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經濟平穩軟著陸 結構調整不宜遲
譚樹森
人民網
來源:財經頻道
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布的數據,初步測算,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9.1%,四季度增長8.9%,呈現逐季回落的態勢。我國經濟在世人矚目下,平穩軟著陸。
而根據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對100位經濟學人的調查,八成受訪者認為2012年中國經濟將保持8%至9%左右的增幅。也就是說,多數人認為今年經濟增速還會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顯示,根據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趨勢和波動范圍推算,我國經濟增長的趨勢線大致在9%—10%,合理波動區間大致在8%—12%。
毋庸置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重要的,其中之一是就業的需要。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都將存在較大的就業壓力,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將有800萬—900萬的規模,需要保持適度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來創造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已經存續多年,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調整經濟結構”不是新名詞,但它似乎一直身處兩難境地。在經濟上行的環境中,所有行業和企業都會形成良好的預期,不存在市場壓力,也就很難主動進行結構調整;而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又不敢進行結構調整,擔心由此造成增速進一步放緩并導致“硬著陸”。實際上這兩種態度和做法都有偏差。總的來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中更有外在動力。
十幾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效果并不明顯。當前,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對中國企業可謂“生死存亡之道”,因為在外需不振、產能過剩和部門缺乏投資的背景下,企業要想進一步的發展,不主動調整就難以為繼。
就中國經濟而言,不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必然繼續付出更大代價。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在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價格、低資源價格、低污染成本的作用下,經濟增長過度地依賴高資本投入、高物耗和高能耗。而高投入、高物耗和高能耗,直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得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福利為代價。能否實現以較低的能源需求和較少的環境污染,完成較高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能否順利轉型升級。
如果經濟結構經過合理而充分的調整,發展方式得到有效轉變,中國經濟增長就會帶來更高的價值,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就會逐步消解。正如經濟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我國投資與消費兩大內需的比例是否合理?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長是否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是否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我國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否得到抑制?應當說,只要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了,人民得到更多實惠,更加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即使經濟增長速度適度放緩,我國經濟發展也是成功的。
未來中長期內,中國經濟增長必將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在某種程度上,經濟增長速度的適度放緩正是我們所期望的。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我們必須統籌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之間的關系,而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再也不能耽誤下去了。
(責任編輯:夏曉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2fz.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