使英國的生產率大幅提高。但是,在工黨和保守黨的領導下,競爭力的加強并不足以阻止制造業的工作崗位的繼續減少。1997—2002年間,英國大約又減少了575000多個制造業的工作,下降幅度為18.6%。
與有些學者關于歐洲制造業的工作機會正在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觀點相反,歐洲的就業實際上增加了。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從1997到2002年,西班牙的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增加了50萬多人,意大利增加了40萬多人,德國增加了近12萬人,法國增加了近15萬人。盡管對“高技術”的界定存在問題且比較隨意,但英國這一部門的工作機會的流失說明,赫頓關于英國知識經濟的文章也許只是一種幻想。
三、實體經濟仍然重要
英國工業生產的衰退比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為嚴重。但是,認為制造業已經崩潰的觀點簡直是在胡扯。盡管流行的說法認為,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但英國仍然是世界重要的商品出口國,在全球經濟中位列第六,其出口所占世界的份額與中國幾乎相當。用足球來類比:英國雖然在超級聯賽中已經落后,但尚未淪落至甲級之列。 & }$ x/ F3 f- v) Y; Y9 f$ ]5 a: w% {
英國制造業中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和動力機制出現了重要的變化。
迄今為止,對總產出貢獻最大的是被諸如雀巢和聯合利華這樣的大型跨國公司所支配的食品、飲料工業。不過,被譽為英國資本主義“皇冠上的明珠”的產業是汽車制造、國防和醫藥。
盡管福特汽車公司在2002年關閉了在戴根納姆(Dagenham)和盧頓(Luton)的汽車生產線,并在2004年關閉了在考文垂的捷豹的生產線,英國汽車制造業仍然在擴張且充滿競爭力。2004年,英國生產了170萬輛汽車,那是30年來的最高產量。這是在汽車工業的布局出現了重要調整,已向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作了很多轉移的情況下出現的。汽車工業正經歷大規模重構,有許多新廠被外國資本所支配。那些通常在舊址上的低效率的資本已被淘汰,以擴大在新址上的綠色生產。這些新的基地大都有日資背景。桑德蘭的尼桑汽車廠和伯納斯頓(西部內陸)的豐田汽車廠是歐洲效率最高的汽車工廠。
醫藥工業也被譽為英國資本主義最成功的產業之一,葛蘭素—史克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這兩家英國公司分別為全球同業中的第二和第三名。這一行業雇用了83000人,相關的下游產業雇用了約25萬人,與英國從事創新基礎上的“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的形象相符。人們已開始將小型生物技術公司視為恢復高科技部門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萬能藥。但是,一旦這些小公司作出任何潛在的有利可圖的發明,它們就會被大的醫藥公司所兼并,并被迅速納入到大型跨國公司的增長和競爭戰略中。醫藥工業中83%的工作與研究有關。政府和老板們將其當作一個生動的例子,借以說明“高科技的”、“基于知識的”、“研究導向的”工作是“新經濟”的一部分。一切似乎都很好。但是,科研人員與其他工人一樣面臨著壓力。當公司關閉或合并時,新一輪的裁員就會出現。當這些巨型公司尋找下一個搖錢藥時,工作強度會加大。
英國是西方擁有最大的國防制造業的國家之一,能夠生產輕型和重型武器。像英國航空公司和羅斯—羅伊斯公司這樣的大公司不再是國防部的生產車間,它們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制造公司轉變為分包商零件的裝配者。在外包過程中,軍火商剔除了大量的工人和生產能力,BAE系統公司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盡管聲稱是全球性的公司,這些公司仍堅定地與國家(或歐洲,例如空中客車公司)綁在一起,以本國作為主要的消費者并設法獲得其他政府的訂單。此外,軍火商們還依賴巨額的補貼。 5 D9 P0 : c6 n
四、深陷全球經濟之中
與其競爭者相比,英國在金融、貿易和資本國際化方面陷入世界經濟更深,這是帝國主義的一個遺留性影響。表4表明,資本流出成為英國統治階級應付國內經濟的利潤率下降及為資本尋找有利可圖的新出路的主要方法。 2 ]) t/ x; C# o Q& _% M: a
表4:外資的流入和流出(占世界總數的百分比)
國家 | 1991—2002年 : G/ D6 W& Z: G9 Z" S1 D& ~7 z% X平均流入 : i5 ]: y2 d5 Z3 e8 B$ o |
1991—2002年 : `: @$ {3 F. Y9 [% ]! A 平均流出. U; P3 z7 O2 r2 r, f |
比利時和盧森堡 | 6.7 | 6.5 |
法國 | 6.0 | 9.9 |
德國 | 4.5 | 8.7 |
愛爾蘭 | 1.2 | 2.1 |
意大利 | 1.2 | 2.0 |
荷蘭 | 4.0 | 3.5 |
西班牙 | 3.0 | 2.5 |
英國 | 7.2 | 12.7 |
美國 | 19.9 | 20.0 |
來源:《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促進發展的FDI政策——國內和國際的遠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3)
英國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資本的流出則更多。可以肯定地說,在歐洲其他國家中,英國是僅次于美國的最大的外國投資者。這可以解釋為什么英國的統治階級贊成自由市場,因為他們的戰略和利潤流高度依賴于通過WTO和雙邊外交所帶來的新市場的開放。當政治家們出國訪問時,總有一大批英國大公司的總裁和政府公務員隨行。
英國資本主義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它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擁有低勞動力成本的地方,以便吸引外國公司,特別是韓國和日本公司,從而在歐盟內部獲得競爭優勢。1998年至2001年間,外國公司占東北部的制造業投資的比例為50%,占整個國家制造業投資的比例為30%。2003年《金融時報》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向地區援助項目提供的7.5億英鎊中,一半流向了16家英國公司,它們長期以來沒有創造就業機會。盡管打著保護市場和競爭力的旗號,新工黨也追隨保守黨的路線,與區域經濟改造中的大公司一道,投入了巨額的資金用于吸引外資。這些企業通常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很小,如同“沙漠中的大教堂”一樣,這些工廠大多只是從事簡單的裝配作業而已。隨著摩托羅拉、松下、愛立信、三星等公司的關閉或遷移到其他地方,2000年到2004年間,蘇格蘭、威爾士和東北部地區的電子工業減少了12390個就業機會。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出現在電子產業之外的部門,特別是建于1984年的尼桑汽車廠雇用了5000人。 8 A7 M" ^9 Q2 U# t
五、金融部門:預言家、下滑的利潤率和騙子
隨著金融和商業活動在總產出中的比重達到25%,金融部門的從業人數在1984年至2004年間增長了80%。我們需要解釋的不僅是這一部門的急劇擴張,還有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及二者間的相互關系。 . `# }/ D/ D# d$ o/ G9 X8 Y9 E& A% r
馬克思指出,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扮演著先知和騙子的雙重角色。作為先知,信用催生出新的技術、新的產業和新形式的生產。它將那些不能直接找到有利可圖的投資渠道的資本家和那些想要進行生產性投資但卻沒有資本的資本家撮合在一起。另外,金融資本對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再分配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 % @' h+ S; j2 K
企業的并購融資過去通常主要來自于自有資金或者與商業銀行聯手。但是,在過去的20年中,如果沒有財團或杠桿收購的支撐,大規模的并購是不可能的。它們為資本提供了一種手段,使其不斷地自我調整,并在面對競爭和利潤率持續下降的狀況時得以生存下來。信用體系使資本在地理上的流動性更大,使資本家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乃至擴張到世界的其他地方。馬克思可能沒有預見到過去15年中的超級合并浪潮,但是他極具預見性地預計到了金融在通過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來調整資本主義方面所起的作用,他認為“起初,它(信用事業)作為積累的小小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轉化為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現在,資本集團能夠集中的巨大的貨幣資源正為規模日益增大的并購進行融資。隨著大型私人資本集團能籌集到越來越多的資金,它們正日益成為提高各個行業集中度的重要角色。
金融體系是資本積累動力機制的關鍵。但是,金融資本也包含許多非生產性活動。相當多的這類活動只是一種增加收益的途徑,完全是投機性的,對生產性投資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盡管如此,金融和金融機構對整個資本積累的動力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 . F) L! x4 c" m4 [ Q: v! i
“金融化”和“股東權益”正成為新的流行詞匯。簡而言之,它們意味著企業為取悅股東只得越來越注重賺取短期的高額利潤。這已成了約束資本、懲罰那些回報率不夠高的企業的重要工具。利潤率不夠高的企業的股價會下跌,以致被那些收益更好、更穩固的企業收購。企業通過壓縮規模、精簡低利潤率的業務,或者通過層出不窮的財務技巧——從侵吞養老金到像安然公司那樣的巨額欺詐,來全力挽救其下滑的股東權益和利潤率。 6 V- O! N7 R; Z# @& |/ I
我們并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處于一個金融資本主義的新時代。但是,確實,金融市場讓回報低的企業隨時面臨著敵意的強勢資本的掠奪,起到了促進資本主義的結構調整的作用。這一趨勢在英國和美國比在其他國家更為顯著。
金融和商業部門的增長未引起人們注意的原因是所謂的“金融產品”的激增。這是工人們每天都面臨的騙術。銀行吸引消費者購買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儲蓄、貸款和保險服務。一種新的動向是非金融部門也參與進來,競相提供全套的信用卡、貸款和保險。它們宣傳單上的廣告從假日保險到養老金無所不包。水和煤氣供應商試圖讓人們相信不繳納月度保險的可怕后果。這些做法許多都是不必要的、高成本的,是在有意利用工人們的恐懼。但是,它們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和就業領域,并且在利潤水平低或為負的情況下,為一些實體經濟部門的資本提供了一條出路。1998年,金融服務為通用電氣公司創造了80%的利潤,為福特公司創造了26%的利潤。這些部門的高額利潤來自過高的利息率和高成本的擔保。大型跨國公司向金融業的轉移模糊了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的界限。 ; o& O$ ^) G0 G. A# V
六、倫敦
作為商業服務的第二大出口國,英國占該部門世界貿易的比重為7.8%。英國資本主義在這一部門特別具有競爭優勢,而倫敦在英國金融擴張中扮演著支柱性角色。 7 y6 {4 x" E$ G8 i3 {. }
倫敦在國際金融和商業中的關鍵性角色肇始于18至19世紀英國主導世界貿易時期和英帝國主義崛起時期。其國際性的地位在英國經濟衰退之后依然保持不變。直至1945年,倫敦仍是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而英鎊是主導性的貨幣。戰后,英國這一角色被美國所代替。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20世紀60年代,倫敦通過買賣在美國以外流通的美元,在歐洲美元市場中建立了一個新的角色,并在面對來自日本和德國興起的其他金融中心的競爭時,竭力保持了其在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1986年英國所謂的“大爆炸”式改革廢除了那些讓業務流失到其他地方的許多傳統的限制性條款,并創立了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為貨幣、利率和衍生產品(利率和匯率的組合)的期貨價格的大規模交易提供場所。
20世紀80年代資本流動的限制取消后所形成的金融國際化為倫敦帶來了更多的贏利機會。據《商業時代》的估計,從1990至2002年間,全球金融衍生產品的總價值從2.9萬億美元增至127萬億美元。英國在2004年4月平均每日的交易量為6430億美元,而2001年對應的數字只有2750億美元。隨著企業取消了退休金計劃而工人們不得不依靠自己來籌劃養老,養老金被私有化了。它大大增加了流入金融部門的資金。二十年中,保險和養老金基金的實值增長了五倍多。 & e& N' ~3 ^7 f1 T6 W7 U
世界最大的10個金融公司有4個在英國(匯豐銀行、蘇格蘭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勞埃德銀行)。英國經濟中銀行和金融的重要性意味著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是該部門贏利和擴張的關鍵。因此,2003年底生效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對英國的資本主義尤其重要。這意味著廢止了加于從金融服務直至養老服務貿易上的任何形式的壁壘。在為創建WTO而舉行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中(1986—1994年),對英美金融企業開放市場是談判的關鍵。美國企業和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企業都積極游說打開新市場,尤其是在中國入世談判期間要求中國開放其利潤豐厚的市場。倫敦維護其收益和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核心地位的能力高度依賴于英國金融資本的擴張及英國的全球金融公司對新市場的控制。盡管金融服務業沒有經歷像其他部門那樣的大規模的重組,但競爭正在加劇。這迫使其進行勞動力成本的控制,迫使企業去尋找低工資的地區,以維持其利潤水平。 7 l+ D9 {2 ~- g& Y, o9 ~
充斥于新聞媒體上的說法是,工作機會流失是因為金融業中一些著名的英國公司的部分服務向印度、菲律賓和中國轉移了。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間,英國的幾家保險公司(英華人壽保險公司、威奇聯合保險公司、安盛公正人壽保險公司及勞埃德集團)和匯豐銀行在英國以外的這些國家重新安排了9000個工作崗位。此外,外包的服務擴展到法律事務、醫學報告以及臨床試驗。面臨著激烈競爭的企業發現,雇用那些未被工會組織起來的勞動力是一個好辦法,因為這些工人愿意工作更長的時間,而且他們的工資還不到英國工資水平的六分之一。 ! ]2 v/ T1 C. s0 t! `$ k
但是宣傳并沒有反映真實的情況。在印度,呼叫中心是業務流程離岸外包(BPO)市場中的最大部分。但在2004年夏季,印度只有250個呼叫中心,雇用33800人。而據估計,2002年底,全球共有30多萬個呼叫中心,雇用了大約1800萬人。在2004年10月對107家公司所進行的一項數據服務調查顯示,英國呼叫中心的就業在增長而不是在下降。1996年對美國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26%的公司對外包業務的成果不滿意,51%的公司已將外包業務收回,部分原因在于對勞動力提高剝削也不一定能帶來效率。
七、物流、分銷和運輸 7 T! @0 V, f+ C" Z+ R8 S5 g& x
企業需要加快資本的周轉。這涉及生產活動以及對新產品的研究、倉儲和運輸。激烈的競爭使分銷系統的質量和效率成為重要的問題。對整個系統而言,“通過時間消滅空間”意味著運輸的發展,以及通過郵政、廣播、電訊和互聯網所傳播的信息流的變化。對單個的資本家而言,這意味著讓商品更快地進入市場;消除生產到流通的環節中在時間、精力、不合格部件及庫存上的浪費;采取諸如準時管理、精細物流、直接配送及物流服務外包這樣的戰略;縮短產品的周轉周期。因此,一旦你購買了一臺新電腦或手機,它就可能已經過時并已被下一種新型產品所取代。所有這些手段都是用來加快剩余價值的實現和加速另一輪積累過程的啟動。 ) `, a, u$ Q6 U- W, V# b8 l
這些部門雇用了相當多的工人。像布林氏公司(BOC)這樣的運輸和物流企業,其本身就是大型跨國公司和大的雇主。1998年,機場直接雇用的工人有18萬(占英國總雇用人數的0.8%),而間接雇用的工人有20萬。這相當于倫敦和英國東南部的總就業人數的3.4%。對資本主義生產而言,這些工人并不是輔助性的而是關鍵性的。在準時制的體系中,如果這些運送環節發生了罷工,整個生產線就會在數小時后癱瘓。如果運送食品到超市的司機舉行罷工,貨架很快就會空空如也。
八、創意產業 3 ^5 F c8 N8 ]: U
“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已成為新工黨經濟政策的王牌。1998年,時任文化大臣的克里斯·史密斯說,它們已經從英國經濟的邊緣轉變為中心,并成為未來提供工作機會并維持英國的世界地位的關鍵經濟動力。這些產業被界定為“源于個體的創意、技能和才干”、“通過智識財富的生產和開發,創造潛在的就業”的產業,它們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裝設計、影視、交互式休閑軟件、音樂、行為藝術、軟件和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 7 N: V: ~/ r9 M _6 A9 `& a
某些浮夸的觀點指出,2001年,創意產業創造了大約1125億英鎊的收入(是1998年的2倍),雇用了130萬人(1998年只有96.6萬),實現出口額103億英鎊,占GDP的比重超過5%。但這些數字依賴于一個完全不可靠的關于“創意”的定義,并將許多性質完全不同的產業和經濟活動混在一起。如果除去軟件和計算機服務業(這些應被算作科學或商業),有關的數字將會立即降至50萬人和364億英鎊。而且,將這些產業與小型創新企業或個人的某種創造性行為聯系在一起是滑稽可笑的。例如,傳媒是一個完全被大型全球性公司所控制的經濟領域。新工黨的兩條立法為許多大規模的媒體并購及橫跨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的超大型傳媒集團的建立開了綠燈。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新聞集團、通用電氣、索尼、維旺迪(Vivendi)和維亞康姆(Viacom)及其他一些企業控制了傳媒業的絕大部分份額。在英國,市場所售報紙的近35%屬默多克公司。在天平另一端的情況是,許多在“傳媒”和“創意”產業工作的人通常是自我雇用的,收入很低,靠一份份的短期合同維持生計。 ; L& M q8 W; y- V/ i! N
九、超級市場,資本的高度集中
2004年,超級市場雇用了102萬工人,成為英國最大的就業部門。在英國,僅德斯高(Tesco)一家企業就占了1/8的零售業營業額,其營業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雇用工人23.6萬人,是英國軍隊人數的兩倍。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擴張新店是英國主要食品零售商強勁的增長引擎。利潤率非常之高,超市和大百貨店的數目增長了三倍,這些消費中心完全改變了城市的面貌。1993—1994年間,食品大零售商出現財務問題,這一黃金時代突然終止。此后,行業的過度競爭使得企業不得不為生存而戰斗。 ; D: {- J* W2 g- s, |$ ]! W
為了縮短商品從工廠到貨架的時間,人們對信息技術投入了巨額的資金。隨著電子銷售點更多地被采用,從采購到分銷的所有作業被集中起來,減少了零售的成本和庫存。這些方法使擴大新鮮和冷凍產品的銷售成為可能,它們正是超市獲利最高的產品類別。2002年,德斯高超市能夠在8到10小時內補充賣光的存貨,而森斯伯瑞超市(Sainsbury)需要24到48小時。 ]0 Z3 Y% Q9 y' W$ k! d% T
一股并購浪潮已經興起,2000年阿斯達(Asda)被沃爾瑪兼并,2004年安路超市(Safeway)被莫里森超市(Morrisons)兼并。競爭委員會將便利店和超市作為不同市場加以分類的決議為大型食品零售商通過新型便利店的方式來開拓市場開了綠燈。這一部門的集中度非常高。能夠在競爭中幸存下來的小食品店往往是自雇的且一天營業15小時的家庭商店。同時,大公司間的競爭導致了大規模的國際并購。德斯高現在是匈牙利最大的連鎖超市,在捷克、匈牙利和波蘭共擁有144家分店。它的分店也擴張到了遠東的泰國、新加坡、韓國,2004年它通過收購一家高級百貨連鎖店開始進入中國大陸。
供應鏈中的不同企業如新鮮食品的生產商、包裝和處理商、零售商之間也存在競爭。大型跨國食品生產公司與大型超級市場之間的關系日益敵對,聯合利華、凱洛格和亨氏公司抱怨說,它們發現自己被迫生產英國超市要求的品牌,有失去自己產品的銷售空間的風險。從2000年起,通過使用互聯網和全球網上交易這一電子虛擬市場,主要的食品零售商比他們的供應商獲得了更多的優勢。大零售公司因供應商降低價格而獲利,而中型零售商則被完全排擠出局。盡管超市賺取了巨額利潤,但好處并沒有轉給消費者。 7 D# P5 {8 6 d
最后,企業還對最大的單項成本,即勞動力成本進行集中調整。隨著開放時間的延長,大型食品零售商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合同來增加勞動力的彈性,這包括倒班制、季節性工作、彈性上班制、零時合同、按年計算的工作及定期工作。2004年對工人的進一步打擊涉及超市拒付病假頭三天的工資。在英國的所有產業部門中,食品零售業擁有最大數目的臨時工,1994年臨時工占工人的比例為68%,且女工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5 ' X V! G* t% o6 D2 u# I
現在單個超市雇用的工人的數目與從前的工廠相當。這些新的工作場所具有與過去的工作場所一樣的潛在功能——它們是工人交談、討論、同發牢騷及為工資和工作條件問題而進行組織的場所。 ) a; ] l9 l( T2 v
十、英國資本主義的不平衡面貌
資本主義在某一時點上創造新圖景只是為了將來在某一時點毀滅它們并在別處建設全然不同的圖景。生產結構的變化對英國資本主義的地理分布具有深刻影響。倫敦的發展不僅在金融業領域創造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吸收了大量的支持金融業的其他行業的工人。建筑和交通設施的建設大潮甚至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并且改變了倫敦的物質景觀。 " _2 L; l9 [4 D& N- ? J
歐洲區域經濟統計預計,2004至2009年間歐洲增長最快的十個地區中將有五個在英格蘭南部,而最慢的地區也有一些在英國。生產結構的變化,特別是金融業的大規模擴張,已經導致了人口的變化。大多數北方城市已遭受了人口下降的打擊,而居住在倫敦的大學畢業生占英國總畢業生的比例則從16%增長到20%。
一份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研究者的報告指出,“國家正分裂為兩半……南部是倫敦大都市,北部和西部在人口、社會和經濟上似乎是正緩緩沉沒的城市孤島”。可是,不平衡性比這復雜。貴族化正在曼徹斯特、利茲、利物浦和愛丁堡這樣的城市里進行著。利物浦的多克蘭(Docklands)充斥著昂貴的公寓、高級商店和酒吧(像倫敦一樣)。另一方面,在這些地方的閃亮光鮮的外表背后,是從事清潔、餐飲、保安和搬運工作的低收入工人的世界。明星地區的特征是極端的貧窮和巨富之間的兩極分化,這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縮影。
盡管制造業在衰退,英國仍然是重要的制造業中心。那種認為低技能工作都出口了的說法是非常夸張的。被廣泛引證的電子和紡織業的確不太受限制,但是,其他重要的生產領域,如食品零售、交通、福利服務仍然堅實地扎根于國內經濟。盡管英國工業生產率普遍較低,但某些部門保持著較高的效率,汽車制造、國防、醫藥和食品零售行業的全球性公司的利潤率就很高。
自動化作業和準時制生產導致如果生產鏈上的某一環節發生了罷工,整個運轉過程就會在幾小時后陷入癱瘓。 ; K% |! y; j+ V# S: m/ F# ^
英國經濟的開放性及其在全球金融再循環中的角色解釋了新工黨和統治階級在全球狂熱地推進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原因。英國企業的利潤率取決于外國市場的更高程度的開放,因為它的制造業高度依賴于外資,而它作為第二大資本出口國意味著未來的利潤高度依賴于像中國這樣的大的新興市場。 5 ]1 x O1 t* y; X
盡管新工黨口頭上倡導自由市場,但是,通過對不同部門資本的調節,它在經濟的結構調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品生產和人們的工作地點發生了重要變化。被歸入服務業的“無形”商品的生產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從事交通、物流和計算機編程的工人比從前更多,他們對商品的生產和生產率有重要貢獻。在高度競爭的情況下,這些工作對單個企業的利潤至關重要。金融部門的從業人員也有巨大的增加。工人階級并未消失,它只是在與以前不同的地方工作。它并未變成一個擁有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薪水的特權階層。在呼叫中心工作或將數據輸入電腦并不比呆在流水線上具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盡管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能掙得豐厚的薪水,但金融業的許多工作都是重復性的、艱辛的和低報酬的。
對“新經濟”、“創意產業”及“無重量經濟”的歌頌不過是新工黨為了使資本主義的面目更受歡迎而做的宣傳而己。實際上,絕大多數所謂服務業的工人只有組織起來,為工資、工作條件和養老金而斗爭,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