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重大傷亡的“7?23”甬溫線上動車組追尾事故,全社會為之震驚。人們為死難乘客痛惜,同時引發了對鐵路系統的廣泛批評。但眾聲喧嘩之中,我們更需要客觀冷靜地思考其中的教訓。
高速鐵路發展思路問題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鐵路交通運行質量和安全情況,總體是不錯的。我國鐵路總運營里程占全世界的6%(7萬公里,2006年),所承擔的運量占世界的1/4,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鐵路,調度水平處于世界前列。
長期以來,群眾對乘火車出行的安全性是信賴的。因路軌、列車或調度原因造成的事故,著名的有1988年初連續三次重大撞車脫軌事故(時任鐵道部長丁關根引咎辭職),和2008年膠濟鐵路的“4?28”撞車事故(亡73人,傷247人)。
這次“7?23”事故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輿論反彈,一個重要原因是,前些年媒體有關我國鐵路“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宣傳報道,調門太高,弄得自己也飄飄然。這是一個國家級機構不該犯的低級錯誤。
事故的原因正在調查之中。技術故障的背后,折射出高速鐵路技術進步路徑的問題。“八五”以來,鐵道部曾制定了高速鐵路發展規劃,組織隊伍進行了長期的自主研發,已經形成了多項研究成果和成品。如“藍劍”已在廣深線試運營多年,“中華之星”已跑完了50萬公里的試運行。2004年后,鐵路發展思路進行了大調整,在加快基礎鐵路網建設的同時,大規模引進法、日、德高速鐵路系統技術,南北車兩集團各主要機車車輛、工程機械制造廠分頭與法德日公司合作合資、引進技術。自己多年研發形成的成果和經驗被擱置。
這一發展路徑,曾引起激烈爭論。所質疑的意見主要有:通過合資或買技術,當自身缺乏對等技術實力時,外方對核心關鍵技術的轉讓多采取保守態度,引進吸收效果究竟如何?同時引進三國技術,技術標準各不相同,我國鐵路路網、列車體系的統一性還能保持嗎?
由于分頭引進、各大企業技術力量被分散、技術消化吸收能力有限;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或系統,很大部分還要靠進口,零部件制式混亂給技術集成帶來困難或隱患。@觀察者網
科技進步有其自身規律,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需要長期的積累。如果說在大規模引進消化的五六年中,“顯著提升了自身的技術水平”,可能比說“6年走完了西方30年的路程”更接近客觀真實。我們必須承認,要趕上西方技術水平和能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靠自己的艱苦努力。
在尚未形成自主的技術體系的情況下,更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通過必要的研發試驗,通過運行的實踐,不斷調整完善,這是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的一般規律,不能動不動就搞“跨越式發展”。不宜片面地理解“擴大內需”、強求建設進度,更不宜為“政績”而強行大面積提速。交通運輸承載著千百萬旅客的出行,人身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筆者認為,根本的教訓,可能要從鐵路發展的指導思想去找,從技術進步的指導思想去找。
事故深層原因是國有壟斷體制?
關于7?23事故,當然不乏從體制角度提出的批評。按理論界流行的思維定式,事故原因自然會歸結于鐵路的國有壟斷體制,似乎只有“推向市場”搞“私有化”才是治本之策。
但在做出這一結論之前,首先要對鐵路運輸業的特點、國際鐵路體制的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先看歐洲鐵路管理體制。歐洲各國鐵路,曾多年沿襲“網運合一、政企不分”體制,20世紀后半期因受公路、航空運輸的競爭,鐵路運輸效益下降、財政負擔遞增,故1980年代以來,歐盟各成員國(英、法、德、奧、意、西班牙)先后啟動了鐵路系統“政企分離、網運分離”的改革。改革目的是明確劃分路軌和運輸等環節的責任界面、加強核算、扭轉“預算軟約束”。
網運分離就是將路網公司和專業運輸公司分立,路網公司仍保留國有控股(或獨資)性質,或對路軌公司實行非營利機構式的管理;專業運輸公司負責列車編組運行,并向路軌公司繳納設備使用費,等等。改革后,政府仍要對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修給予補貼。
日本鐵路改革和歐洲不同。由于日本人口密集、鐵路運輸負荷大大高于歐洲鐵路,客運線路難以實行路網和運營的分離,故仍實行網運合一,而貨運公司采取網運分離方式。
美國鐵路體制的特點是多線路競爭。全國鐵路網由多家網運合一的私營鐵路公司,組成干-支匹配的網絡系統,由提供調車編組和終到服務的樞紐鐵路連接。
鐵路網,網絡型產業與自然壟斷
從這里可以引申到一般“網絡型基礎設施”和相關的自然壟斷問題。多數講反壟斷的文章不愿正面討論“自然壟斷”問題,但自然壟斷是客觀現實。
當代的社會生活已離不開電力網、鐵路網、公路網、有線通信、輸油(氣)管網、市政管網(上下水、燃氣)等物理網絡型的基礎設施,它們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命脈性行業。擁有發達的網絡型產業,是工業和科技進步的產物,是區別于亞當?斯密時代的基本標志之一。
很明顯,網絡型產業的基本特點是地域布局的單一性。首先,網絡設施要求布局合理(即要求統一計劃)。其次,電力鐵路等網絡具有獨特嚴格的技術標準,其運行需要高度集中的管理;或因其技術特點要求各環節緊密配合協同,以節省交易費用、實現整體效率。以上特點,就是網絡型產業“自然壟斷”的客觀依據。
自然壟斷行業是“市場失靈”的領域。西方工業化早期,城市管網、電力電信鐵路等均為私有私營,經長期的碰壁和探索才形成“公共行業需要公有公營”的社會共識,這一體制也支持了歐洲二戰后經濟持續增長的需求。但“公有公營”會造成效益遞減,近30年又興起電力電信鐵路改革潮。但在促進競爭提高微觀效率的同時,又可能抬升交易成本、發生私人控制經濟命脈與社會不公平等問題。@觀察者網
總之,面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兩難,在自然壟斷行業很難說有“普世”的最優方案。政策選擇要在滿足大眾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基本需求,和保證生產者的有效投資經營這兩個目標之間,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進行權衡。對國際經驗,對自己的改革,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自然壟斷行業來說,行業經營管理的主體不管如何變換,都不能改變其“排斥競爭”的本質。網絡產業實行“公有公營”,政府還有有效的監控手段、可以以“可容忍的成本”實現其社會普遍服務的功能。網絡設施私有化無非是將“國有壟斷”改為“私人壟斷”,效益未必比公營企業高,而如果政府監管能力下降,服務質量下降、內部交易成本抬高、吃國家“大鍋飯”等問題一點也不會少。
中國鐵路走向何方?
鐵路是我國交通體系的骨干。鐵路交通占全國客運周轉總量的1/3、中長途客運的80%;貨運周轉總量的1/2以上要靠鐵路運輸,鐵路貨運的40%是運煤,煤炭運輸的60%要靠鐵路。
從運輸耗能角度看,鐵路的人公里能耗(按100公里左右時速計算)僅為乘坐飛機、轎車水平的1/5。我國運輸與能源發展規劃應該充分考慮這一因素。
現有的鐵路運力還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的前20年,我國的交通運輸投資向公路、港口和航空傾斜,鐵路建設相對滯后。今后10年將是我國鐵路大建設期間。按國家規劃,鐵路營業里程要從從2000年的7萬公里增至2020年的10萬公里(客運專線1.2萬公里),電氣化率和復線率達50%以上,主要干線實現客貨分線,人口稠密地區發展城際鐵路。在設計我國鐵路改革模式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特性。
當前,中國鐵路實行集中統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已有的改革包括放權讓利、拓寬投融資渠道等。有人建議,鐵路體制改革應參照國外經驗實行網運分離,分拆路網中的建設維護業務、(按區域)分拆路網等。搞“產權改革”之類的意見還沒有成為主流。
鐵路改革,首先要明確鐵路運輸業發展的特點和基本要求,即:安全、運行效率、發展和投資效益,在促進微觀效率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整體協同。首要的任務是增加路網密度和提高運能。在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和整體技術更新期間,整體的協同性應該放在更優先的位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