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日本式衰退,不要中國式崛起!
文章來源:【白益民產業經濟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
作者:白益民,作者系著名產業經濟學家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 著有《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等
《瞄準日本財團》電子版下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kgn8.html
當我們還在為聯想收購空殼的IBM大唱復興贊歌的時候,日本三井早已把能源爭奪列入了行動計劃,深謀遠慮,捷足先登,這是日本財團屢戰屢勝的法寶。一個由成熟決策層制定經濟謀略進而主導政治的國家似乎比一個由政治主導經濟的國家更具有活力。當九一八事變,排日情緒高漲的時候,魯迅說:“在這排日聲中,我敢堅決的向中國的青年進一個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們效法之處的。”七十年過去,言猶在耳。
除非國際匯率市場發生奇跡般的劇烈動蕩,否則中國的GDP在2009年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已無懸念。對于奉“發展才是硬道理”為圭臬的中國人來說,這無疑是給自己60周年大慶的最金光閃耀的一份禮物。
但是,歡慶之后,我們需要打開金光閃閃的外包裝,理性辨析其中的成色。
日本:高GNP 低基尼系數
日本之鑒: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其實是拒絕外資但大量吸引外國訂單,資金不足依靠銀行的超額放貸解決。
GDP不是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意為“國內生產總值”,僅僅代表一國地面上發生的產值,但今天在中國領土上生產和創造財富的還有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等等。到底有多少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呢?似乎不在中國的統計范圍之內。
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靠外資投資拉動。外資在中國制造了可觀的GDP,但利潤卻通過商品出口轉到了外國,中國GDP越高,為國外輸送的利益越多。誠然,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在巨大的GDP蛋糕分切中,只要把蛋糕做大,中國總會落到一些好處。
同樣是GDP,在日本卻有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內容。2008年日本GDP為4.84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二,日本很多行業是外資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不信的話,你在日本街頭看能不能買到諾基亞手機)。同時日本的GDP,幾乎全是自己的(2007年只有3%的外資GDP),還有3.5萬億海外資產。而中國的GDP很大部分是別人的。
其實日本GDP像中國這樣高速成長的時期也只是1955年到1965年這十年時間,到了1968年,日本GDP總量已經排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其實是拒絕外資但大量吸引外國訂單,資金不足依靠銀行的超額放貸解決。這個時期,日本財團也得到了重組,財團企業的交叉持股關系得到了確立,主銀行的護航艦隊體制也建立起來了。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上世紀70、80年代經濟領域“日本第一”的局面。
當經濟總量的蛋糕做大時,如果分配蛋糕嚴重不公,GDP越大,人們被剝奪的感覺越強,越發埋藏著社會危機。2007年中國基尼系數高達0.48,而日本卻只有0.28。日本196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395美元,1961年開始實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87年人均達17142美元,工資水平一躍而超過美國。中國改革開放也30年了,生產了占美國30%的消費品,但工資水平僅為美國的4%。
巴西讓人們記住的只有足球和桑巴舞
巴西之殤:外資打造的GDP如空中樓閣,在人均GDP增長的同時,國家經濟核心競爭力卻并未形成。僅僅十年間,巴西的工業乃至流通命脈已完全由外資所控制。
在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中,西方學者經常把拉美和東亞聯系在一起進行比較。上世紀50、60年代,西方學者普遍不看好東亞,認為拉美具有很多東亞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拉美的現代化進程明顯地落后于東亞幾個檔次。
在自然資源上,巴西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巴西擁有無盡的自然資源:綿延的森林,豐富的鐵礦和錳礦,水量世界第一的大河,85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一億八千萬人口的巨大市場。曾幾何時,從巴西速度到巴西現象,巴西的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
2500億美元的外債建設了巴西現代化的首都——巴西利亞以及連接全國的高速公路網,進口替代政策也使巴西一度成為“世界總裝工廠”,人均GDP很快達到了4000美元,巴西人民開的是菲亞特,看的是Panasonic(松下),喝的是可口可樂,吃的是麥當勞。但在經歷了20年高速成長之后,巴西卻經歷了更長時間的滯漲,拉美神話猶如曇花一現,這是為什么?
外資打造的GDP如空中樓閣,在人均GDP增長的同時,國家經濟核心競爭力卻并未形成。僅僅十年間,巴西的工業乃至流通命脈已完全由外資所控制。如果只能賣鐵礦石和球星,讓世界記住的只有桑巴舞、足球,巴西會成為真正的金磚國家嗎?也許只能幫別人搬金磚吧!
根據他國經驗,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美元后,國家發展趨勢會分化為兩類:一類如日本、韓國,繼續向5000美元、10000美元發展;另一類,如拉美等國,達到1000美元就停滯不前。原因在于人均年收入達1000美元后,這些國家原來的比較優勢降低了。
巴西乃至整個拉美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通過引進外資雖然可以獲得短時間的經濟繁榮,但無限制、過度的開放給國家發展帶來的危害卻是根本的、長久的。在上世紀80、90年代,歐美國家把加工業紛紛轉移到以巴西、阿根廷等為代表的拉美國家,最后拉丁美洲國家ZF被歐美國家操縱,出現了增長不發展的怪現象。
中國的未來
中國之望: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政策和發展歷程,對我們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經濟角度看,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工業國是在開放市場,允許外國資本和商品自由進入的政策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對本國的大企業是不遺余力地扶持,從政策上進行保護,必要的時候則直接進行行政干預。連最鼓吹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也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日本的外資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申明:“本法的目的是,只準許有利于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其中第一部分就是首套截止法(外國技術設備只準進口一套)。
支持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石是由銀行、制造業企業、綜合商社構成的財團體制。大壟斷企業相互之間通過相互持股、系列貸款、人事互派等紐帶結成企業集團,以增強團體對外競爭能力。當時正值日本入關和舉辦奧運會,面對全球化和外資大量進入,財團機制是日本經濟的一道堤壩,讓日本的產業發展得以獨立自主。
通過放寬對企業相互持股、系列貸款、人事互派等方面的限制,直接促進了日本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出現了三井、三菱、住友、芙蓉、三和、第一勸銀等“六大企業集團”和日立、豐田、新日鐵等若干“獨立系企業集團”。
這些大集團橫跨各產業,構成日本經濟的基礎,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此外主辦銀行的超額貸款、國債,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終身雇用、年功系列工資制度,都在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筆者在《三井帝國在行動——揭開日本財團的中國布局》一書中寫道,中國目前的現狀有很多方面類似于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1955年日本加入關貿總協定,1964年舉辦奧運會,20年間平均增長率高于10%。當時的日本制造業屬于產業鏈的低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和貿易政策等等。無論是日本重化工業的發展還是高新技術的發展,都得益于財團體制帶來的產業上的獨立自主。
日本企業以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完成了資本和技術的快速積累,在短短20年內就完成了追趕老牌西方國家的任務。因此,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政策和發展歷程,對我們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來源:【白益民產業經濟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
作者:白益民,作者系著名產業經濟學家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 著有《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等
《瞄準日本財團》電子版下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kgn8.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