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年前,中國從全球第一大豆生產國淪為了第一進口國,國產大豆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物美價廉”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失去了定價權。如今,當初那一幕場景似乎又要在中國生豬產業重新上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力的洋豬肉大舉搶灘中國市場,其中美國豬肉的進口量及進口額漲幅均超過700%。尤為關鍵的是,這些進口豬肉的到岸價只有國產豬肉的一半。洋豬肉的大舉登陸,也使得國內一路高漲的豬肉價格出現了久違的下跌,而CPI的漲速也出現了難得的下降。不過,這種原因導致的豬肉價格的下降,是否是我們所期盼的?在洋豬肉巨大性價比優勢的壓力下,中國本土生豬業是否感受到了寒意?
四因素掣肘中國生豬養殖 洋豬肉猛敲本土生產警鐘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進口豬肉可能會在國內肉價上漲的時候分得一些蛋糕,但靠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是不行的,消費者對豬肉新鮮度的要求決定了生豬產業必須本地化
■本報記者 桂小筍
11月以來,中國進口豬肉數量大幅增長的數據像一滴落進油鍋的水,使本就飽受爭議的中國生豬產業再度“炸鍋”。這究竟是國外食品巨頭們一次有意的圍獵行為還是巧合?中國企業是否會以此為契機再次經受洗禮?業界人士眾說紛紜。
進口豬肉大幅上升及同期出口大幅下降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人士紛紛預測,繼大豆、食用油等產品定價權拱手相讓之后,國外食品巨頭們或將下一個獵物定格為豬肉,再次展開對中國餐桌的圍獵之舉。
多位分析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目前跟蹤的情況來看,由于行業特性等因素使然,短期內進口豬肉尚無法對國內市場形成根本性影響。“豬肉市場價格的起伏本質是因為受到疫病等因素影響,而進口豬肉的大幅增長只是短期行為”,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稱。而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亦表示,進口豬肉的大幅增長對生豬產業提出挑戰,其價格優勢或將刺激生豬養殖產業,加快提高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亦認為,由于受占地、環保、人力資源和資金等四方面的影響,目前國內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依舊存在諸多難題,而也正因為上述諸多因素的干擾,產業雖歷經多年發展,集中度仍不明顯。龍頭企業如果能借此契機加以整合,將對推動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進口激增是短期現象
公開資料顯示,1-9月間,中國進口豬肉及其副產品同比增長達44.6%,其中9月份的數額更是達到了單月新高,其中,進口來源國主要集中在美國、丹麥和加拿大。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進口數量及金額都出現暴漲:均超過700%,和這些數字相對的則是出口數量大幅下滑。這些進口豬肉的價格,僅為目前國產豬肉價格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價格差距使得許多分析人士擔憂,長此下去,占據價格優勢的洋豬肉恐將逐步蠶食中國豬肉市場的份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只不過是因為今年市場出現了較大缺口,所以并不需要為洋豬肉會侵占中國市場而擔憂。目前行業受到的影響有限,在整個生豬養殖行業,對價格等因素的最主要影響并不是進口豬肉,而是國內養殖企業頗為頭痛的疫病等。”中國生豬養殖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介紹,“進口肉的大幅增長不可能是長期的,當市場的缺口縮減之后,進口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馮永輝介紹,由于價格因素,中國豬肉的出口并不占優勢,但是從產業發展時間周期來看,在中國豬肉處于最低谷時,價格的優勢也會凸顯出來,“比進口豬肉價格還便宜。”因此他認為,對于市場是否會被洋豬肉蠶食不必太過擔憂,“這是短期行為。”
而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也分析,從行業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是受前期養豬散戶大量退出、疫病等因素影響,導致今年我國豬肉供給出現較大缺口,因而加大豬肉進口數量,增加市場供應、平抑國內豬肉價格,另一方面,進口豬肉價格擁有價格優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對進口豬肉的采購量。這對我國生豬養殖產業提出了挑戰,逼迫生豬養殖產業加快提高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四因素成行業瓶頸
鑒于此種狀況,有業內人士擔憂,即使暫時來看,進口豬肉不會對國內市場形成質的改變,但對比此前幾種農產品(行情,資訊)定價權流失的過程,難保不會重蹈覆轍。由于國內豬肉市場價格并不穩定,雖然在價格低谷時和進口豬肉相比也會呈現出價格優勢,但是和進口豬肉穩定的價格優勢相比,依舊透露出產業的不成熟。長此下去,此消彼長,對國內生豬企業依舊是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鄭宇潔認為,實際上進口豬肉的價格優勢的確存在,而這也是其進口數量不斷增大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豬肉市場供給尚處不足狀態,進口數量的增加對平衡市場供求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對國內豬肉的替代作用較小,這是因為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000萬噸,而全球豬肉貿易量僅為600多萬噸,遠不能滿足中國對豬肉消費量的需求。不過,作為行業的龍頭,國內養殖上市公司應當正視自身養殖管理水平與國際水平間的差距,并努力提升自身養殖管理技術,縮小差距,降低成本。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的生豬養殖企業,繁育時間及疾病控制都要好于國內。由于養殖環境及管理水平的不同,中國豬場一頭母豬每年繁育的仔豬成活且出欄量約為12頭,而在美國此數字卻可以達到18頭,這也意味著從源頭的仔豬起,中國就落后了1/3。而在疾病控制及疫苗發展上,美國也走在了中國前面。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生豬養殖行業的短板有四個:占地問題、環保、人力資源和資金問題”,馮永輝介紹說。從他的觀察來看,這四個問題已然是掣肘行業發展的最大因素,“要達到規模養殖,必需有足夠的用地,但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用地困難,且要考慮環保的因素,但搬到偏遠地區人力資源就難以保障,幾個因素相互制約。而最重要的是資金方面投入,錢對農業企業而言還是個大問題,生豬養殖屬于高投入、低產出、高風險,社會資金不愿意投到這種項目里來。”
政策引導僅為外力
鄭宇潔也認為,我國生豬養殖由于缺乏科學規劃,數次陷于由于養豬戶跟風養殖而帶來的價格大幅波動。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疫苗培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管理水平和養殖技術不到位造成出欄率不高,且前期由于養殖戶數量減少,導致生豬養殖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而隨著市場的好轉,大批養殖戶又會緊隨著跟風進入行業,從而形成了“豬周期”。
為引導產業發展,多項政策陸續出臺,“政策引導的確會有一些作用,加強推動規模化,這對產業的升級是非常有利的。”馮永輝對《證券日報》介紹,據他觀察,由于生豬市場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受市場影響因素大過政策,因此,如果政策能在“保險、疫病防治等配套設施上做出更完善的引導,將使產業受到實質性的利好,畢竟這個行業是高風險、低產出、高投入的,基本上是賺一年、賠一年、不賺不賠又一年。”
鄭宇潔則認為,對于國內的企業而言,國家政策利好對國內養豬企業的發展必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這只是外力作用。要和進口豬肉競爭,關鍵是國內養殖企業練好“內功”,提升養殖環境和管理水平,通過提升成活率、縮短生長周期等方式降低成本,加大競爭力。
此外,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生豬養殖產業與飼料、疫苗息息相關,這也注定了其榮辱與共的特性。
龍頭企業機會來臨
隨著洋豬肉的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墨西哥、芬蘭等國先后組團赴華欲開展豬肉貿易,業內人士認為,這從一定程度上迫使行業不得不進行升級,向規模化和集約化轉變。
“龍頭企業這幾年來處在快速提升階段,尤其是大的企業。隨著散戶在這幾年的退出,產業大調整的機會來臨。”馮永輝說,“企業如果選擇在這個時間段擴張,會比再過幾年擴張成本小且回收周期短。”據馮永輝介紹,龍頭企業在市場中目前所占份額不高,這也意味著尚有巨大的擴張空間。
“進口豬肉可能會在國內肉價上漲的時候分得一些市場的蛋糕,但靠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是不行的。消費者對于豬肉的新鮮度要求決定了產業必需本地化,進口凍豬肉口感略差難以贏得消費者的心。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外資大筆投入在國內建立養殖基地的案例”,馮永輝說。
新五豐(行情,資訊)肥水流入外人田 生豬出口毛利率僅為內銷毛利率一成
新五豐生豬出口毛利率為3.93%,生豬內銷毛利率為39.25%,公司逐步調整出口與內銷的比重
■本報記者 桂小筍
雖然豬肉價格開始持續回落,但受益之前三個季度的上漲,養殖上市公司全年業績喜人的大局基本落定。自2009年起將產業布局從出口轉回內銷的新五豐即是如此,三季報顯示,新五豐預計全年利潤同比將增加300%以上。而凈利增長的原因,公司解釋為生豬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并維持高位。
不過,從新五豐的業績發展時間順序來看可以發現,雖然公司布局將市場轉為內銷是從2009年開始,但在2010年全年業績并不理想,而在2011年隨著中國進口豬肉量大幅上升與出口下滑,新五豐的業績出現暴發式增長。新五豐是否有繼續調整內、外銷售比率的打算?對于整體出口下滑及進口豬肉的沖擊是否有應對措施?《證券日報》記者擬就上述問題咨詢新五豐,但多方聯系之后,公司未能回復。
但是,從公司近年來的公開信息來看,由于主營側重點的轉變,在鮮肉與凍肉、出口與內銷的營收比例及利潤率上,都出現了相應的轉變。有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新五豐堅持在內銷市場發力,則其出口業務或將隨之受到影響;而由于出口利潤率在今年出現暴跌,未來是否會拉業績后腿則成了未知數。
主營產品由出口轉內銷
于2004年登陸A股的新五豐近幾年來業績不算理想,2010年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47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1.88%;而在2009年度,雖然凈利較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長,但基于2008年凈利只有約814萬元,難免讓投資者發出進步快是緣于起點低的感嘆。
公開資料顯示,新五豐原業務的主要營收來自生豬的港澳出口,但是,市場瞬息萬變,以至于在2008年度,當供港業務的配額管理、代理制度、供港活豬自營出口經營權三大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時,新五豐當年業績飽受打擊。方正證券(行情,資訊)研報顯示,此年度,港澳與大陸地區生豬價格趨同,新五豐減少港澳活豬業務后,收入由占比70%下降至25%。
尋找新的業績引擎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公開資料顯示,自2009年9月起,新五豐推出“U鮮”計劃,欲進軍高端冷鮮肉市場。從業績顯示的情況來看,2010年上半年毛利率為14.5%,方正證券研報認為,這個數字遠高出于同行水平,然而,翻閱當年度券商研報卻發現,所有研報不約而同全部以“中性”示投資者,而在此之前,關于新五豐的研報,則多以“謹慎”、“回避”為關鍵詞出現在投資者面前。直至2010年底,券商的研報依舊對新五豐呈保守評價態度。
來自天相投顧的研報認為,2010年6月豬價反彈以來,整體價格呈上行態勢,而隨著2011年7月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對產業的調控,價格有所回落,但是,整體企高的局面卻持續至今。這種高企的局面顯然使新五豐受益匪淺,三季報顯示,新五豐預計全年利潤與去年相比將增加300%以上。而凈利增長的原因,公司解釋為生豬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并維持高位。
進出口營收利潤出現反轉
從公司主營業務分布情況表顯示,2010年度,新五豐生豬出口及生豬內銷的營收比例可謂并不對等:生豬出口營收約2.2億元,而生豬內銷營收則約為1.2億元。但是,主營業務的利潤率一欄則顯示,生豬出口利潤率14.28%,而生豬內銷則僅為7.6%。而在今年的半年報上,生豬出口與生豬內銷的營收比重依舊呈現這種出上述局面,所不同的是,在利潤率方面卻有了巨大的轉變。而在今年半年報上,生豬出口利潤率則為3.93%,而生豬內銷利潤率則增加28.79%成為39.25%。
新五豐主營業務情況表同時顯示,鮮肉銷售雖然在2010年度營收僅為9944萬元,但利潤率卻過12.88%;而凍肉銷售營收約為1.1億元,但營業利潤率卻為負30.36%;不過,到2011年上半年,不僅鮮肉與凍肉的營收上發生根本轉變,且利潤率也有所變化:上半年,鮮肉營收約4603萬元,而凍肉則約為2208萬元,但利潤率上,鮮肉為8.53%而凍肉為7.03%
方正證券研報認為,新五豐雖然總體毛利率不高,但目前生豬全產業鏈已打通,尤其是高端冷鮮肉業務極為突出。將為未來的業績貢獻不菲的力量。
從此前的業務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國內市場增長幅度高于港澳地區。而年報顯示,旗下的7家主要子公司中,卻有5家在2010年度出現虧損,僅湖南潤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湘潭健豐食品有限公司2家子公司實現贏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14日,董事長張躍文因身體原因辭去董事長一職,但仍擔任董事職務。次日,董事邱衛履新,成為新任董事長。
預測牛市熊市不妨先看豬市
■賀駿
每個月國家統計局CPI指數發布日前夕,都是股市大盤最為敏感的時期。無他,蓋因股市走牛還是走熊,很大程度上要看CPI的臉色:CPI要是能給點陽光,大盤馬上就能燦爛,反之,則繼續陰云密布。簡言之,不論是上證指數還是深證指數,都要唯CPI指數是瞻。由此,預測CPI漲幅和拐點,成為各路研究人士預測牛市、熊市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不過,預測C指(CPI指數)也不是終點,因為C指同樣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這個“人”就是“豬”。說白了,CPI指數的走勢很大程度上要看生豬市場的價格走勢。繞來繞去,一言以蔽之:牛市還是熊市,關鍵是看豬市。
CPI的中文全稱是“消費物價指數”,是根據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的重要參考依據。一般來說,當CPI增幅大于3%時即被認為是通貨膨脹,CPI增幅大于5%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CPI增幅越高,國家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和力度就會越大,對于目前以資金為主要推動力的股市而言,就越容易“缺血”。
不過,CPI有一個缺點,就是滯后性。對于迫切需要先知先覺的股市投資者而言,CPI顯然不能完全滿足要求。那么,能夠一定程度上克服CPI滯后性的指標是什么呢?很簡單,豬肉價格指數。
推動CPI增幅的主要動力在于食品價格,而食品中豬肉的權重又非常之高。雖然國家統計局從未公布CPI籃子的具體分項權重,但多數研究機構對豬肉價格在CPI中的權重判斷基本相同,即認為豬肉價格占CPI的權重高于3%。
因此,CPI的增速快慢很大程度上要看豬肉的價格。一個記憶猶新的例子就是,2007年那輪通貨膨脹就是由豬肉價格上漲引發的,被戲稱為“豬通脹”。而最近CPI增速回落,也是由于豬肉價格2個月前就已經開始回調。
當然,豬肉價格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完整的產業鏈主要由這樣幾個環節構成:種植業——糧食深加工——飼料加工——養豬業——生豬屠宰、深加工——農產品(行情,資訊)市場、超市——餐飲/餐桌。這6個環節涉及到種植業、化工合成、糧油加工、飼料加工、養殖、獸藥疫苗、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皮革制造、物流、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等13個以上的行業。故而,豬肉價格也可以視為這10多個行業的合力作用。
不僅每個月的CPI可以提前從豬價上一探端倪,甚至整個股市的牛熊周期都可以用生豬市場的波動周期作為參考。生豬市場呈現一種經濟學上的“蛛網現象”,大致每3—4年為一個波動周期,這主要是由生豬生育繁殖和生長的特點決定的。而綜合歷史數據看,股價和肉價基本呈現反向關系,即:肉價漲,股價就跌;肉價跌,股價就漲。比如,豬肉價格是從2007年開始狂漲的,而中國股市也是從2007年開始下跌的。2009年豬肉價格開始下跌,股市則迎來了一波不小的反彈。此后,隨著豬肉價格的再度飆升,股市重新進入了漫漫熊市。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律來論,目前豬肉價格已經開始回調了,那么股市是否也將止跌回暖呢?
且慢,上述規律如今是否還繼續奏效尚待驗證。原因在于,目前豬肉價格的下降與以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中國進口豬肉及其副產品達到87萬噸,同比增長44.6%。前三大進口國分別為美國、丹麥和加拿大,其中來自美國的進口數量和金額增幅均超過700%。
在中國豬市參入大量外因(外國因素)之后,是否還能與股市反向共振,目前已不得而知,尚需有心人重新摸索規律。
豬價回暖帶動種豬行情
順鑫農業(行情,資訊)一月漲幅超23%
順鑫農業屠宰業務毛利率僅為4.21%,而種畜養殖業務毛利率高達41.34%
■本報記者 桂小筍
始于9月上旬的生豬價格下跌行情雖未現止跌跡象,但隨著冬季消費旺季的漸行漸近,A股市場又開始了新一波的生豬養殖行情。
大智慧(行情,資訊)顯示,受大盤調整等綜合因素影響,順鑫農業今年以來股價時有漲跌,不過,自10月24日跌至12.99元的年內最低之后即開始回調,至11月25日,股價收于15.98元。以此計算,一月之內累計漲幅達23%。
而多家券商研報認為,作為種豬市場規模第一的順鑫農業,從數據顯示情況來看,生豬行業的高景氣度,使得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大為提升,而這也帶動了仔豬的行情,順鑫農業養殖業務將獲得較好收益,且種豬業務收入在下半年度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斥資增厚種豬業務子公司
順鑫農業的17家子公司中共有5家種豬繁育公司。不過,上述5家公司的注冊資本相較其它分公司則顯得單薄許多,分別在50-500萬元之間。
不過,自今年年初以來,生豬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產業一榮俱榮,在此背景下,許多上市公司紛紛斥資投入生豬養殖,順鑫農業也不例外。7月18日,順鑫披露公告稱,為提升兩子公司的生產規模和經營實力,并通過進一步加強種豬基地建設,達到提高對生豬資源的把控能力的目的,因此,對擁有種豬繁育業務的5家子公司中的兩家分別增資400萬元。分析認為,此舉符合順鑫農業肉食品業務整體發展戰略,而公司則寄望借機提升肉食品業務的綜合競爭力。
從半年報顯示情況來看,公司的主營業務中,雖然屠宰行業和白酒行業營收不相上下,但是毛利率卻有天壤之別:白酒行業毛利率為52.5%,而屠宰行業僅為4.21%。不過,種畜養殖雖然營收與上述兩業務無法比擬,但其毛利率卻高達41.34%。
鑒于此種狀況,方正證券(行情,資訊)研報認為,肉制品的業務穩定,而種豬業務規模擴大將和白酒業務推進產品結構升級一樣成為公司未來的看點。
期間費用拖累三季度業績
從已披露的定期報告來看,上半年度,順鑫農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大增73.08%,約為2.7億元,但至三季度,凈利增速有所放緩,約為1528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9.27%,因此,前三季度的凈利增長速度被攤薄至24.68%。對于這種狀況,多位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三季度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激增,致使公司凈利受到影響。
三季報稱,則于新增貸款利率比去年同期增長較高,前三季度財務費用增長幅度達到138.3%;而今年以來宣傳營銷力度的增加,也使得銷售費用前三季度較上年增長41.33%,約為1.8億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