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有企業不能丟
唐軍 張春宇
《國企》雜志2011年第11期
http://www.chinasoe.com.cn/review/oversea/2011-11-07/2066.html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非洲國有企業經歷了復雜而曲折的發展歷程。
國企意味著經濟獨立
戰后非洲獨立運動中,長期殖民統治下的大批非洲國家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世界舞臺。獨立后初期,非洲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如金融、貿易、工礦業、交通運輸、種植園等仍由外國壟斷資本控制。獲取經濟獨立,成為非洲國家獲得政治獨立之后的首要任務。
對于通過艱苦抗爭才獲得民族獨立的很多非洲國家,國有企業就是經濟獨立的名片。1961年3月在開羅舉行的第三屆全非人民大會通過決議,強調“享有完全政治獨立的國家,必須以獲得經濟獨立來保衛和鞏固它”。為了謀求經濟獨立,增強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能力,一些非洲國家通過接管原宗主國企業的途徑,或者在原有的殖民統治經濟秩序的基礎上建成了一批國有企業。
一些國家則受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結合本國國情,走上了非洲社會主義道路。埃及、加納、幾內亞等國就是最初宣布將建立非洲社會主義的主要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中,非洲國家前后出現過兩次發展社會主義的高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至少有16個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或者希望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些國家,推行國有化政策,發展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成為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則。
到80年代初,絕大部分非洲國家都或多或少擁有一定數量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成為非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獨立后的非洲國家建立工業體系,獲得經濟獨立做出了極大貢獻。截至20世紀70年代末,非洲國家公有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7%,而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為10%,OECD國家為5%;非洲國家國有企業員工占正規就業人數的1/4左右,占非農業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18%;國有企業占國內投資總額的20%以上;國有企業舉借的外債占外債總額的14%以上;國有企業占國內信貸總額的1/3以上。
被強加的新自由主義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不完善、治理結構缺乏激勵以及行政壟斷等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導致非洲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率相對低下。
在12個西非國家中,62%的國有企業虧損,36%的國有企業凈資產為負。世界銀行1985年對18個法語非洲國家交通運輸業國有企業的研究發現,只有1/5的企業營業收入足以支付經營成本、折舊和財務費用;有1/5足以支付各種成本和折舊,但不包括財務費用;另有40%只能支付經營成本;剩下的1/5則連經營成本也無法支付。
20世紀到80年代早期,非洲許多國有企業財務狀況開始惡化,政府財政負擔已經難以為繼:繼續投資吧,政府沒錢;不投資吧,企業無法面對外資競爭。在債務危機之下,許多非洲國家放棄了非洲聯合發展經濟的思路,陸續開始接受來自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外部援助。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歐美經濟援助的條件就是“結構性調整”貸款計劃:在提供貸款的同時,要求參與計劃的非洲國家承諾實行內部經濟平衡和外部經濟平衡的政策措施。存在大量虧損的非洲國有企業被視為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受到重點關注,非洲國家被迫實施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
這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第一,確定哪些國有企業應該維持、重組、變賣或者關閉,消除國有企業的行政壟斷。第二,規范國有企業的公司化形式、合理化管理流程,完善和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管。第三,關閉長期虧損的國有企業(主要是競爭性領域的工商企業)。
不過,到80年代末,市場化改革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國家甚至有所退步。比如賽內加爾,改革已經超過十年,但效率持續下降,1982-1986年間,國有企業虧損翻了一番。
接下來,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改革成效不顯著為由,改變了非洲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不再以國有企業改制增效為目標,要求非洲國家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而且是限期私有化。
90年代,改革措施全面轉向私有化,非洲國家大部分國有企業被納入私有化計劃。世界銀行私有化數據庫的統計顯示,1988-2008年間,非洲共發生私有化交易1480宗,涉及金額高達545.25億美元,整個非洲地區參與私有化的國家共有42個(其中尼日利亞、埃及、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和加納等國私有化交易都在100宗以上),涵蓋兵器裝備、金融業、能源、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多個產業領域。
擺脫自由的枷鎖
在轟轟烈烈的私有化運動之后,非洲國家卻發現,被自由化并沒有給他們帶來銀行家們早先鼓吹的“經濟增長、人民富裕、社會安定”。
很多非洲國家很失望,賣掉多年積累的國有企業并沒有給政府的財政狀況帶來改善。由于買得起國企的只有國際大企業,他們的投標價很低,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私有化籌集的資金不如預期,迄今只有80億美元左右(約4000個項目)。目前,非洲只有13個國家的私有化籌資超過1億美元。更甚者,私有化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要安置下崗工人,承擔國企債務。但不搞也不行,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常派組前來檢查私有化進展情況,不合要求就拿不到新的貸款。
非洲人民也很不滿意,私有化進程的受益者只有外國商人和他們的國家,卻留給非洲人民以痛苦。最近10年來,非洲各國的貨幣均大幅度貶值;經濟結構調整計劃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失業率上漲了15%,社會和政治矛盾日益突出;隨著政府對交通、衛生、教育和住房等福利公共服務實行私有化,這些方面的政府補貼也隨之取消,對于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絕大多數非洲人來說是雪上加霜。由于缺乏基本的醫療保健,非洲每年有上千萬人死于艾滋病、瘧疾、霍亂等惡性疾病。聯合國最新統計結果表明,目前非洲七億多人口中,約有一半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1/3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
對非洲大規模私有化的經濟研究也支持了這一結論:私有化政策本身可能并不如政策倡導者所設想的那樣重要。對幾內亞、科特迪瓦和塞內加爾三國的供水企業的研究表明,私有化使效率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如預期大,政府部門拖欠水費的問題仍不能解決。對30個國家(其中15個為非洲國家,其他為拉美國家)電信部門私有化以及加強競爭和監管的經濟效應的計量分析顯示,競爭和監管對效率的提升效應最顯著,但是所有權改變本身并未帶來明顯效應。
對此,非洲各國領導人正在反思、抗爭。2009年,肯尼亞總統莫伊宣布暫停拍賣肯尼亞電信公司,并指出私有化應該適可而止,以防止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世界銀行駐肯尼亞代表瓦克曼立即威脅說,莫伊總統的決定將影響外國的直接投資。莫伊總統早已對西方指手畫腳深惡痛絕。他指責道:“當我們向發達國家提出我們需要什么時,他們根本不聽;他們只是命令我們做這做那?!笨夏醽喎磳h領導人奧丁加也指責世界銀行對肯尼亞進行訛詐,以提供貸款為誘餌,強迫肯尼亞廉價拍賣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電信公司,充分暴露了西方對肯尼亞實施新殖民主義統治的企圖。
目前,經過多年來大規模私有化之后,非洲國家現有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電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及能源、礦產等資源優勢行業。在推行私有化的同時,一些國家如南非等國已經著手以現有國有企業為依托,重新構建國有經濟的版圖,增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經過私有化的洗禮之后,目前非洲國家國有企業總體數量較少,行業分布相對集中。從長期來看,隨著非洲國家經濟的增長和經濟實力的增強,非洲國有企業特別是基礎設施領域的企業有望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