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在恐嚇誰 ⊙亞夫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說,解決歐債危機無法一蹴而就,歐洲國家需要用十年時間才能走出困境并重振經濟。此話聽起來挺嚇人的。因為這兩年光希臘一個小國就搞得世界不得安寧,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債務問題如果一個個引爆開來,還不知會發生什么事情。因此看起來前景不妙。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前些日子讀了一本書《歐元、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這是2005年1月在美國的一個經濟年會上一些經濟學家發言的匯編。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歐元來展開的。編者是一位美國大學的教授。而對歐元、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發表看法的知名學者有Feldstein等。
由于這次會議是在歐元區表現最好的時候召開的,因此這本書充滿了對歐元、歐洲央行及歐元區前景的贊許。如,Otmar Issing 在《歐洲央行和歐元:第一個六年》中說,“頭6年存在的貨幣政策被證明是成功的嗎?公眾對歐洲央行監管能力的信心在增強嗎?”
他的看法是“歐元在各成員國都構建了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通貨膨脹和產量波動都得以降低。不考慮各國最近的財政波動,穩定和增長公約被作為原則來保持公債的適度水平。隨著近期的經濟適度增長率,歐元區內公共財政狀況比其他發達國家都好。”
這里,得先交代一個情況。歐洲貨幣聯盟是在1999年元旦成立的,初始成員有11個國家,同日歐元正式面市。這件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是一件大事。所以在2005年的美國年會上,才有第一個6年的提法。而在這個時間點上,Otmar Issing說的也許是事實,但是他顯然過于樂觀了。
從歐元的表現看,歐元從1999年1月1日推出時的1比1.17美元,到2000年10月的0.82美元,再翻到2004年12月的1.36美元,6年走了一個先跌和升的大V字形。到2005年初,歐元區主要經濟指標都有所改善,因此經濟學家們有理由為歐元的成功給予贊許的目光。但是檢驗的時間還嫌太短。
所以,就在這本書里已經有學者對歐元的致命問題表示了擔憂。比如,Martin Feldstein在《歐元與穩定公約》中說,“歐洲的組織結構是集中的貨幣政策和各國分散的財政政策。這種結構使成員國有一種推行大規模的持續財政赤字并提高負債對GDP比率的強烈傾向。”
“這種傾向的原因在于,在整個歐元區使用單一貨幣,意味著在其中某一個國家發生的過度的財政赤字不會引起該國利率的上升或匯率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于一個使用本國貨幣的國家是本應該發生的。簡而言之,缺乏規范大規模財政赤字的市場反應。”
“由于貨幣單一,歐元區國家的政府無法運用貨幣政策來應對短期的經濟低谷。所有的歐元區國家只能在一個貨幣政策和本質上同意的利率水平。因此,甚至連在國內經濟活動放緩的時候自然利率下跌這種在獨立貨幣國家正常發生的變化,對歐元區國家都不會發生。匯率也是如此。”
未曾想,又過了6年,歐元區的問題果然被Feldstein說中了。歐元區從最初的11國發展到現在的17國,其中希臘是被高盛做了“手腳”后加入歐元區的。而在單一貨幣政策下,各成員國由于失去了利用貨幣政策來平抑經濟波動的工具,因此只能靠各自的財政政策來應付經濟問題。這樣日積月累問題叢生。
現在回過頭來從整個過程看,歐債的問題和歐元區問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學者們沒有意識到、沒有研究過的事,而是早在觀察之中。就拿希臘債務危機來說,也早在觀察之中。為什么今年這些問題會弄得這么突然、這么突出、這么嚴重呢?這是在演什么戲?恐嚇誰呢?
仔細看,這些問題在今年好像突然爆發,主要是因為歐元區的結構性矛盾已難以維持下去了,需要有一個了斷。而這種了斷不僅有經濟含義,更有突出的政治含義,需要歐元區17個國家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更強的約束。而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未來的歐元區發展非常重要。
這樣一來,就連帶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因為歐元區國家雖然人口不多,但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卻很大。尤其與新興經濟體的互補性很強,當歐元區財政從緊時,自然會影響對新興經濟體的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所以新興經濟體現在有點緊張,也是很自然的。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歐元區的問題主要還是它們的家務事,而新興經濟體與它們的互補性貿易是有剛性的。因此盡管對歐元區的貿易在未來的增長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它的基本需求還是有的,還在那兒的,只是今后的談判會艱苦些,工作更難做罷了,需要有思想準備。
希臘危機或推倒多米諾 部分銀行開始割肉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石磊
你是否已被希臘總理潘帕德里歐的政治小伎倆惡心到了?沒有關系,我們給你一個出氣的機會。現在希臘已徹底違約并被趕出歐元區大門。接下來,世界會發生什么?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
跨大陸的多米諾效應
希臘違約后,首先遭殃的將是文藝復興起源地——意大利。這個歐洲第三大經濟體,是一張真正的王牌。
最需要擔憂的是意大利國債。本周四晚間,隨著歐洲央行閃電降息25個基點,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創紀錄水平6.339%,與同期德國國債息差擴大至459個基點,兩項數據均已回到了歐洲央行8月介入干預二級市場,購買意大利國債前的水平。一個噩夢是,凡是10年期國債利率超過6%的國家都將面臨極大的破產可能。此前進入這一俱樂部的包括冰島、愛爾蘭、西班牙和希臘。
如此高的國債收益率,將使意大利融資更為困難。由于意大利這一經濟體實在太大,以致歐盟根本沒有足夠經濟實力拯救,哪怕是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火力擴升至1萬億歐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去年意大利公共債務和GDP的比例為119%,在歐元區國家中僅次于希臘的130%。雖然今年意大利赤字有所削減,但其占GDP的比重還在增長。根據G20公報草案行動計劃,意大利承諾要到2013年才能接近預算平衡,在此之前,意大利的財政還需要大量高成本的融資。
若歐盟無法救助,意大利違約后,將直接拖垮法國這個歐洲第二大經濟體。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初,意大利共發行了國債1.9萬億歐元。歐洲對意大利的合計風險敞口為7536億歐元,是希臘的7倍有余。其中法國一國以持有4102億美元的風險敞口,排名第一,德國、英國以1649億美元和689億美元,排名第二和第三。并且這些巨大風險敞口并未經過像希臘那樣的50%減記,大部分銀行也未作出壞賬計提準備。
據路透計算器計算,僅意大利一國債務減記,將會有75家銀行達不到資本充足率9%的要求。而近期,LIBOR-OIS息差不斷擴大,也表明歐洲銀行實際融資成本遠高于表面數據。如果意大利突然倒下,持有意大利國債的政府機構和銀行將面臨資產瞬間蒸發的驚人場面。目前歐洲唯一可以運轉的4400億救助不過是杯水車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歐洲央行將不得不效仿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QE),以狂印鈔票的方式吸納有毒債券。然而,一旦歐央行開啟印鈔機,德國估計將很難默許自己被卷進一場通脹災難。這意味著,德國很可能會威脅退出歐元區。
隔海相望的美國,則將遭遇一場類似的風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美國銀行業在“歐豬五國”敞口約6400億美元,占美銀行業總資產5%。其中最高的MSCIItalyIndexFund竟然達到99.36%,摩根大通、大摩、高盛、美銀和花旗對“歐豬五國”凈敞口為450億美元。
事實上,如果希臘和意大利同時破產,其連鎖效應將在極短時間內橫跨歐美大陸。與2008年次貸危機相似的是,歐美金融體系將再次遭遇清洗。隨后,很可能將是第三次全球衰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希臘破產的假設采訪了金谷地投資的宏觀策略研究員李偉。李偉向記者表示,與西班牙和希臘靠旅游業為支撐不同,意大利的恢復更需要關注其財政緊縮進展。目前意大利國內壓力比較大,又面臨著換屆選舉的風險,如何來分配削減各個階層的福利是當務之急。他表示,如果峰會上意大利的成果沒有被外界認可,意大利國債收益率會更高,歐洲會陷入二次危機。
部分銀行已先知先覺
不要以為上述所言是在騙你。真實的情況是,某些銀行已經在為最糟糕的情況做準備了。
據悉,法國巴黎銀行(以下簡稱法巴銀行)在三季度中將對歐元區所有敞口削減20.7%至586億歐元。其中,對希臘敞口從35億歐元減至16億歐元;對西班牙敞口從27億歐元削減到5億歐元,對意大利敞口從205億削減到122億歐元。今年第三季度,法巴銀行凈利潤僅5.41億歐元,同比下滑71.6%,由于縮減敞口,其共虧損了3.62億歐元。
但法巴銀行還在繼續“割肉”。作為希臘公債最大海外民間持有者,過去4個月,法巴銀行將西班牙公債由22億歐元減持至5億歐元,將法國公債減持10億歐元至138億歐元,還將德國公債減持14億歐元至25億歐元。在法巴未來的減持計劃中,還會有占全部公債資產四分之一的約250億歐元公債被削去。這批準備10月出售的、數量龐大的公債資產就將帶給法巴銀行高達4.5億歐元的虧損。
其實不難看出,法巴正是從希臘公投察覺出可能發生的歐洲主權國家破產連鎖反應,奪路而逃,主動給資產負債表抹灰。而且不只是法巴銀行一家看出了潛在的危機,荷蘭國際集團也在過去四個月不斷減持希臘、意大利、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公債。荷蘭國際集團合計出售54億歐元此類資產。
隨著歐元區危機加深以及歐盟領導人提出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更多銀行料將撤退,進一步打擊了歐元區債券價格。國際金融協會(IIF)總裁查爾斯·達拉拉就警告:“隨著銀行出脫公債,焦點國家的債券價格或將進一步下跌。”
對此,齊魯證券的宏觀分析師劉啟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希臘破產在理論上是存在的。歐洲央行下調利率就是為了爭取希臘留在歐元區,不讓危機形成市場效應,在短期內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但希臘國內不安寧,一旦破產,不僅會影響歐洲,還會影響美國乃至全球。不過,只有下周的救助細節出臺,才能解答歐洲未來的走向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