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了,能期待取得什么進展嗎?我沒有這樣的奢望。實際上,從幾年來各色對話的歷史看,美國始終保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嘴上用好聽的話“給足中國面子”,但手上的“各色要價”一大推,根本沒有“面子”可言。把這樣的“原則”翻譯一下,實際就是“有難要你同擔,有福不讓你同享”。
不是嗎?金融危機之后,包括奧巴馬本人都多次告訴中國:美國將放寬對華出口限制。但說了半天,實際行動有嗎?有。這個實際行動恰恰相反,去年12月,奧巴馬宣布對164個國家給予了貿易許可例外待遇,但卻把中國排斥在以外。這說明,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中國的位置處于164個國家之后。全世界主權國家不過195個而已。
我們花錢去買、對美國意味著巨額利潤、而且這個生意是否“對等”都說不清楚的前提下,放寬一點出口限制,這也算是“有福同享”嗎?遺憾,就是這樣一件小事,美國都不愿意做。還說什么“有福同享”?但嘴上的高調得唱。胡錦濤主席今年1月訪美期間,奧巴馬滿嘴都是“新關系、新定位、新的加強合作狀態”等等,但這樣“虛空”的高調,用什么做基礎?沒有。
陳德銘還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美國一方面聲稱“歡迎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但你真去投資嗎?真去的話,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就會進行“嚴格”的安全審查,而且審查事項不公開、不透明,只告訴你“yes”或“no”,而從不說為什么。尤其是對中國國企,有朋友告訴我,美國方面根本不審查,就是讓你等一段時間,然后告訴你“no”。
這次也一樣。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言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有福同享,有難同擔。不過,中國領導人好像有些不耐煩了。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則告訴美國人:“任何一步實際行動均勝過千言萬語”。并呼吁美國方面,“明確落實兩國對話成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切實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對于美國以“安全審查”為借口,為中國企業投資構筑門檻。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的回復是:在安全審查制度方面,中國視美國為“老師”。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也會向美國學習,以“安全審查”的名義,同樣限制美國企業對華投資?美國人是不是知道中國的另一句成語:來而不往非禮也。
我堅信美國在對華出口方面依然會保持“戒備”,這個“戒備”不是因為這些商品有什么安全問題,而是它們要保持對華的“鑄幣稅”收入,并留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借口”。
中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加工生產的民生基本生活用品,是美國必不可少的。所以,它們希望通過印鈔換去中國商品,通過印鈔消耗美國對華債務。如果中國之間的貿易達到了平衡,那美國對華的“鑄幣稅”利益就會消失,這是美國絕不允許發生的事情。
投資更有講究。第一,美國不希望中國之間的貿易平衡,當然也不希望中國通過實業投資花掉中美貿易順差。因為,如果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變成了中國對美國的實業投資,那中國拿什么錢去買美國的國債?
第二,美國現在處于泡沫破滅的階段,現在到美國投資無論如何都要比以往便宜。當年,美國之所以允許日本赴美大規模投資,那是因為當時美國經濟中的泡沫十分充裕,美國不過是希望日本人到美國去高位接盤,為美國企業和華爾街解套。結果呢?日本人去了,大買特買,接手了大量泡沫化資產。而隨著泡沫的破滅,日本虧慘了。
當年,日本在美國投資的成功率僅為10%。在美元資產大幅下跌過程中,撐不住的日本企業基本上把所購買的資產又以極低的價格還給了美國人。日本人“高買低賣”虧大了,美國人“高賣低買”賺海了。這是中國絕不可忘記的歷史經驗。
所以,美國人會在經濟低迷、資產貶值的過程中,放手讓中國去投資、去購買?不可能。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國金融機構多么渴望“投資”,中國想去買,美國干嗎?它們寧可印鈔添窟窿,也不肯讓中國人染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