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養的豬快出欄了,有關豬肉的一些事情就會發生了。”日前,一位業界人士在媒本上發出這樣的信息,讓人不得不對中國豬價飆升的原因多了幾分資本猜想。“這一輪通脹真正的見頂時間表操作在高盛手上,因為你說5月份CPI見頂,高盛馬上把豬網一個月漲60%,你說7月份見頂,高盛會在7月份把糧食價格上漲60%。”
高盛真有這樣的能量,能左右中國的豬肉價格走勢?對此,觀察人士指出,最近國內豬肉猛價是高盛一手炮制的,高盛控制了中國豬肉22%的市場(這個22%的數據是高盛的分析師透露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證據說明,豬價猛漲是高盛等外資惹的禍,但是高盛完全有能力這樣做。
進入新世紀后,高盛對中國養豬業投資情有獨鐘。況且在生豬產業鏈投資中,它顯然是一個獲利者。2004至2006年高盛投資的兩家中國肉制品行業龍頭企業——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兩家企業的業績均告不菲——在養豬熱潮驟起的2008年,兩家企業年利潤增幅分別超過20%和30%。
2008年9月,高盛又斥資2至3億美元,在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廠的“高盛養豬”事件曝光于各大媒體。從表面上看,高盛雖然沒有進入中國生豬的產業鏈,但別忽略了養殖業最重要是種源,而且優良的豬種他們是不會提供給和其無關的公司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銳意做中國“豬老板”的外資行,并非只是高盛一家,德意志銀行近年來也開始大規模布局中國的養豬業。2008年8月,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股份。同時,德意志集團也注資6000萬美元參與近年來在天津發展勢頭很猛的寶迪農業產業集團。
2010年,德意志銀行面向全球發行了“德銀DWS環球神農基金”,該基金將投資定位于以農產品為主的食物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不同企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中國,可見中國農業市場存在著巨大機會。
商人求財,資本家圖利,廣闊的市場是外資進入中國養豬業的前提。而投資卻向來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炒作概念是外資慣用的手法,也是國際金融資本非比尋常的謀略。不過,越來越多有實力外來資本,尤其是跨國公司紛紛將觸角伸及中國養豬業,是否會使這塊對中國有著獨特意義的領域最終又淪為“殖民地”?
當然,讓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外資大量涉足中國養豬業是否對國內豬肉市場形成壟斷,并左右豬肉價格。從此輪豬肉猛價中,我們可以看出,外資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在全面了解或掌握了國內豬肉市場結構與幾乎全部市場信息的前提下,他們隨時可以在中國生豬市場現貨和期貨市場進行大規模操作,并決定國內豬肉價格的走勢,甚至可以對抗政府對市場價格的調控。
豬肉漲價是當前中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今年中國豬價猛漲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漲幅突出,遠超過作為養殖業上游產品的糧食;二是一年多來豬價始終保持在高位,沒有出現人們預料中的周期性回落。“豬價大幅領漲”的現象。一方面反映出中國農業的薄弱環節及深層次矛盾,而另一方面與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養豬業不無關系。
試想一下,如果一旦這些以股權方式進入的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常時期套現流出,中國養豬業原生態產業鏈會是什么樣子?育種技術相對落后且零星散戶資金不足,如何抵擋資本雄厚的外資進入?究竟養豬業是中國產業被外資介入的新突破口,或僅僅是一個與其他投資項目類同的投資新熱點?
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當然,從短期來看,中國養豬業還大可不必高呼“狼來了”,因為養豬業低集中度的特點以及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外資無法在生產源頭實現壟斷。不過,對外資欲控制中國養豬業的行為也不能坐視不理,需要政府在總量上對其進行一定控制。一旦養豬業上游或下游被外資逐漸控制,豬肉價格肯定會受制于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