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危機正向我國蔓延
——從樓市降價潮與溫州老板的“逃亡”看我國的經濟形勢
迎 春
今年4月,針對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說:“當前經濟不存在滯脹”,我寫了《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文章附后)。剛過去半年,就傳來上海樓市出現降價大潮和溫州老板“逃亡”的消息。這是我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火苗,必將引發我國經濟危機的熊熊大火。
10月25日 ,《上海證券報》以《上海樓市引領全國降價潮 房企巨頭加入七折軍團》為標題,報道了上海越來越多的房企正前仆后繼地投身降價大潮。有的大型房企降價20—40%,另有中型房企與代理機構密談整體出售項目,價格為目前市場售價的七成左右。
10月10日 《中國青年報》曾以《溫州老板‘逃亡潮’背后的困局》為題報道:“當地最熱論壇‘七零三’羅列了一份溫州大老板大逃亡名單”,冗長的名單列出了超過30位“跑路”的企業老板。 而據不完全統計,在“重災”的龍灣永強,僅8月份就發生了20多起老板“跑路”。------就在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溫州采訪期間,溫州正得利鞋業的老板又因債務問題從市區順錦大廈22樓跳下身亡。”
樓市降價潮和溫州老板“逃亡”的事件,是我國將爆發生產過剩和通貨膨脹危機的先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沿著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老路發展,逐漸積累了生產過剩和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危機的“干柴”。
三十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速增長,而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急劇下降,由1978年的48.8%,降至2010年的33.8%,這是我國經濟由公有制向雇傭勞動制度轉變的必然結果。這一事實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或者說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完全是依靠發展對外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造成的。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給我國造成了生產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問題。
首先,看我國的對外貿易: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額是-11.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0.3%;但是,到了2008年,凈出口額竟高達24.23萬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8.8%。這個24萬多億的對外出口額,對國內需求、特別是對居民消費來說是生產過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歐、美各國經濟萎縮,我國對外貿易額由2008年的24萬多億降至2009年、2010年的15萬多億,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8.8%降至4.3%和4%。由于歐美的債務危機還在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前景更加暗淡。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我國將要爆發的經濟危機,是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但是,發生“滯漲”危機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大幅度增加投資造成的。
其次,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考察住宅建筑,因為住宅投資的增長,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們說樓市價格的大幅下降是經濟危機的火苗,就是因為住宅建筑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1981年至2010年,我國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積總計為346.7億平方米,(根據《中國統計摘要》2011 第53頁數據計算)如果按13億人口平均,人均約26.7平方米。就是說20年來,我國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積人均就達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積,人均住宅面積更高。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了31.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34.1%。(《中國統計摘要》2011年 第105頁)在“市場經濟”和房價飛漲的條件下以及我國嚴重的兩極分化形勢下,一般勞動者能夠買得起房屋嗎?我國的部長級干部都坦言憑工資買不起房子,一般勞動者更是“望房興嘆”了;房屋大量集中在資本家手里,作為他們投機、投資的對象。所以,我國持續大量投資建房,與群眾購買力低下,形成了嚴重的生產過剩。
住宅是人們最主要的、昂貴的、耐用的消費品,住宅問題不僅是住宅產業本身的問題,聯系到住宅建筑的原材料行業,如鋼鐵、水泥、玻璃等工業;牽涉到金融業,因為金融單位一方面貸款給購房者,另一方面又貸款給房屋開發商;而且還涉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房地產行業的興衰,對我國經濟具有重大影響,我國政府把住宅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是有道理的。
對外貿易下滑,住宅過剩這是我國爆發經濟危機的條件。住宅過剩一定會引起全面經濟危機的爆發。這次上海發生的樓市降價潮,就是前兆。
2008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也是從住房貸款引起的。我國住宅相對生產過剩的問題,早已積累到了爆發的程度,只是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等利益集團運用各種力量阻止,才延遲到現在。當然,現在樓市剛剛出現降價大潮,要蔓延成為全面性的經濟危機,還有一段過程,但是,房屋生產過剩一定會引發我國整個經濟的嚴重危機。
一些人認為,當前我國住宅價格下降、銷售不暢等,是由于中央政府調控政策造成的,只要政府下令擴大信貸,取消限購等措施,房地產行業又會興旺發達起來,當然更不相信會發生全面的經濟危機,這是一種迷信政府作用的歷史唯心主義思想。經濟發展有它自身的運動規律,在實行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條件下,必然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政府作用只能延緩或者是促進經濟危機的爆發,而不可能制止、消滅經濟危機。政府改變不了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不管是歐美國家,還是我國,都不可能改變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一百多年來,資產階級的政治家、學者,曾千方百計要“熨平”經濟周期,想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按照他們的意志運動,照舊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又如我國政府早就提出依靠居民消費帶動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是,居民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不斷下降。這就說明任何國家的政府,包括像我國這樣高度集權的政府,也不可能改變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溫州老板的“逃亡”,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通貨膨脹的威脅。
《中國青年報》在10月10日《溫州老板‘逃亡潮’背后的困局》的報道前,加的編者按有一段話:“編者按:無論從哪種角度看,溫州對中國經濟都具有風向標意義。這個素有經商傳統、因屢屢逐利于潮頭而毀譽參半之地,由炒房、炒礦到炒錢,在中國經濟畫出了一條不規則的拋物線。其由輝煌至低迷的過程,不只說明了資本的殘酷性,也將民間資本渴求資金與發展的困境展露無遺。
是什么原因使得高利貸這種古老而血腥的獲利方式在現代經濟繁華之地大行其道?一方面中小企業為了發展“求資若渴”,一方面國有銀行惜貸如金。”
溫州老板“逃亡”,內部原因是老板們的經營問題,外部原因則是“國有銀行惜貸如金”。那么國有銀行為什么“惜貸如金”呢?因為我國已經面臨著通貨膨脹。如果繼續大量發放貸款,加劇通貨膨脹,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而且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6.5%,9月為6.2%,都處于通貨膨脹的狀態。而銀行的存款年利率是2.75%(《中國統計摘要》2011年 第82頁)就是說居民存款一年,不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要貶值不少。到2010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有30萬億,只要居民擠兌存款,整個銀行系統就會倒閉,不僅會造成經濟混亂,而且必將引發社會動蕩。當權派當然是要避免這樣的前景,因此,即使面臨經濟下滑的危險,也不敢冒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通貨膨脹還會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這里就不涉及了。總之,溫州老板“逃亡”,是信貸緊縮的結果,也是通貨膨脹問題的表現之一。
關于為什么會發生通貨膨脹,主要是紙幣發行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引起的。我在《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一文中列舉了具體數據,說明我國發生通貨膨脹的必然性,就不重復。這里只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說1990年至2008年流通中現金和貨幣與準貨幣年均增長15.3%和21%,是發生通貨膨脹的根源的話,那么,2009、2010年流通中現金增長了11.8%和16.7%;貨幣和準貨幣增長了27.7%和19.7%,仍然是高速投放,這樣大量投放貨幣,必將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可見我們預言樓市的降價潮和溫州老板“逃亡”,是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的前兆、點燃經濟危機的火苗,是有事實根據的。
面臨這樣的經濟形勢,毛派的同志們是不是應該結合世界經濟危機的事實,向群眾說明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必須回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道路,只有跟著毛派的共產黨走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我們才能從資本主義的剝削、壓迫下解放出來!
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
迎 春
4月15日 新華網報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當前經濟不存在滯脹”。但是,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就是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危機。
經濟問題本身就比較復雜,主流經濟學家用西方經濟學解釋就更復雜了,這里盡量簡單化。我們認為必將爆發“滯脹”危機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當前我國生產超過消費需求,是生產過剩危機的根源
我國生產能力超過消費需求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
2009年9月26日 ,國務院就明確指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其中說到“----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等(《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指出:“鋼鐵。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制成品依賴國際市場。2009年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投資1405.5億元,目前在建項目粗鋼產能5800萬噸,多數為違規建設,如不及時加以控制,粗鋼產能將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水泥。2008年我國水泥產能18.7億噸,-------當年水泥產量14億噸。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418條,------這些產能全部建成后,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產能將嚴重過剩” 等。
我國不僅生產生產資料存在著生產能力過剩問題,生活資料的生產也存在過剩的問題。
住宅是最昂貴、耐用的生活資料,住宅過剩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表現在銀行貸款給購買人買房,買房人把今后一、二十年的購買力都預支了;不僅貸款買第一套房,而且貸款給人買第二套房等,這就是生活資料生產過剩的顯著表現。貸款消費在我國的發展,本身也是生活資料生產過剩。類似的事實很多,就不一一列舉。
生產過剩還包括很多產品是依靠對外銷售,如果僅國內消費,生產過剩的問題就更嚴重。仍以鋼鐵為例,“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制成品依賴國際市場。”
這里我們以粗鋼、水泥兩樣生產資料產品為代表,說明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
鋼總是要消費的。不是作為建筑鋼材,就是做成鋼板,作為生產汽車、家用電器的材料;盡管在流通過程可以倒買倒賣,但是,最終都需要消費,否則再生產就不能繼續進行。生產超過消費需求,遲早要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
我國的領導和學者,面對生產過剩的問題,只講“調整結構”、“上水平”,并不能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粗鋼、水泥等生產過剩,靠調整結構、上水平,解決不了過剩的問題。事實上我們不僅沒有消滅過剩的生產能力,反而大搞房地產開發,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促使鋼、水泥等產量繼續增加。
2008年我國的粗鋼產量為5億噸,水泥產量為14億噸(《中國統計摘要》2009)。2010年我國的鋼、水泥等產量不但沒有下降,而且不斷增加,分別到達6.27億噸和18.68億噸,鋼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4%,水泥產量占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比2008年還增加了1.27億噸和4.68億噸。
一邊是生產過剩,一面不斷增加產量,能不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嘛?生產過剩最終只能靠消滅過剩的生產能力才能解決。
我國現在的經濟理論,不顧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不顧生產與消費的內在聯系,直接論述人們應該采取什么對策。實際上,面對生產過剩,不管人們采用凱恩斯主義或者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措施,不管是采用財政政策或者是貨幣政策,都不能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美國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采取了各種措施,也沒有能避免2008年的經濟危機的爆發。
這就是我國必將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主要依據。
二,發生通貨膨脹危機的依據
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很快,第一季度消費品價格指數上升5%,其中,3月份達到5.4%,人們把防止通貨膨脹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其實物價上漲(從貨幣的角度看,是貨幣貶值)就是通貨膨脹的表現,是過量發行紙幣的必然結果。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滑,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政府采取了“大手筆”,投資4萬億,同時加大了信貸投放,暫時避免了經濟的負增長,一些人興高采烈宣稱我國首先走出來經濟危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等。實際上,這是“飲鴆止渴”,是靠大量投放貨幣造成的虛假繁榮,必然會爆發通貨膨脹的危機。
我國的紙幣超過實際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的問題早就存在,物價上漲的問題不斷發生。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5.9%,當年8月份的居民價格指數上漲了6.5%,只是由于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造成了出口下降、經濟下滑,掩蓋了通貨膨脹的問題,到現在才再一次顯現出來。我們早就說這是“摁下葫蘆起來瓢”,摁下了通貨膨脹,又出現經濟衰退;發行大量紙幣“拉動”經濟增長,又出現了通貨膨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紙幣發行量高速增長。
1990年,流通中現金(M0)為2644.4億,到2008年增至34,219億,增加了11.94倍,年平均增長15.3%;同期,貨幣和準貨幣(M2)為15,293.4億和47,5166.6億,增長了30倍,年平均增長21%;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10%點幾。(根據《中國統計摘要》2009資料計算)就是說1990年至2008年間,紙幣發行的速度遠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如果說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是一個“奇跡”,那么,發行紙幣的速度也是一個“奇跡”。
貨幣流通有它內在的聯系:流通中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紙幣作為貨幣的法定流通手段的貨幣符號,超過流通中貨幣量,紙幣就貶值,老百姓的話就是“票子毛了”。實際上這些年來我國人們都深深地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貨幣貶值,有的人買幾套房子;有的人收藏古玩;有的人收藏郵票,有的人購買金、銀等等,都是預防紙幣貶值。事實是通貨膨脹一直在威脅著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
物價上漲與貨幣投放的聯系是很清楚的。1992、1993、1994、1995年貨幣和準貨幣(M2)供應量分別增長了31.3%、37.3%、34.5%、29.5%,199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了14.7%,1994年竟達到24.1%,1995年為17.7%,1996年仍為8.3%。(《中國統計摘要》2009)2008年貨幣與準貨幣的供應量(M2)為47.5萬億,2009年1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達到了6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7.68%,增幅比上年末高9.86個百分點;2010年末,貨幣與準貨幣(M2)同比又增長19.7%。貨幣供應量這樣增長,能不出現物價上漲的現象嗎?
總之,我國既存在生產過剩,又存在通貨膨脹,所以說我國必將爆發“滯漲”經濟危機,問題只是在什么條件下和什么時間爆發吧了!
三,根源在雇傭勞動經濟制度
這里主要是揭示我國必將爆發“滯漲”經濟危機,至于經濟危機的根源,不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但是,既然講到了經濟危機,也必然要涉及危機的根源等問題。
馬克思早就揭示了經濟危機的根源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走資派拋棄了馬克思主義,走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死胡同,爆發經濟危機當然不可避免。
我國的經濟學家不承認經濟活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不承認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必然要爆發經濟危機,還大肆宣傳“以美為師”,走美國經濟發展的道路。2008年美國已經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后,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還出書推薦美國的經濟增長,稱美國的經濟發展為“現代經濟增長模式”,要求我國“選擇”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國主流經濟學界不承認發展經濟有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區別,不承認我國經濟已經走進了資本主義“死胡同”,還在用什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欺騙群眾。
如果我國爆發經濟危機,就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危機,必將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矛盾的大爆發。到時我國社會將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局面?我國的毛主義者又應該采取什么對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