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對我國長遠發展和國運的嚴重不利影響
——在烏有之鄉“WTO對中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上的書面發言
賈根良
2011年11月12日
在我國加入WTO十周年之際,當我們反思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時,我們首先必須承認,我國加入WTO后,在短期內帶來了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并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長,表面上來看,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偉大“成就”。但如何認識這種“成就”呢?首先,由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60%和高新技術出口的85%是由外資所完成的,因此,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應該打50%的折扣,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在統計上是20%,而實際上應該是10%,因為跨國公司在我國對外貿易增長中所占的60%實際上是外資或外國經濟在中國的增長,把在華跨國公司看作中國企業是缺乏基本的政治和經濟學常識的表現,是自欺欺人和誤國誤民的做法。
其次,我國加入WTO之后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類比于老殖民主義時代拉丁美洲等國家作為原材料出口國被納入到英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的迅速增長,但這種增長至今仍使拉丁美洲長期陷入依附型經濟而不能自拔。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老殖民主義在經濟學上的含義就是把落后國家作為發達國家原材料來源地和工業制成品的銷售地,在那個時代,原材料產品是低端產品,工業制成品是高端產品,殖民主義的實質就是不允許殖民地從事作為高端產品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因此,經典發展經濟學的格言就是:經濟發展的出路在于工業化。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分解的今天,這種格言不再成立,因為不僅工業制成品分裂為高端和低端產品,而且農業和服務業也分裂為高端和低端產品,因此,新殖民主義的實質在現代國際分工上就演變成了發達國家從事高端產品和高端服務的生產,而發展中國家則從事低端產品和服務,由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支配的WTO的目的就是徹底固化這種新殖民主義的國際分工格局,特別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已經全面阻斷了發展中國家采取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作為落后國家曾經采取的產業和經濟政策。這是筆者近十年來把經濟史、經濟思想史與當代現實貫通起來,經過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在這種基于歷史的經濟理論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在加入WTO十周年之際,WTO已經成為限制中國長期經濟發展潛力的桎梏,有關論述我已經在《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中國在加入WTO十周年之際應考慮退出WTO》和《保護主義與內向型經濟:中國崛起的唯一選擇》等文章中進行了較深入闡述,現在挑出一些要點重述如下。
首先,我國深陷“進口高端產品并出口低端產品”和“出口實物產品換取美元紙片”的“壞的貿易”的陷阱之中,這是一條通向貧困和依附型經濟的道路。在我國,跨國公司就像在老殖民主義時期開發自然資源一樣把中國的勞動力作為自然資源來“開發”,如果說當代國際分工的基礎是以生產要素為主,那么殖民主義時期也是以生產要素為主,只不過在那時,殖民地參與國際分工的生產要素是土地(自然資源),而我國今天則是廉價勞動力這種生產要素而已。
其次,跨國公司基本上控制乃至壟斷了我國對外貿易,外國直接投資控制了我國大部分產業,它不僅占據了高端產業,而且還壟斷了其產業價值鏈,把民營企業壓制在擔水劈柴的產業價值鏈低端地位。我堅決反對官方和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把引進外資作為加入WTO偉大成就的說辭,在我看來,這種說辭無異于把災難說是幸福。
再次,我國加入WTO大大弱化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市場換技術不僅被證明是完全失敗的,而且,在美國、歐盟和跨國公司的壓迫下,我國政府在2011年7月1號起停止執行財政部近年頒布的支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的三個文件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說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將永遠只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夢想。在當代世界,由于發達國家把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宣傳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救星,因此跨國公司就通過全球價值鏈在發展中國家內部直接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旨在于為發達國家產品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并摧垮其工業競爭力所采取的強迫其喪失關稅自主權的重要性就大幅度地下降了,代之以起的是確保外國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產業價值鏈等方面的壟斷地位,因此中國自主創新政策自主權的喪失對中華民族所帶來的長遠惡果絕不亞于近代史上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
最后,加入WTO加劇了我國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造成內需不足更加嚴重。我國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啟動內需的口號,但內需為什么卻越來越萎縮?我在《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一文中論述了加入WTO是我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和內需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關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的危害,筆者還可以列出一些,如對農業和環境的破壞性影響。總的來說,我國加入WTO是基于完全錯誤的經濟學原理,是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毒害太深的結果,是美國經濟戰略家通過福特基金會、中美經濟學交流委員會等對中國經濟學界和政界洗腦的結果,是對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出口導向型經濟簡單、片面和錯誤理解以及錯誤模仿的結果,也是不了解世界經濟史的結果:一直到現在為止,目前的發達國家在由貧困走向富裕的過程中,無一采取自由貿易,也無一不是嚴格限制乃至歧視外國直接投資的。我國目前在技術經濟落后的情況下,企圖通過加入WTO,依靠外國直接投資、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實現經濟崛起,這種選擇是違背歷史規律的。在我國加入WTO十周年之際,WTO給我國帶來的好處基本上快要消耗殆盡了,壞處將越來越顯露,而未來的歷史終將會證明,我國加入WTO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亡羊補牢,猶為未晚。在我國加入WTO十周年之際,我們不應該言不由衷地贊揚其“偉大成就”,在世界經濟危機和我國外部市場大幅度萎縮的今天,我們應該深入反思加入WTO 對我國長期發展和國運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應該討論我國是否應該對WTO條款重新進行談判、是否退出WTO以及退出WTO的戰略、步驟以及實施新的發展戰略等。我們應該肩負起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們追求中國繁榮富強的歷史使命,為國家、為民族上下求索,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大轉型展開大討論,運用我們探求到的國家富強的真理,為中國經濟指明新的發展方向,指明新的發展道路。
由于時間所限,我最后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將要發表的兩篇文章的內容,第一篇是《世界經濟大蕭條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革命》,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為,2007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目前已經演變成為21世紀的世界經濟大蕭條,除了貧富差距兩極分化這個基本原因外,與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不同,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史無前例的支配、債務經濟、美元霸權和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控制是此次世界經濟大蕭條新的根源,這次大蕭條將比上次更難以治理。本文認為,縮小勞工和資本之間的收入差距、從金融經濟向實體經濟的轉變以及保護主義的全面回潮最終將不得不成為解決這次大蕭條的基本途徑。目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已經使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這種發展戰略不僅使我國日益鎖定在擔水劈柴的國際分工地位上,而且也導致了美元霸權對我國經濟的殘酷剝削和掠奪。因此,為了應對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挑戰,借鑒歷史上發達國家脫貧致富的歷史經驗,筆者在該文中重申了中國保護主義和內向型經濟的總體新戰略,與之相配合,該文提出了金融保護主義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對外經濟發展新戰略。
第二篇與WTO相關。對于那些認為WTO對我國弊大于利的人來說,當前最急迫的工作不是反思WTO,而是要阻止我國政府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在《強烈呼吁我國政府不要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發表時題目有變動)一文中,筆者寫到,目前我國正帶著迫切的心情緊鑼密鼓地加快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的談判。但是,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不僅將使我國的損失遠大于收益,跨國公司將占領和壟斷我國政府采購市場,而且也將嚴重地限制我國自主創新政策的實施,因此筆者建議我國不要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如果我國打算加入,至少也要在大約20年以后再考慮,原因就在于國內市場不統一、相關法律不健全、政府采購市場混亂和對外國產品崇洋迷外盛行,因此目前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的時機是非常不成熟的。美國和歐盟駐華商會施壓我國政府在2011年7月1號起停止執行財政部近年頒布的支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的三個文件是極其粗暴的,因為按照國際慣例,WTO成員國如果沒有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就沒有義務對外資企業開放本國政府采購市場;即使加入了WTO政府采購協議,WTO成員國也可以把WTO政府采購協議非締約方排除在本國政府采購市場之外,美國奧巴馬政府在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中簽署的“購買美國貨”法案就是明證。跨國公司不屈不撓地要打掉我國的自主創新政府采購政策并迫使我國盡快加入GPA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其在我國技術壟斷地位和支配我國產業價值鏈,我國政府應該對此提高警惕,并三思而后行。如果我國政府執意要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也要頂住發達國家的無理要求,筆者強烈要求談判人員不要擴大出價清單范圍特別是不要把國有企業列入出價清單,以避免我國遭受更大的利益損失,避免我國造成無法逆轉的局面。該文完成于今年八月底,可能要到下月初才發表出來。由于期刊要求的限制,現在還不能全文發表到網絡上,為了給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我今天先把觀點亮出來。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