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萬富翁猛增未必是好事
邱 林
日前公布的波士頓咨詢集團全球財富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百萬富翁家庭數量為111萬戶,比前一年增長31%。這使得中國的百萬富翁家庭數量位列第三,僅次于美國(522萬戶)和日本(153萬戶)。家庭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家庭數量,中國位列全球第八。據悉,此次調查并沒有把私營企業和房產計算在內,因此遺漏了相當一部分經濟資產。
全球財富縮水時中國富人猛增,也許源于中國經濟的驕人表現。去年,中國百萬富翁一舉躍居全球第三位,可觀的漲幅,也印證了許多國外媒體所說的“中國人已越來越富了”。波士頓咨詢集團全球財富調查報告稱,未來五年,中國的百萬富翁年增長率將達到18%,這些富翁主要分布在金融、房地產、IT、商業服務、制造業、能源等領域。
當然,對于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111萬戶百萬富翁只是很小的一個數字,但這111萬戶家庭卻占據著國內巨大的財富。一般而言,看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應該看富人的比例占多少,美國的百萬富翁比例達到1%,中國的百萬富翁比例約為0.2%;中國0.2%的人口掌握了70%的財富,而美國則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財富。
顯然中國的財富集中度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確切地說,官商結合、權錢交易的趨勢就會愈加明顯,社會天平進一步傾斜,致使中國今天的貧富差距之大已成世界之最。如果一個國家財富的大部分被極少數人所占有,那么消費率低得離譜也就成為必然。當前中國的的貧富懸殊,既表現為收入和財產差別的拉大,也表現為分配環節的不公,所以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到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問題。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一位中國領導人在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提供的一個數據:如果按照聯合國每人每天一美元的標準,中國還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11萬戶百萬富翁家庭與1.5億人貧困人口之間不只是巨大的數字反差,還包涵著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以及社會分配機制、個人創富機遇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和不均等。
如果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況且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并且新增的工作機會都是低級別的職位,那就沒辦法讓中國的消費水平回到健康的正軌上來。除此之外,經濟不平等有可能導致社會的不穩定。處于貧困狀態的家庭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籌錢支付房租或是貸款,要增加儲蓄供孩子上大學,要應對疾病和突發狀況,還要因收入低面對每天的不少焦慮。
事實上,從基尼系數看,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基尼系數為0.47 的“紅線”。其中,土地、資源、資本、壟斷、“身份”等因素在收入分配中的負面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推動貧富懸殊的“催化劑”。也就是說,誰更接近上述要素,誰就更容易富裕,這樣的現實,無疑會埋下社會矛盾的隱患。
有人也許會說,中國的兩極分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只有“富人得到保護,窮人才能變富”(茅于軾語--轉載者注)的經典“涓滴理論”,在專家和媒體中擁有廣大的市場。譴責貧富不公的,一般會被指斥為“仇富”。但是,這一理論已經被嚴峻的事實所粉碎:富人致富,并沒有使窮人變富。但他們想過沒有,中國百萬富翁的猛增將加劇中國社會的兩極分化,進而傷害我們社會的整體利益。
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國百萬富翁猛增未必是好事,因為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或不公正,已經或正在在加劇中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富豪過去曾被大多數中國人所厭惡,而今天他們卻成了香餑餑,被許多人稱道或追求。殊不知,在當今中國社會,“仇富”的種子正在不斷滋生或漫延。你想想,當1.5億人中國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見到百萬富翁猛增的時候,他們會高興得起來嗎?
因此,中國貧富差距的客觀存在,兩極分化的嚴重性,是每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都不能無動于衷的。不敢或不愿正視這一問題,無異于掩耳盜鈴。作為各級政府官員,如果不能面對問題,也就談不上解決問題。而一個憧憬與追求和諧社會、共同富裕的國家,若不能在解決貧富差距上有效作為,則和諧的愿景將更多停留在話語上。
附 茅于軾經典言論:富人得到保護 窮人才能變富
2007-05-30 15:21:00 來源: 中國日報
企業家是中國改革的功臣,他們不但沒有原罪,而且在逐步的改革中建立了偉大的功勛。大家知道,改革開放20多年來,他們對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社會主義國家,所有人的權益都應平等地受到重視和保護,只有這樣,國家才能走上正軌,避免動亂,實現和諧持續發展。
企業家有原罪的說法是不合理的。我們要保護先富裕的人,因為只有富人得到保護,窮人才可能變富。如果打倒了先富的人,這個國家就會變成窮人國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