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愿意借錢給美國?
2010年的數據表明,中國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嚴重扭曲,通過對外負債所形成的外匯儲備占比高達39.45%。對外直接投資是把資產給外商,把美元變成外匯儲備。具體而言,由于外國來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三項負債之和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它投資三項之和的差額為11235億美元。
中國對外負債的回報率,也就是負債成本,遠高于對外資產的收益率,是最突出的問題。有學者和機構調查發現,外商在華投資年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但2002至2009 年間中國外儲投資的平均名義收益率5.72%,如果考慮到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率將進一步大幅縮水。
觀察人士指出,龐大的對外凈資產主要來源是經常項目順差。對于中國這樣人均資本存量低、人均收入不足4000 美元的中低收入國家來說,保持龐大的經常項目順差并積累對外凈資產,好比是“窮人送飯給富人吃”。這是中國與美國雙方經濟資源配置扭曲的結果,也是中國人福利的重大損失。
讓我們不明白的是,剛剛起步、發展速度較快的中國經濟更需要投資、國民更需要消費,為什么反而要給增長速度慢得多,國民過度消費的美國經濟“輸血”?是什么力量維持著兩國這種看似反常的經濟關系?中國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里顯示出來。這也是為什么希拉里•克林頓被任命為國務卿后第一次訪華就毫不掩飾地向中國大肆推銷美國國債的原因。
確切的說,作為世界貨幣——美元的發行者,美國可以通過開動美聯儲的印鈔機,來換取真金白銀,也就是其他國家實實在在的財富。這是支撐美國多年來負債消費的基本條件。反過來,美國之所以能夠通過印美元來借債進而進行消費,是因為其他國家愿意接受美元。美國的過度消費持續了這么久,與美國產業的空心化以及部分產業國際競爭力下降直接相關。
美國產業的空心化涉及很多問題。有統計數字顯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的制造業占整個GDP的比例在12%至15%之間,與此相對應,美國經濟增長只能依靠以金融業為主的虛擬經濟。而美國之所以這么長時間致力于發展金融業,根本原因是它能夠通過金融業在全球財富分配中獲取最大的份額。
由于美國實體經濟的衰退,正好中國可以填補這個空缺。因此,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企業生產的商品20%輸入到了美國。而要保有這個增長速度,就必須不斷刺激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刺激的方式,則是把中國的外匯盈余拿來購買美國國債,這就等于中國借錢給美國買中國自己的貨。
因而中國陷入了一個怪圈,即將貿易盈余轉化為外匯儲備,通過購買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國債回流美國資本市場,美國再將資金投資在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回報。換句話說,中國人創造了大量財富,通過與美國貨幣的交換,截至今年3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11547億美元,占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37.92%。
然而,中國經濟總量不管怎么增加,購買美國國債不管再多,至少二三十年內無法超過美國,除非中國對外貿易不用與美元交換。美國由于中國人民的勞動,與其交換,讓自己印制的美元變成了財富。美元發行越多,美元的價值越低(通貨膨脹)。只有美國人用美元購買外國工廠、資源等財富的時候,美元才變成了財富,同時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總量的增加。
這就是美國總是“不差錢”的根本原因。美國媒體曾有一篇報道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創造出一種新理論,解釋美國人對外借款消費傾向。他表示,問題不是美國人花錢太多,而是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他們能夠以低利率借錢給美國,為美國人的消費提供經濟支持,并把這些錢非常便宜地借給美國人去消費。
伯南克所謂新理論道破了天機:“窮人送飯給富人吃”,這讓中國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中國是本來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可是中國卻在“借錢”給美國。從常識看,從來是富人借錢給窮人,為什么還不富裕的中國,愿意把錢借給比自己富裕20多倍的美國呢,而且其金額甚至達到11547億美元?這的確讓人難以置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