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輿論近年來總會時時出現一些“反國有企業”思潮。面對國企暴露的不少問題,一些人想從根本上否定國有企業的合理性,主張國企退出一切競爭性和壟斷性行業。實際上,在當今全球通脹嚴重、各國競爭加劇的情勢下,大型國企的存在能起到穩定經濟的“定海神針”之效。今年,廣州為應對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過猛的局面,采取公有制連鎖超市“農超對接”的方式平抑菜價,蔬菜銷售價格比私人商販、一般超市低30%-50%,正體現了大國企穩定物價的作用。
在委內瑞拉,美國曾慫恿私營企業、跨國公司猛漲物價,推動通貨膨脹、社會動蕩和“顏色革命”。為此,查韋斯建立起新的國營商業銷售渠道———全國最大的國有連鎖零售企業“梅卡爾”,向普通民眾提供品種豐富的廉價食品、生活用品,其銷售額占到國內銷售總量的40%—50%,這才在通脹較高時保證了廣大民眾的基本生活。
實際上,在多數國家,即便打破目前部分行業被國企壟斷的局面,將這些產業私有化,也并不能解決這些行業的弊端。世界各地有大量壟斷行業私有化造成災難的例證。比如英國鐵路私有化后,大量裁減技術人員和職工,追求短期盈利而忽視長期設備投資、更新,結果惡性事故頻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最后因虧損嚴重、負債累累而被迫重新國有化。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盛行私有化浪潮,卻使得腐敗嚴重惡化,以至于危機頻發、經濟停滯,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等嚴重問題。
當前中國面對全球性通貨膨脹和政治動蕩的危險,應支持國有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并努力消化成本上漲壓力,將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和遏制通貨膨脹當作頭等大事。中國一些地方受西方宣揚的新自由主義產權理論誤導,將自來水等公用事業領域的自然壟斷國企出售給西方跨國公司,導致價格大幅度上漲,令消費者感到負擔沉重難以承受,充分說明用私人壟斷替代公共壟斷根本不是改革出路。
盡管美國一直鼓吹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但在國企問題上卻持雙重標準。上世紀90年代,泰國、韓國、阿根廷等國爆發金融危機,美國操縱國際貨幣基金,逼迫這些國家推行私有化,將涉及經濟金融命脈的國有企業廉價賣給國際資本。然而,當美國本土爆發危機時,它卻采取國有化和政府干預的做法,同其強迫發展中國家推行的私有化和取消政府干預截然相反。
中國自然壟斷和公益事業領域的國有企業應該改革,但其方向應是進行公眾作為全民股代表參與監督管理的制度創新,直接掌握內部成本數據,并參與制定公眾接受的合理價格,確保對高額壟斷利潤進行合理社會分紅,造福于全體人民。
對于自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政府應通過價格控制來限制壟斷尋租,還可直接下達經營效率指標和上繳利潤指標,并且通過分配政策將壟斷租金用于公眾利益,必要時還可通過政府補貼和要求企業補貼的辦法,促使公共企業消化成本上漲壓力并減輕消費者負擔。
作者是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