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用“國民一體”筑起我們新的長城
文章來源:【白益民產業經濟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 出處:《環球財經》 2011年05月09日
作者:白益民,作者系著名產業經濟學家,著有《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等
中國經濟的三國格局
沒有資本的血液,就無法激活中國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歡迎外資、引進外資,正是因為我們缺少資本,因此當時積極引進外資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
在“一五”時期我國主要以學習蘇聯為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依靠計劃、協作,通過國家行政指導,然后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在這樣一個體制中,資本并不自由流動,也就沒有發揮太多的作用。但改革開放以后,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企業在市場運作時就需要大量資本,這樣一來,當時積極引進外資的經濟政策,對中國的經濟起到了激活的作用。
但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格局已經形成。中國市場中三種資本力量共存——國家資本、民營資本、外資。國有資本通過積累、通過壟斷、通過國家財政注入成為了現在的國家資本;民間資本通過改革開放從無到有,一點點滾動,在市場上競爭,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的積累壯大起來;外國資本海外空降,有技術、有人才、有充裕的現金流;中國市場中,“三國”格局形成。
從計劃經濟時代基本上完全是國有資本到現在的“三足鼎立”,面對經濟新格局,筆者認為,中國的經濟戰略應該進行調整。
筑起新時期的長城
在這種新格局中,三種資本所占地位和特點各不相同。國家資本在重化工業、裝備制造、資源等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外國資本更多地集中在商貿、物流,以及新開放的金融領域;相形之下,民間資本發展到現在雖然大但是并不強。
歐美資本以金融資本為主力,所以我們看到了他們在金融服務業占有絕對優勢,如投行、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等方面。此外日韓的產業資本在中國的產業高端領域,如高鐵、核電、環境工程、新能源等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客觀上阻擋了中國的產業升級。而與跨國公司外國資本相比,我們的國家資本在全球擴張的核心競爭力、管理水平和經驗上還有所欠缺,尚不具備領先優勢。
在外國資本在中國國內占據著非常大的優勢的前提下,如果我們總是在“國進民退”、“國退民進”上爭論不休,事實上是給“入侵”的外國資本制造了有利的輿論環境,我們被這些問題轉移了視線,卻忽視了對外資的布防,豈不危矣!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現在也面臨著新時期的“抗戰”形勢,國家利益就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在《環球財經》2010年以“中國模式3.0之國進民進”為主題的年會中就曾指出,“國進民退”是個偽命題,面對強大的外國資本在中國的布局,我們應形成“民族統一戰線”,也就是國家資本和民營資本之間進行合作,實現“國進民進”,共同抵御第三方(外國資本的經濟侵略)。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我們的國民收入水平,提升國民的財富;才能夠提升我們的產業水平,進行產業升級。否則,如若聽從個別專家學者的鼓吹,大搞私有化,我們將面臨著淪為經濟殖民地的可能性,或者說我們有可能被“拉美化”,最終經濟發展停滯,國民收入不升反降,資源被外國拿走,市場被人拿走,技術沒有培育起來,貧富分化、社會動蕩,種種社會問題產生??拉美和劇變后的蘇東都是前車之鑒。
“國有”不是“官有”
為什么要提出“國有”不是“官有”呢?
現在很多自由派的言論,就是遵循西方價值觀的言論,指責國有企業沒有效率,占用大量資源云云。但是如果國有企業真正退出了中國經濟的舞臺,誰會填補這個空缺呢?是民營資本嗎?不可能。無論從中國民營資本的凝聚力、管理水平、人才各個方面看,都沒有形成那種足以抗衡外國資本的能力,所以一旦國有資本退出,民營資本也會很快被消滅或者被收編,變成外國資本的奴隸。
因此我們認為國有資本不能夠退出中國的經濟舞臺,還要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但是有些國有企業的確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也成為了自由派們攻擊的把柄。其中,筆者認為,應著力于解決國有企業的用人制度(因為所有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改革人事制度,使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僅僅是政治體制內的“干部”,同時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合格的“職業經理人”,并將這樣的人事安排及培養機制常規化,那么我們的國有企業就有望成為新經濟格局下真正具有戰斗力的國有企業。
“民有”不是“私有”
關于私有企業的理解,通常我們認為,某個企業是由某家族或個人創建,即統一定性為私有企業。其實這里有很大的一個誤區。
首先我們說私有企業只是從自然人的產權來定義的,我們從它的產權結構能看出來它的股份是由個人持有的,但是這些股東做小企業或者做到中等規模的時候可能還會以一種自然人股東的形式存在,但是企業做大之后,他靠自然人的力量已經無法維持和駕馭這樣的企業,這時新的公司股東或法人股東就進入了。當企業有更多的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加入,形成新的股權結構時,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企業已非某一個私人所有,事實上,它已經成為“集體所有制”。
筆者認為,隨著這樣一個結構的變化,我們對這類企業的定性,不能簡單地稱之為“私有”,而應該稱為“民有”,但是要上升為“民有”這個概念,無論在企業治理結構,還是在文化層面、職業經理人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新的轉變,特別是如果要想形成一個更大的集團的穩定結構,企業必然要從原來的金字塔似的垂直管理體制逐步向扁平管理、交叉持股的方向發展。
這里存在著一個分權的過程,通常而言,在這個過程中容易使體制出現分裂。這時候要想穩定體制就要形成一個交叉持股的關系。當大型企業集團通過這種交叉持股后,某個個人對企業的控制能力變弱(個人越來越退到幕后),而讓職業經理人發揮作用,因為它形成的是一種協調機制。隨著交叉持股股權的放大,新股東的不斷介入,最后形成的是一種“經濟共同體”。這個經濟共同體圍繞某個產業鏈進行運作、分工協作,像滾雪球一樣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壯大,而且還不散。因為企業內核心控制結構是一個交叉持股的網狀或球狀結構,甚至在這樣的滾動過程中,國有資本也會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方式進入經濟共同體,最后形成穩定的、強大的混合經濟體。此時,“國有”與“私有”的壁壘消失了。我們該如何定性這樣的企業呢?顯然不是“私有”,但也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國有”,這是實際上的“集體所有”,也就是“民有”。在這樣一個“滾雪球”的過程中,國有資本和私有資本都各自發揮了自己的力量和優勢,最后實現融合、互補,共同進步,這就是筆者理解的“國進民進”,也就是“國民一體”。
我們的國門曾經封閉,但封閉的國門使當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成功抵御了帝國主義的霸權,沒有淪為殖民地或附庸,并初步建立了中國的工業體系;我們的國門也在打開,這個“打開”使我們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如今已成功躍居全球GDP總量第二。盡管我們應該理性、清醒地看待這個“第二”,但不可否認,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成就。在中國經濟新格局下,面對在開放的國門旁虎視眈眈的外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我們應理智、審慎地對待,用“國民一體”筑起我們新的長城。
作者:白益民,作者系著名產業經濟學家,著有《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等
書籍下載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aggn.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kgn8.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