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經濟視點

蘇安:無疾而終的日元國際化

蘇安 · 2012-01-1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長足進步,但在很多經濟指標和制度構成上還遠遠落后于日本1990年代中后期。

從1980年代以來日本官民都曾醉心于日元的國際化,這種趨勢在1990年代提速,亞洲金融危機和歐元誕生讓日本國內對日元國際化的呼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從2004年以后人們在日本卻很少見到這些曾經非常高調的言論。2006年IMF加盟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不到4%,到今天這個可憐的數字也不見本質性改觀。近年,無論是日本官方還是民間機構幾乎都在日元國際化上偃旗息鼓,日本財務省近20年的努力基本上可以說無疾而終了。

日元國際化構想由來已久,早在1980年代前期,不但有對美貿易不均衡問題的外來壓力,日本國內也在外匯管制逐步放松,國內金融自由化的進展中對日元的未來有著很殷切的期望。在日本經濟達到其歷史性巔峰的1989年,出于對日元升值的全民性恐懼,日本錯失了日元國際化第一次絕好的機會。當時日本金融體系的自由化程度不高,日元貿易的規模也不夠理想,甚至連日本央行和當時大藏省(現財務省的前身)其他部門都傾向于日元國際化的漸進操作。

在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經濟依舊遙遙領先于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對日元國際化的要求更多出自于本幣和國家經濟地位的匹配問題上。1997年日本經濟規模占全球14%,日元結算規模占日本進口約20%,占出口約35%,在全球貿易中日元結算占5%左右,資本交易方面也大致同等。而且橋本政權期間經歷了金融大爆炸改革后,資本市場的管制改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交易成本的下降也很明顯,但日元國際化依舊沒有實質性進展。顯然全球經濟地位和資本管制等制度問題對于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而言只是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到了1997-1998年,國內外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日本產業界和金融機構不得不在國際金融市場忍受所謂的Japan Premium(實際上是針對日本企業的一種歧視性利率),甚至在東京市場一度出現日本本國銀行因美元流動性緊張而導致日元對外資金融機構發生負利率的丑態。代表日本財界精英的經濟同友會對會員企業的調查顯示,當時有近77%的企業認為日元應國際化即日元國際地位的提升,在那以前日本企業更注重促使政府改革僵化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可以說這時候日元國際化對于日本而言已經演化成為一種現實的利益要求。

2000年,同友會公布報告呼吁政府推進日元國際化,讓企業可以減輕匯率波動以及流動性不足風險。2004年1月,日本財務省日元國際化推進研究會公布其最終報告,從全球、亞洲、日本三個角度來思考日元國際化必要性,前兩點美其名曰為國際金融秩序穩定做貢獻,后者則全面反映了本國企業界的利益和呼聲。然而出口主導型經濟在日本根深蒂固,出于出口企業和執政黨既得利益階層及輿論壓力,同樣是那個要大力推進日元國際化的財務省自己卻不斷干預匯市去壓低日元名義匯率,一狗逐二兔,結果可想而知。

近年,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各種現實問題讓人民幣國際化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經濟話題之一。在去年,無論是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規模還是離岸市場的金融交易,人民幣國際化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在很多經濟指標和制度構成上還遠遠落后于日本1990年代中后期,而且跟全球能源商品交易息息相關的美元作為國際基軸貨幣的既成事實化也是非常現實和客觀的挑戰。拋開發達國家,我國的貿易伙伴中很多雖然在全球產業鏈上分工不同,但實際上本幣都與美元掛鉤,人民幣國際化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強加了另一種匯率風險,這也注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前途不會平坦,而是任重道遠。

斯·約爾根:意法國聯合對抗德國?
意大利總理想要的和法國總統想要的大同小異。但柏林目前表現得不可動搖。畢竟,在這場穩定歐洲共同貨幣的戰斗中,不管執行怎樣的政策都需要歐元區最富裕的德國來支付賬單中最大的份額。這并不能幫助默克爾贏得德國人民的支持。雖然不愿意激怒歐盟的伙伴們,但她更不愿意激怒德國民眾。

一直以來,德國都堅持緊縮是應對當前的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基本策略。意大利現在和法國站到了一起,要求采用更精細的措施。意大利總理蒙蒂會在周三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談時提出他的意見。

偶爾,最完美的計劃很快就會出錯。在意大利尋找可以繼希爾維奧·貝盧斯科尼之后成為總理的人選時,德國大力支持經濟學教授和前歐盟專員馬里奧·蒙蒂。蒙蒂準備在這個債臺高筑的國家引入激進的緊縮措施這在當時被視為避免意大利把整個歐元區拖垮的關鍵。

起初,蒙蒂沒有辜負人們的期待。他上任伊始就通過了價值300億歐元的減支計劃。柏林估計意大利還會推出更多的緊縮措施。

不過,現在意大利總理看來已經沒了緊縮的熱情。他已經走上了另一個方向和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期待的截然相反的方向。周三,兩位總理會在柏林會談,討論他們之間的分歧。

他們的分歧絕非無足輕重。蒙蒂希望給歐洲救援基金注資數千億歐元,以大幅增加它的效能。此外,他還希望歐元區能以歐元債券的方式共同承擔債務,讓債務負擔沉重的歐元區國家能以較低的成本再融資它們的債務。還有,他希望歐洲中央銀行能在幫助苦苦掙扎的歐元區國家、穩定歐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另外的計劃是停止緊縮,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當務之急。

意大利總理想要的和法國總統想要的大同小異。但柏林目前表現得不可動搖。畢竟,在這場穩定歐洲共同貨幣的戰斗中,不管執行怎樣的政策都需要歐元區最富裕的德國來支付賬單中最大的份額。這并不能幫助默克爾贏得德國人民的支持。雖然不愿意激怒歐盟的伙伴們,但她更不愿意激怒德國民眾。

“更多共同點”

目前,默克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阻攔拖延薩科齊的提案,至少她可以拖延。不過,在歐盟的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和法國站到一起后,默克爾要做到這一點就變得困難了。上周晚些時候,蒙蒂在巴黎和薩科齊商議將來的行動,所有報道都顯示這是次和諧的會談。同時,根據巴黎政治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讓-保羅·菲圖西的說法“意大利和法國的共同點比法國和德國的更多”。

另外,薩科齊和蒙蒂看來打算在歐盟層面推行他們的協議。在蒙蒂訪問巴黎后,羅馬的日報《共和報》引用一位政府高級官員的話稱:“默克爾應當清楚,我們有兩個國家。”

周一默克爾和薩科齊在柏林會談后,官方的消息和往常一樣是和諧的。薩科齊預言說:“如果德國和法國不能達成一致,那歐洲就沒有未來。”不過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兩國存在嚴重分歧。

法國總統認為現在應當立即征收金融交易稅,而默克爾則傾向于從長計議。她說:“我個人很希望我們能在歐洲范圍內執行這種政策。”不過,她補充說自己的政府尚未就此達成共識。另外,雖然“默克齊”媒體常用這個詞來稱呼兩位領導人堅稱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發展和就業”,人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在實現這兩個目標的方式上存在分歧。德國依然認為最重要的是償付國債。

然而,薩科齊面臨著艱難的連任競選,他不能無所事事等著局面好轉。蒙蒂的政策轉變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驚喜。意大利總理也認為德國堅持的緊縮有其局限性。蒙蒂稱意大利已經“履行了它的責任”。現在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不能讓柏林在去年12月力推通過的“財政條約”“扼殺”掙扎的歐元區各國經濟。

“現實的利益”

就在與默克爾會談前,蒙蒂調高了自己的要價。他接受德國保守的日報《世界報》采訪時稱:“如果意大利人民不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看到他們支持緊縮和改革帶來的現實的利益,他們就會舉行反對歐洲(注:一體化)、德國的抗議活動。德國和前兩者并列是因為人民認為它作為領導者阻止歐洲央行采取行動,把它當成造成歐洲的困難的原因。”

他還說:“我要求意大利人民作出了重大的犧牲,但只有這些犧牲有了現實的回報我才能堅持下去。”

事實上,雖然意大利削減了數百億歐元的開支,市場依然不信任意大利,它的10年期國債利率依然在7%附近徘徊。法國也在承受壓力,它的AAA信用評級受到威脅這將讓它損失數十億歐元,導致進一步的削減開支。而每一次緊縮都是從領取養老金者和工人的口袋中掏錢。結果公司為了贏得訂單苦苦掙扎,破產的企業數目增加。看起來,每一個應對危機的舉措都讓它更嚴重。

蒙蒂和薩科齊打算終止這個惡性循環他們希望歐元區救援基金和歐洲央行能提供足夠的資金。他們相信在局面穩定之后各國政府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無益于選票

意大利總理顯然不打算簡單地借更多錢來刺激經濟,他的前任已經告訴我們這是行不通的。他希望削弱把持意大利經濟版圖中一部分的強大的工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以降低終端售價。不過,這場戰爭的勝負在幾年后才能見分曉。

因而,蒙蒂需要歐盟委員會給他提供短期的幫助。他希望徹底打開目前歐洲各國依然受保護的部分市場包括保險,銀行和物流等。羅馬希望通過這一行動促進整個歐盟的增長。

不過就連這個想法也不可能得到柏林的全力支持。德國的勞動力和服務市場的很多領域從各種保護它們免于過多外國競爭的壁壘中獲益。由于德國的反對,布魯塞爾一次打開服務市場的努力已經失敗。在這個問題上,默克爾得到了她在巴黎的伙伴的支持。法國也傾向于保護它的部分市場免于過多競爭薩科齊不大可能在競選連任時做出改變。畢竟,大街上的抗議活動無益于選票。

維勒:為美國中產階級減負

過多的家庭借貸會降低消費力,使銀行提高放貸條件,抑制商業投資,導致經濟蕭條。目前美國中產階級負債比率最高。2007年債務峰值時,中產階級負債與收入比達到155.4%。

原標題:Unburdening America’s Middle Class:Shrinking Families’ Debt Burden Faster Is Imperative for Strong,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過多的家庭借貸會降低消費力,使銀行提高放貸條件,抑制商業投資,導致經濟蕭條。目前美國中產階級負債比率最高。2007年債務峰值時,中產階級負債與收入比達到155.4%。

家庭舉債經營

家庭舉債經營是指相對于家庭還款能力的家庭貸款數額。有三個指標反映了這一概念。

第一,貸款額與稅后收入之比,缺陷是沒有考慮到稅率漲跌對還款時間的影響。第二,大額貸款額與稅后收入之比。缺陷是不能反映家庭貸款總額,同樣也沒有考慮稅率變化帶來的影響。第三,貸款總額與財產之比。缺陷是假設家庭會變賣財產以償付銀行貸款,但事實并不如此。三種指標中以第一種應用最多。

次貸危機和經濟蕭條互為因果。緩慢的經濟恢復影響深遠。家庭高負債阻礙了消費增長、經濟增長和就業。

下降的高額負債解釋了緩慢的增長格局,同樣,危機前不斷增長的負債額導致消費增長。因通貨膨脹和利率下降,家庭負債額從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起逐漸增長。2001 年3 月至2007 年12 月,貸款和稅后收入之比每季度增長率為1.4 個百分點。2007 年9 月達到峰值130.2%。經濟危機之后銀行提高放貸標準,該指標逐漸降低,2011 年6 月達到114.3%。經濟危機前,負債額度最高的是中產階級,2004 年負債和稅后收入之比達到137%。

過度負債為長期經濟蕭條奠定基礎

2001 年3 月至2007 年12 月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放貸提高的消費力。2009 年6 月起經濟開始回復,家庭投入更多的金錢還貸,銀行更加謹慎的放貸。總貸款額降低使消費力降低。

高額家庭貸款導致企業投資放緩。經濟恢復期間,投資額低于GDP 的10%,低于長期歷史平均值11.2%。原因有二:第一,家庭消費能力降低,企業根據目前的消費能力做出不樂觀的預期。第二,企業明白高額貸款可能支持了目前的消費,但是這種周而復始的貸款的積聚是無以為繼的,家庭最終必然會降低消費應對貸款壓力。

減債的三條途徑

1、讓市場發揮作用。大規模的取消回贖權,提高批準新貸款的條件。然而實際上從2007年后期至2011 年6 月,總貸款額已經降低了1.4 兆美元。房市、企業投資、就業和經濟已經因此遭受了巨大打擊。貸款規模必須恢復到可持續的水平。可持續的貸款水平可能意味著貸款與稅后收入持平,貸款額與稅后收入之比在1994 年12 月至2001 年3 月這段經濟穩健增長期之內平均值在89.1%,因此低于此數值可定義為“可持續”。

奧巴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買得起房”(Making Home Affordable)項目,解決取消贖回權危機,但因參與者少而收效甚微。為此政府做出了調整:使用自動評估模型代替花費高的貸款評估系統;調高貸款價值比率,降低利率;降低對借款者代表和擔保的要求;允許貸款價值比率超過125%的貸款者參與該項目。

2、將現有貸款變更為低息貸款,降低還款難度,降低貸款與稅后收入之比,提高消費力。

3、增加稅后收入。奧巴馬總統提出《美國工作法案》,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收入:投資基礎設施(尤其是教育設施)增加工作機會、提高工資、降低工資稅稅率、提高失業保險等。

此外還需要關注幾點:首先,著力于中產階級減貸;其次,短期內提高稅后工資對家庭減貸和克服短期經濟困難最為有效。采取措施的關鍵在于找到批準貸款標準使之可持續發展的尺度。

令市場放任自由會延長經濟萎靡的陣痛。政策制定者需輔以還貸援助和收入提高以加快這一進程。

作者系麻省理工大學波士頓分校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務系副教授,美國進步中心高級研究員

來源: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11 年11 月 譯者:薛松

羅恩·哈斯金斯:美國被堵塞的流動性

奧巴馬總統在堪薩斯州關于經濟不公平的演講,不過是接二連三高調演講和報告中最近的一場,這些演講和報告突出了諸多國家目前所面臨問題的嚴重性。盡管我們自認為所生存的這片土地上充滿機會,但是成千上萬的窮人家孩子面臨的仍然是不公平的未來,因此也不見得會比他們的父輩們好到哪兒去。

奧巴馬總統在堪薩斯州關于經濟不公平的演講,不過是接二連三高調演講和報告中最近的一場,這些演講和報告突出了諸多國家目前所面臨問題的嚴重性。盡管我們自認為所生存的這片土地上充滿機會,但是成千上萬的窮人家孩子面臨的仍然是不公平的未來,因此也不見得會比他們的父輩們好到哪兒去。

根據密西根大學大量研究,以及皮尤經濟流動性項目出具的布魯金斯報告,我們可以了解到,生活在收入分配最底層20%的家庭中的小孩,長大后有40%的幾率成為其中一員。同時,他們只有6%的機會成為最頂層占20%中的一份子。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則是,家庭背景對小孩長大后收入處于哪個階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則是,我們對國家提供的機會預想地太樂觀了。

但是我想提一下項目研究之外的另一個因素:人力資本。在我們2009年編寫的“創造一個充滿機遇的社會”一書中,我的同事伊莎貝爾·薩希爾(Isabel Sawhill)和我一起基于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做了一個分析。我們從數據中找出,在現代社會中,一個美國成年人遵循三個基本的成長準則——完成高中學業,找到一份全職工作,等到21歲結婚并且婚后再要小孩——完成這三個準則,他們會變得怎樣。結果讓人震驚:遵循以上三條準則的年輕人成為窮人的概率只有2%,而躋身中產階級(收入約為5萬美元及以上)的概率高達74%。相比之下,違背以上三條準則的人有76%的可能變得貧窮而只有7%的概率成為中產階級。

是時候強調個人責任對提升機會的作用了。投資和消費數據證實了政府做得已經夠多了。一個普通的貧困家庭的小孩享受了政府對其家庭的收入和住房補助、醫療保健、學前教育、公立學校教育、高校貸款或是獎學金、就業和培訓計劃,以及其他一些比較被人熟知的政府計劃。

但是除非美國的青少年能夠對他們的學業、婚姻育兒以及工作作出明智的謀劃,否則根據我們的報告顯示,這些計劃性支出無助于提高他們進入中產階級的概率。無論是聯邦和州政府的決策者,還是項目執行者、教師和父母,都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決定權掌握在孩子們手中。那種認為出生貧困,單親家庭,隔壁住著一位糟糕的鄰居,并且上得是爛學校的小孩作出錯誤的決定也是情有可原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只有不懈地強調個人責任的重要性,我們花費在政府項目上的幾十億美元才不會效果平平,美國夢也不再停滯。

作者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文章來自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思想庫報告》356期,譯者:高瓊

喬治·帕克:受損的契約 美國社會的衰退與不公

伊拉克戰爭是對美國所能承壓力的檢驗,然而,幾乎所有重要的系統和機構都在這次檢驗中潰敗。針對伊拉克悲劇,揭示的是美國制度的硬傷。這是美國長期存在并日益惡化問題的生動體現。

原標題:The Broken Contract:Inequality and American Decline

來源:《外交》雜志,2011 年11/12 月

作者: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

譯者:遲琳

伊拉克戰爭是對美國所能承壓力的檢驗,然而,幾乎所有重要的系統和機構都在這次檢驗中潰敗。針對伊拉克悲劇,揭示的是美國制度的硬傷。這是美國長期存在并日益惡化問題的生動體現。

美國真的大不如前了么?與1978 年相比,從表面上看,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至少對于受過教育的人士來說是這樣的;然而從深層角度看,能夠支撐一個健全民主社會的制度結構卻處于不斷衰退的狀態。最基本的問題卻年復一年地得不到解決。環顧四周,我們只能看見五花八門的技術變革,卻看不到整個社會的進步。

人們常好奇這一切緣何發生。這真的很難回答。我個人認為是在1978 年前后。當時,政府對此作出的反應是改變自20 世紀30、40年代起業已存在的社會制度。

那種制度有時被稱為“混合經濟”,而我更愿稱之為“中產階級民主”。工人、資本家和政府之間——即精英與大眾之間——達成了某種極為默契的社會契約,從而確保更多人享受到二戰后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這也是人類史上財富分配最為廣泛的時期。20 世紀70 年代,公司總裁的工資比雇員最低工資多40 倍。(到2007 年,這一比例已經超越了400:1)。

同時,社會精英們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現在。他們其實把自己視為國家制度和利益的捍衛者。當時的各類組織并不僅僅代表富人的利益,而是力圖協調國內各種利益分歧,將其聯合起來,為共同的國家利益服務。

20 世紀60 年代,由于青年革命引發的文化戰爭使得美國的行為習慣與道德標準都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繼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和60 年代的社會動蕩之后,20 世紀70 年代發生了伴隨經濟不景氣和石油危機而生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到70年代中期,總裁們早已不再認為自己有義務扮演國民經濟的無私管理者,而是成為一個只代表自身利益的特殊利益團體。與此同時,政治游說得到了公司的廣泛參與。削弱精英勢力,或者眼看著他們屈服于道德權威,并不意味著平民就得到了權力。

不平等是一切問題的根本癥結。它不斷削弱著美國的民主力量。但我們很難找到不平等的根源并加以根治。

對于美國所承諾的“人人機會均等而言”,社會不公現象無疑將繼續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它使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等級分化;使得我們在生活中彼此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使得我們難以想象別人的生活——而1400 多萬失業美國人的生活在整個國家的政治和媒體中都鮮被提及;造成人們之間缺失信任;使人們喪失了解決大量社會問題的意愿,因為那些問題現在似乎也不再是集體性的了。總之,社會不公是國家民主的掘墓人。

西方反思制度弊端 尋找“救贖”途徑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相繼遭遇寒冬,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構性矛盾與制度缺陷隨之暴露出來。這重創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信仰”,致使世界反資本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民眾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發展模式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批評與日俱增。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相繼遭遇寒冬,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構性矛盾與制度缺陷隨之暴露出來。這重創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信仰”,致使世界反資本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民眾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發展模式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批評與日俱增。加拿大民調機構“全球掃描”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對27個國家共2.9萬多人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需要規范和改革。與此同時,西方學界和輿論界掀起了一股對資本主義進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的熱潮,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找到實現自身“救贖”的途徑。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西方學界反思潮

對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及其特點的認識

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后,西方就有人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之間的內在邏輯了。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呈現出的新特征,引發了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是否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具備不同以往的特點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幾乎所有西方學者都認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雖然學者們對如何界定這個階段尚存爭議,有的將其命名為“賭場資本主義”,有的稱其為“數字資本主義”,還有的稱作“渦輪資本主義”、“全球資本主義”等,但是,西方學界認可的是法國學者讓·克洛德·德洛奈提出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這種觀點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起,資本主義便進入了“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如今金融壟斷資本無所不在的事實又說明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個階段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資本主義金融化。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社會資本創造的利潤越來越多地被金融資本所占有,因此推動金融資本迅速膨脹。德洛奈將資本主義金融化、金融虛擬化以及泡沫化視為資本主義近30年來最深刻的變化,并認為金融化是導致這次危機的最深層次原因。

二是資本主義全球化。西方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是隨著蘇東政權的崩潰和社會主義中國實行市場經濟而最終實現的,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擴張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反思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之后,美國模式成為全球頂禮膜拜的發展模式,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私有化浪潮、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還是拉美國家進行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的經濟改革,都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得意之作”。但是,當此次金融危機重創世界經濟,表明這次“災難”的成因并非外來而是發生了“內部破裂”之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尤其是在西方社會被打上了越來越多的問號。最近兩年,西方學者、媒體人士和政要等主要圍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及資本主義自身結構性弱點這兩個問題,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弊端進行了系統、深入探討。

政府作用缺失,市場并非萬能。以往,倡導“大市場、小政府”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一直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奉為圭臬。然而,當放任自流的美國金融市場最終“孕育”出了次貸危機這個惡果,并最終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后,西方輿論界、尤其是歐洲左翼力量開始對“市場萬能論”進行批判,并強調國家的作用,主張加強市場監管。美國《紐約時報》指出,市場的投資者是短視的,沒有反映廣泛認同的社會目標,導致犯下災難性錯誤。匯豐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市場的麻煩》一書的作者羅杰·布托認為,“市場萬能論”理論正是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很多西方學者轉而推崇中國實行的政府控制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模式。

體制矛盾終將導致體制危機。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此次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結構性和體系性弱點。英國著名左翼學者克里斯·哈曼在其著作《僵尸資本主義:全球危機與馬克思的相關理論》中指出,雖然危機的表現形式是源于金融部門的危機,但這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外表歸因,其主要原因卻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基本矛盾無法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的對立。因此,資本主義應對危機和經濟復蘇時在國家干預和自由市場政策中的搖擺轉向無法克服其自身的周期性危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副主席大衛·科茨說,盡管資本主義某一特定體制形式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促進高利潤和經濟擴張,但資本主義的體制矛盾終將導致體制危機的爆發。

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反思

在質疑經濟體制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西方民眾還開始對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產生不滿,席卷全美、得到許多其他西方民眾響應的“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就傳遞了這種情緒。就連曾提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之類“歷史終結論”觀點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承認,“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在整個世界對西方民主制度信心動搖的大背景下,西方輿論界展開了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大反思和大批判。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效率低下。在許多西方媒體和學者看來,當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最大弊病之一是效率低下,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權力制衡的政治體制使議員有權過分阻撓政府,以及永遠存在的競選讓人沒有多少時間去治理國家。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在歐洲,沒有任何選舉提供解決這些國家最大麻煩所需的最基本的改革措施;在首相更迭頻繁的日本,選舉和黨派更替也未能使國家走出20年的停滯期。

西方民主是“寡頭政治”。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中另一個常遭詬病的問題便是“寡頭政治”,一些西方學者甚至稱其為西方民主的虛偽和欺騙性的表現。西班牙經濟學家洛蕾塔·納波萊奧尼在接受西班牙《先鋒報》采訪時稱,過去20年,西方民主一直在為金融寡頭服務,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美國《旗幟周刊》高級主編克里斯托夫·考德威爾認為,美國政治早已被華爾街巨頭牢牢綁住,民主黨和奧巴馬總統比共和黨人甚至更加依賴華爾街金融寡頭的資助。政客們對寡頭的“效忠”使得在這種體制下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必然先天不足,甚至可能使監管變成一紙空文。

對第三世界國家缺乏道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打擊民主、踐踏人權和公民權等眾多事實發生后,一些西方學者乃至著名政要也開始承認,一味強調公平、正義與合法性的西方民主在對待第三世界時缺乏道德。西班牙《起義報》的一篇文章指出,也許很多人都認為西方民主是道德的、公正的和人性化的,但事實上它有時的確展現了不道德、不公正、缺乏人性和罪惡的一面。

贊揚中國民主制度優勢。深受金融危機困擾的西方世界在深刻反省資本主義民主各種弊病的同時,還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了“中國的做法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存在諸多優越性,比如中國政府決策效率高、對人民高度負責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期飽受西方輿論指責的所謂中國“一黨政治”在危機后也成為他們贊譽的對象。許多西方媒體注意到,中國沒有采取西方的三權分立、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的方式,而是數十年堅持一黨執政,這使“中國很幸運”,因為在這種體制下,中國可以“制定國家長遠的發展規劃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而不受立場不同、意識形態不同以及政黨更替的影響。美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評論說,跟美國相比,中國有自己的“政治優勢”,可以更好地去迎接21世紀的挑戰。

西方出現五大資本主義前景觀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持續經濟衰退,致使許多西方民眾對他們曾經深信不疑,并引以為豪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動搖。他們開始心生疑問:自己是否真的生活在政治體制最好的國度?

在一片質疑聲中,西方學者和媒體開始認真思考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和未來命運,并圍繞“在經歷此次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后,資本主義將走向何方”這一命題展開了激烈討論,逐步形成了五種比較主流的資本主義前景觀。他們有的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正走向衰竭;有的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猶存,必將通過這次危機“浴火重生”;有的認為資本主義將會向更為高級的社會主義過渡;有的認為“中國模式”將會是資本主義的未來“歸宿”;還有的認為,金融危機余波未平,現在給資本主義的未來下定論為時尚早。

“走向終結說”

西方許多學者和媒體認為,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穩定性、不可持續性、寄生性和腐朽性,資本主義走向終結是歷史必然。

“生命周期”正走向衰竭。2008年剛剛結束,許多歐美人就已經開始談論金融危機是否會成為資本主義的終止符了。美國《市場觀察》網站題為《“資本主義靈魂”的死亡》的文章認為,資本主義“最后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不知道“這會發生在明天,還是5年或10年之后”。美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說,此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正好驗證了資本主義正在走向衰落。

救市措施不能彌補資本主義本質缺陷。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經濟復蘇,但是這些舉措卻因效果欠佳而未得到社會各界認可。美國權威機構的多項民調顯示,60%的人稱受危機沖擊仍在縮衣節食,50%的人回答危機導致財務狀況顯著惡化。對此,很多西方學者指出,暫時的救市措施只是緩和矛盾的手段和策略,資本主義最后滅亡就蘊藏于歷史的邏輯中。

“自我更新說”

雖然“走向終結說”如今在西方占有相當市場,但是仍有很多人相信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猶存,只不過需要對其進行改革和更新。

舊體制不適應新世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認為,現行資本主義體系已經過時。首先,使用虛擬資本的投機行為和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投資活動之間的合理比例已被嚴重打破并失控;其次,正常的分工體系被顛倒,過度的紅利體系使經理人的收入與資本擁有者的利益緊密掛鉤,放任無度的高薪福利嚴重敗壞了經理人的從業風氣;再次,資本已不再是當下全球經濟的決定性生產要素。他說,現在的關鍵就是要對舊體系的錯誤有所認識,并找到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資本主義模式。

危機可能催生“資本主義制度4.0”。一些西方學者和傳媒人士將此次危機視為促使資本主義制度自我調整和完善的一次契機,相信一定可以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找到合適的宏觀經濟政策,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英國經濟學家、英國《泰晤士報》副主編阿納托爾·卡列茨基將轉型后的資本主義定義為“資本主義制度4.0”,即全球資本主義的第四次變革。他認為,資本主義“第四版”應立足于19世紀初主張自由貿易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凱恩斯式的福利國家制度以及上世紀80年代初由撒切爾和里根開創的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貨幣主義,要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尤其是能與充滿活力且自信的中國競爭。

對新版資本主義“個性”看法相左。一些西方學者和媒體雖然堅信資本主義會獲得新生,但卻對新生的資本主義是該變得更加溫和、友善,還是更加強勢、更強調對立,意見不一。英國廣播公司財經新聞編輯羅伯特·佩斯頓認為,新資本主義應該更加公平友善,少一些勝者通吃的賭博意味。而德國《星期日世界報》發表的題為《資本主義的再生》的文章卻強調,新資本主義必須強勢并在意識形態上與社會主義保持對立。

“社會主義前景說”

資本主義世界的共產黨人和左翼學者認為,當前的危機表明了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局限性。他們提出了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替代方案”社會主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西方左翼力量內部,想通過激烈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的人越來越少,而通過不斷在資本主義社會積累社會主義因素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卻越來越受歡迎。

革命手段和者寡。在2009年4月于美國紐約市佩斯大學舉行的全球左翼論壇上,一小部分與會代表認為,應該趁著資本主義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運用革命手段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希臘共產黨代表就提出,任何政策都不能緩解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腐朽性,工人尤其是共產黨應該聯合行動以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權力體系。

和平過渡更可能。大部分與會代表則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借鑒運用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因此,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社會內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多,資本主義可能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平過渡。但是,這個過程將十分漫長。

“中國模式前景說”

西方輿論界還有一種愈益流行的觀點,就是資本主義模式的主導地位將會被“中國模式”所替代。西方學者將“中國模式”與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區別開來,他們認為,中國沒有遭受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休克之苦,也沒有像美歐、日本那樣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這說明“中國模式”具有很多制度優勢,因此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會很有吸引力,并可能最終取代聲名狼藉的“華盛頓共識”。

或將成為世界主導。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未來占主導地位的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模式不會是基于西方價值和美國領導的民主資本主義的產物。相反,它將是一種帶有權威色彩、啟發自亞洲價值、由國家引領的資本主義。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載文指出,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集體超越發達國家成為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引導者,將是近代史上最顯著的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和權力轉移。

“中國模式”優勢明顯。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模式”的優點主要在于:在發展目標上,強調發展、穩定和人權必須平衡;在發展戰略上,主張通過試驗,結合實際漸進改革,反對“休克療法”,先經濟,后政治;在對外援助上,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而且援助多集中在基礎設施。新加坡學者鄭永年認為,西方國家救市時往往只有金融杠桿,而中國由于存在龐大的國有經濟體,因此具有金融和經濟兩種杠桿,這正是“中國模式”最突出的優勢。

對發展中國家極具吸引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由于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模式”的弊端,今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將鐘情于“中國模式”。西班牙駐華使館前商務參贊恩里克·凡胡爾將“中國模式”的吸引力所在歸結為兩點,一是中國是一場壯觀的經濟革命、驚人的發展以及改善民生進程的主角;二是中國總體上保證了政治和社會穩定。

“前景不明說”

還有一些西方學者和政要對資本主義的未來持觀望態度,認為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仍不穩定,因此現在給資本主義的未來下定論為時尚早。

曾經是“美國式市場萬能論”以及新自由主義信奉者的日本著名經濟學家中谷巖在新作《資本主義為什么自我毀滅》中指出,美國泡沫經濟崩潰的結果,將迫使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轉變方向,但是尋找到新的出發點和解決辦法或許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哈里?哈丁認為,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未來將和“中國模式”展開激烈競爭,但是誰勝誰負還是未定之數。

作者單位:新華社中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午夜亚洲精品专区高潮日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中文无遮挡好黄H肉视频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福利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