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當前的困境
——對《目前的困境要的是智慧的新創造而非破壞》的批判
迎 春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薩默斯2012年1月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目前的困境要的是智慧的新創造而非破壞》(譯文載《參考消息》2012年1月25日第10版 標題是《宏觀調控可解西方當前之困》 以下簡稱《薩文》),認為宏觀調空可解決資本主義當前的困境。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有必要進行分析、批判。
薩默斯的文章共三段:“‘磁電機’出了問題”;“根源在于技術進步”;“資本主義成功的代價”。下面逐段進行分析、批判。
一
《薩文》的第一段“‘磁電機’出了問題”,主要是說當前資本主義的困境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問題,而是局部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非大規模結構性調整加以解決。”“我以為如果適當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當前的許多擔憂就將煙消云散。”
薩默斯這個觀點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資本主義經濟自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面性經濟危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爆發一次危機;1929至1933年發生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應運而出,提出政府運用貨幣、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新內容。
資產階級政府確實運用貨幣政策,大量發行紙幣刺激“需求”,結果不僅經濟危機繼續周期性爆發,而且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也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以后資產階級政府轉而采用財政政策調控,大搞赤字財政,擴大投資,增加群眾的“福利”,以刺激“需求”,可是,現在又爆發了國債危機,這一次的經濟危機到現在已經近四年了,但還看不到危機的盡頭。
從1936年出現凱恩斯主義以來,不論是采用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都沒有“熨平”周期性經濟危機,反而出現了當前這樣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持續的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震動之大,是歷史上所少有的。薩默斯關于“我以為如果適當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當前的許多擔憂就將煙消云散”的論點,經不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史的檢驗,更何況薩默斯本人在經濟危機爆發以后的2009年,還被任命為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他為什么沒有采取“適當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呢?
可見,資本主義制度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快進博物館了”,采取宏觀調控手段,“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愈來愈少的辦法”,(《馬恩選集》第一卷 第257頁)不可能解決當前資本主義的困境。
二
文章第二段的標題是“根源在于技術進步”。這是一個更加錯誤的論斷。
薩默斯承認當前存在經濟停滯、失業率大幅上升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但是,他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技術進步”;這更是一派胡言。
他說:“由于技術進步使得人類對糧食的需求可以依靠一小部分人口來滿足,因此農業經濟讓位于工業經濟,解放了大量人口去別處工作。”按照這種理論,大量失業人口是由技術進步造成的。可是,薩默斯忘記了,技術進步使工業生產的部門產生了新的行業,例如,農業機械、化肥、農藥、食品加工等行業;而工業部門的產業分工更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而且出現了新興行業,如電子行業、航空航天工業等,如果再加上非物質生產的科學研究、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可以說就業的門路在無限地大擴。
人類認識自然、社會,改造自然、社會的領域存在無限的空間,只是受到生產力水平、技術進步的限制,就是能夠提供多少物質產品,使人們脫離物質生產,從事非物質生產活動,如科研、教育、醫療等服務活動,怎么能說技術進步造成了人員的大量失業呢?
失業是一種社會現象與技術進步沒有直接的聯系。
薩默斯還說:“雖然人們常說處于中位的工人的工資一直停滯不前,但這種說法掩蓋實際發生的一個重要事實。以家用電器、服裝或通訊費用等生產率迅速提高的物品來衡量,工資相較上一代人實際上是快速增長的。問題在于工資相對住房、醫療、食品、能源和教育等價格顯得停滯不前,甚至于下降。”
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工資是維持工人再生產所必須的費用。工人沒有食品、住房、能源能夠生活嗎?沒有教育、醫療能夠當工人出賣勞動力嗎?只用家用電器、通訊費用等與工資比較,說什么:“以家用電器、服裝或通訊費用等生產率迅速提高的物品來衡量,工資相較上一代人實際上是快速增長的。”作為前哈佛大學校長,而且是所謂的著名經濟學家,居然寫出這樣文字,水平實在是太低了一點。
總之,當前資本主義面臨的困境,和技術進步沒有任何關系;恰恰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經濟制度造成了當前的經濟危機,束縛了技術的進步。
三
文章的第三段是“資本主義成功的代價”。
他說:“--------即使在像今天這樣的困難時期,資本主義的成功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面對當前嚴重的經濟危機,說什么“資本主義的成功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是不是太缺乏現實感了;既然“資本主義的成功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怎么文章的標題又是“目前的困境”,還說“出現了問題”、“像今天這樣的困難時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他還說:“最需要改革的并非當代經濟中資本主義特色最強的部分,而是資本主義特色最弱的部分,即那些與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相關的領域。”
前面我們已經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當前的“困境”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而薩默斯卻把資本主義分成什么:“資本主義特色最強的部分”與“資本主義特色最弱的部分”。
實際上薩默斯并不懂什么是資本主義?我曾寫了《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指出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資本主義,不懂得資本主義的本質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他們把“自由企業”決定經濟活動的叫資本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特色最強的”;反之,政府參與的經濟活動叫社會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特色最弱的”,總之,他們不懂資本主義的本質,因此,把資本主義分為美國模式、日本模式等等,今天學習日本模式,明天又學習美國模式;所以,薩默斯才會說什么“最需要改革的并非當代經濟中資本主義特色最強的部分,而是資本主義特色最弱的部分,即那些與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相關的領域。”既然資本主義特色最強的部分不需要改革,那么為什么要進行“宏觀調控”,現在還須要“適當調宏觀經濟政策呢?
薩默斯和所有的西方經濟學者和政客一樣,他們的視野始終局限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永遠也不可能理解、接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命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