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全球金融危機后期如何走出困境的基本方向。國家經濟發展,無論什么時候,摸清家底,搞清難點,才可探尋切實的新思路、新方案。
中國經濟當前的焦點問題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產能過剩,二是產品外銷乏力,三是內需不足。
就產能過剩而言,一是與建筑行業相關的產能過剩,即:建筑用鋼鐵、低標號水泥、裝修材料等商品的產能過剩,商品房的過剩。二是“衣、冒、鞋”民生的產能過剩,尤其是低檔次產品的產能過剩。這兩類產能過剩,進而是本時期國家工業規模條件下就業不足的主要原因。
就產品外銷乏力而言,顯然是外需嚴重不足導致的,而外需不足的前提是全球金融危機依然持續。同時,我們的外銷產品,主要是以低檔次“衣、冒、鞋”民生產品和低附加值小電器為主,且既在產業鏈的低端,又被外部市場需求左右,想不被動都不可能。因此,產品外銷乏力進而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前提,是被西方市場制約的,是外向型經濟的必然結果。
就內需不足而言,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顯然不是我們沒有內需的市場,也不是民眾不想消費,而是百姓手中可以用于消費的錢太少,工資太低是民眾手中敢于消費的錢太少的根本原因。
顯而易見,中國經濟當前的三大難題,其實是矛盾的。因為我們既然有足夠的產能,又有廣大的消費市場,更有自己主權獨立的金融體系,因此,民眾工資過底的問題,其實本來就不應該是問題的問題。
當然,有經濟學家要說,我們走的外向型經濟的道路。可是,既然我們已經通過外向型經濟擁有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過量的外匯儲備,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把我們的勞動成果及時轉化為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難道我們那些工作在建筑工地上的成千上萬的農民工的衣冒鞋和手套等勞動保護用品都已經很得體了嗎?
中國經濟增長點的支撐點在“縣、鄉、鎮”,這并非僅僅因為那里聚集著中國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住房、醫療、教育”到“衣、冒、鞋”等生活方面,都十分有待提高。不僅如此,更加關鍵的是農業是整個中國賴以平穩可靠地生存的基礎。
中國必須依靠自己養活自己,必須依靠中國農民的耕耘勞動,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糧食自給自足的社會發展環境。那種僅僅依靠規模化農場的農業思路,不可能保障中國的吃飯問題,既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這是國家地理條件決定了的),也不符合中國未來對糧食需求可靠度的要求,尤其是在貨幣戰爭白熱化之際,在石油因為國際環境(局部戰爭)不能保障供給之際;那種依賴糧食進口來提供食品的思路,是風險極大的短視觀念,甚至都或將是禍國殃民的。
顯然,城市擁有強大的滿足民眾生活需求的產能,“縣、鄉、鎮”農村擁有從建筑與道路到民生產品大量需求的還沒有真正啟動的廣大市場,農村擁有中國永遠需要的糧食生產客觀條件,因此,只要國家把農村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不是提高一倍,而是提高兩倍或以上,讓農村種糧人有較好的經濟收益之際,我們所謂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當農村糧食價格提升之后,中國農業尋求更加優質糧食種植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當然,國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之際,務必讓糧食消費價格和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保持目前水平(筆者2009年在《我們該樹立怎樣的大糧食觀》一文中就已提出相關系統性見解: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articleId=14106),因此,這就需要國家對“農村、農業、農民”進行進一步的扶持,也就是過去所說的“返哺” ——工業返哺農業。用金融的理念來說,就是啟動金融杠桿作用,給糧食生產者增發一點鈔票,讓農村市場需求得以啟動,進而讓我們現成的經濟規模尋求到強大支撐與新的增長空間。
進一步地,當全國的農民因為種糧(也包括植樹造林和經濟作物種植)而倍增收入,那么,進城打工的人就會隨之略有減少,這對城市就業問題是一個良性促進。
我們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卻不能讓我們的廣大民眾更好地受益,既然如此,那么,我們發展那么大的生產規模干什么?如果我們不發展民眾生活所需求的生產規模,那我們又該發展其他什么?
新農村建設,本來是很好的一件事,只是不可泛泛而談,也不可小打小鬧,更不能半途而廢;新農村建設,盡管需要國家投資,但是,這個投資應該與糧食生產直接掛鉤,進而才是可持續的。如此資金投入,實際上就與貸款購房相似,但卻有糧食生產這個持續并牢固的基礎作為保障。同時,新農村建設,需要“縣、鄉、鎮”拿出自己的中長期建設整體思路,環境規模化、土地集約化、文明進步化是基本框架,因此,決不能走那種獨家獨戶搞建設的小農經濟道路。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縣、鄉、鎮”,在農村,特別是在以糧食種植為依托的生產模式。離開這種方式,要想拋棄外向型經濟的嚴重制約,甚或是長期制約,且恰好又在沒有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到來之際,其他新的可持續的大規模的經濟增長點,可能真的就沒有了。難道會有?在哪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于中國衡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