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笫17次研討會發言之十七
要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 不要生產力社會主義
——與社會主義本質的主流觀點商榷
征漢文
鄧小平講的“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1]而“社會主義本質是公有制……”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它們是不同事物的本質。可是,目前的高校教科書[2]用鄧小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觀點取代、否定社會主義本質是公有制的觀點。為什么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難道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而是正如某些智襄人物所說,要轉向生產力社會主義嗎?本文從什么是事物的本質開始,談幾點淺見,敬請指教。
一、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質
(一)如何看“事物”?
事物,我國的《辭海》中沒有這個概念。
事物,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是聯系與區別的統一,是一與多的統一,是整體與部分的統一。任何不同的事物之間都有聯系,若干不同的事物由于相互聯系就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因而成為一個事物;任何一個整體的事物都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任何一個整體事物的不同部分由于相互區別,又都可以成為若干不同的事物。
事物,用系統論的觀點看,既指作為整體的系統,也指作為任何組成部分的子系統。
事物,作為哲學的概念,“對象即是事物”,“作為確定性的認識對象,都可以稱為事物”。[3]
事物,一般地說,作為認識對象,既指事或物的個體,又指一定事或物的集合體,也指事物的總體。
事物,具體地說,是事與物的統稱。事,指事情、事件;物,指物體,包括自然之物(如銀河系、太陽系、地球、月亮等)、社會之物(如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國家等)、思維之物(如詩詞歌賦、論文、著作等)。
(二)如何看“事物”與“本質”的關系?
(1)本質總是指具體事物的本質。它是對具體、各別事物屬性中的本質屬性、特征中的基本特征的反映。(2)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本質。事物是多樣的,本質也是多個的;本質與事物又總是逐一對應的。(3)事物的本質,如果簡明地說,就是對該事物下“定義”。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否深刻、正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對該事物所下的定義是否準確。
(三)如何看“本質”與現象、屬性、特征等的關系?
事物的本質,與事物的現象相聯系,與事物的屬性、性質、特征等相聯系。(1)“特征”既是現象的也是本質的。認為“特征”僅屬于“現象”,這是片面的。(2)屬性分為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性質分為一般性質和根本性質,特征分為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或者也叫做:根本特征、本質特征等)。一般屬性,一般性質,一般特征,又可以分別簡稱為:屬性,性質,特征。(3)屬性,既有內在聯系的反映,也有外在區別的反映。綜合《辭海》中關于“屬性”和“本質屬性”這兩個詞條的各自內涵,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認識。認為“屬性”是對事物內部聯系的反映,而“本質屬性”是對事物外部區別的反映,是不正確的。(4)特征、本質特征或基本特征對于事物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外在區別方面,與屬性、本質屬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和作用。認為“特征”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征象、標志”,是片面的。[4]
(四)如何看“本質”?
在分別說明了上述各概念及相互間的關系以后,現在給事物的“本質”下一個定義:本質,總是指具體事物的本質;是對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根本性質或基本特征的概括,或者也可以說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根本性質或基本特征的簡稱;既是對事物內部根本聯系的反映,又是對一事物與它事物根本區別的反映。
主流觀點認為,“本質”是對“本質屬性”的反映,與“特征”沒有關系。可是,在《辭海》中,本質屬性和特征的內涵是相似的:“本質屬性”是“某類對象必須具有并與其他各類對象區別開來的屬性”[5]、“某類對象的有決定意義的特有屬性”[6],“特征”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征象、標志”。[7]可見,主流觀點與載入《辭海》的關于“本質屬性”、“特征”的觀點相比有多么地混亂!
二、不同的社會主義有不同的本質
社會主義是一事物,不同的社會主義又是不同的事物。因而,之所以都叫“社會主義”,就因為它有共同的本質;之所以分為不同的社會主義,又因為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質。
(一)號稱“社會主義”者具有共同的本質——批判和變革當時的資本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數十種社會主義流派。社會主義的各流派由于產生的歷史條件不同,又可以較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產生以前產生的社會主義流派。第二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產生與發展的時代產生的社會主義流派。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之所以都叫“社會主義”,是因為他們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都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二是都主張對當時的資本主義進行變革。
(二)不同的社會主義具有不同的本質——因變革資本主義的手段、方式、目標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封建的社會主義(加上基督教的社會主義)——“控告資產階級的主要罪狀正是在于: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有一個將把整個舊社會制度炸毀的階級發展起來”;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們想通過和平的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激烈地反對工人的一切政治運動”;民主社會主義——把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目的是建設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并推進國際民主的“社會主義”,實現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的亦即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主張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并以無產階級專政、政府主導經濟為基本手段,變革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公有制,無產階級專政和政府組織經濟則是其兩個主要表現。它是研究并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
1.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8]其中,所謂“社會的生產”:一是生產資料(生產前提)的社會化。二是生產過程的社會化。三是生產成果的社會化。其中,所謂“資本主義占有”,包括“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占有”和“生產前提與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兩個方面。最后,指出“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9]
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兩個表現:“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10]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導致公有制、無產階級專政、政府組織經濟。“無產階級革命,矛盾的解決:無產階級將取得公共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脫離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從此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的了。”[11]
公有制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就在于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性。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公有制為主體。無產階級專政和國家組織公有經濟是其主要表現。
本文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內容則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無產階級專政和國家組織公有經濟是其主要表現。
1.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堅持和發展公有制的同時也要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因此,以公有制為主體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為什么是“以公有制為主體”?
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標志,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因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之所在;以公有制為主體,要把能不能為無產階級服務和怎樣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問題區分開來。
(2)什么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以公有制為主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公有制,一是指獨立的公有制經濟體,具體表現為公有制企業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等,二是指獨立的經濟體之中的公有部分,如混合經濟中的公有部分。股份制不一定是公有制,混合所有制也不一定是公有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以公有制為主體”,黨的十五大報告有較系統的闡述。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第三,國有經濟對經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3)無產階級專政和政府組織經濟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主要表現。
要實現公有制,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和政府組織經濟;要實現以公有制為主體,也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和政府組織經濟。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是唯一的:不存在像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那樣來一個“以無產階級專政為主”的問題。政府組織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保證。
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使我們能夠回到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
3.“以公有制為主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是一個發展中的理論。特別是政府要制定一套規范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通過公有制經濟政策的導向作用,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引領社會發展方面為主體的作用。其中,如何制定公有制企業中的公平分配、遏制腐敗等方面的政策,是現階段最為迫切的要求。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本質
“問題”是黨的十四大報告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的用法,本文也沿用之。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不同的社會主義“問題”具有不同的本質。
黨的十四大報告將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九個問題,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形成一個獨立的“事物”,所以,它們之中的每一個都有其自己的本質。例如:“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等等。它們的簡稱應當分別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本質,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本質,等等。
(二)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本質”,是關于“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的本質。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范圍內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支,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范圍內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理論分支中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的理論。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主義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它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范圍內若干具體“問題”中的一個“問題”的本質。應當按黨的十四大報告所概括的那樣,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講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三)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理論,但它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
至目前,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解讀往往都停留在字面意義上。有觀點認為,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包含三方面內容: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現在的教科書是從兩個方面解讀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列為一個方面;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列為另一個方面。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僅僅從文字表面的意義上理解其含義。
其實,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看,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理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之一,在生產力方面,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之二,在生產關系方面,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告訴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僅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也要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告訴我們,鄧小平雖然一直強調要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他同時也非常重視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但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因所涉及的生產關系方面缺少所有制的內容而成為一個不完全的理論。教科書肯定“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屬于生產關系范疇,但是它又肯定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前提:它們“又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教科書并且舉例說:“鄧小平一再強調,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12]因而,教科書已經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不完全性做出補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盡管它是無意識的。總之,在鄧小平自己看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起碼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或者叫做“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相對照,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是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相一致的。但是,由于缺少了鄧小平自己一再強調的“以公有制占主體”,說這樣的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四)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既不是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是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回答了什么問題?教科書既沒有說它同時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什么是社會主義,也沒有說它回答了其中的一個問題,只是說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這不是科學的表述。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不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當人們說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時,通常是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因素。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不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等等。教科書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理解為“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范疇”,[13]是不正確的。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也不是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四大報告一共概括了九條。“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屬于其中的第三條“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雖然,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但它與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畢竟是不同的問題。
四、堅持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就意味著要搞生產力社會主義
把黨的十四大報告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定位于“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棄之一旁,而是把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定位于“社會主義制度”層面,這樣做,給人們所帶來的,不是更多的知識,而是更多的疑問。
(一)教科書為論證其主張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而提出的前提是值得商榷的。
教科書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的、以解放生產力等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代替甚至否定用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問題上的、以公有制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有兩個重要理由:其一,鄧小平首先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并從此才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其言下之意是:在這個概念提出之前,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其二,在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本質”之外,不能再有其他“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前一個理由明確載于教科書之中,后一個理由存在于否定公有制等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之中。而且,這兩個理由貫穿于教科書有關章節的字里行間。[14]
教科書中的這兩個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對于“其一”,在鄧小平以前沒有提“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就沒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約170年的理論與實踐,就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沒有提“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因而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對于“其二”,在字面的意義上,這是完全正確的,可是,如果深究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本質”只是一個簡稱,它還有被省略了的具體條件。以公有制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具體條件是“制度”,它的完整的表述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公有制;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具體條件是“根本任務”,它的完整的表述應當是: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現在看來,理論上不能再簡單地使用“社會主義本質”這個簡稱的概念了!
(二)如果執意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取代以公有制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那么就有主張“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傾向。
社會主義本質,只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的簡稱。一提到“社會主義本質”,就會把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區別聯系起來。
社會主義本質,只能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本質的反映,編輯教科書的理論家們也完全深知這一點。對此,教科書使用了“本質屬性”、“制度屬性”、“特征”等反映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幾個基本范疇。有言為證:過去把“并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15]“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去人們沒有認識到它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范疇”、[16]過去“主要強調關于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特征”。[17]他們為了論證其“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正確,也就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來闡述。
社會主義本質,既然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的反映,那么它同時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根本區別的反映。我國的《辭海》對“本質屬性”與“特征”的解釋盡管有片面性,但都將它們解釋為是對事物外部區別的反映。[18]然而,教科書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觀點是完全拒絕認同這一點的,否則就會自相矛盾。因為,對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無論是其中的任何一點,還是它們的綜合,都不能證明我國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都不能證明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因而它們都不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我國之所以已經是社會主義,她能夠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是教科書認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制度屬性”、“特征”;以公有制為主體,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制度屬性”、“特征”。[19]
社會主義本質,如果像教科書那樣,堅持使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其具體內容,那么,這樣的社會主義,只能被理解為“生產力社會主義”。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來認識,這樣做,確實是一種創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這種社會主義的性質,已經由一些智襄人物說了出來,即為“生產力社會主義”。但是,這種生產力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具有先天的不足,是一個畸形兒。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它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取代以公有制等為內容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但它又要以堅持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為前提才能實現其本質;其二,它想標新立異出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卻又不可能說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究竟與資本主義有什么根本區別。或許在他們看來,確立“生產力社會主義”理論,是既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前提,又無需明確說出它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這不是畸形兒又是什么?
社會主義本質,如果堅持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其具體內容,那么,“社會主義”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個不同層次上就都具有其代表了。生產力社會主義的代表,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的代表,把“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本質;上層建筑社會主義的代表,把“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本質。
(三)生產力社會主義是不一定有社會主義前途的。
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說成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是生產力社會主義所需要的。但是,它就真的成了“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人類社會前進的過程,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如此,其它一切社會都是如此。以鄧小平為代表,社會主義使它上升到自覺認識的高度,但并不等于它為社會主義所特有。既然它不為社會主義所特有,那么它就不可能成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
生產力社會主義前途不一定是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被有意無意地導向生產力社會主義嗎?就理論上說,所謂生產力社會主義,是不問所有制的社會主義,它并不能建成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有理論研究者列舉鄧小平一共講過十個“……不是社會主義”,以證明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定位為社會主義本質是正確的。其實,這種論證方法是完全錯誤的。鄧小平確實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等,那么請問:富裕了就是社會主義?發展較快了就是社會主義?如果這樣,西方許多生產力發達的國家,不是早就成為社會主義了?現實是,西方生產力發達的國家仍然是資本主義。我國如果真的搞生產力社會主義,那么其前途就不一定是社會主義,而有可能就是資本主義。
五、小結
綜上所述,主要之點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本質與事物是一一對應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與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就是不同事物,因而它們具有不同本質,它們在各自范圍內都是對的,不能以其中的一個否定另一個。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本質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等。
其三,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取代以公有制為主體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社會主義“特征”,有導向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可能,并且由于不能與資本主義相區別,因而可能是沒有社會主義前途的。
其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為本質的社會主義,而不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本質的社會主義。
其五,“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簡稱。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提出以前,“社會主義本質”無異議地僅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提出以后,又多了一個“根本任務問題上”的“社會主義本質”,因而,“社會主義本質”具有了多種含義。所以,現在不能再簡單使用“社會主義本質”這個簡稱了。
[1] 對此,黨的十四大報告所給予的定位是正確的。
[2] 參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3]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第211-212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4] 參見:辭海(1979年版)144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音序)1653頁,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5] 辭海(1979年版)124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6] 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音序)92頁,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 參見:辭海(1979年版)144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音序)1653頁,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74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758-75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746-74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75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120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11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4] 參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5]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117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6]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11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7]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12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8] 本文第一部分已經交待清楚。
[1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所講的“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六點內容,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會主義任務的基本特征”的綜合。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229-23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它實際上也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社會主義任務的本質”的綜合。是什么原因使它沒有使用“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是它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特征”不是“社會主義本質”?或者它認為,已經有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還是它認為,在鄧小平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史上就是沒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