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年來首次貿易逆差看通脹與糧價
在全球大通脹下,中國應對通脹的思路可做適當調整,讓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增長快于通脹,讓勞動者成為通脹中的贏家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環(huán)球財經》編委 張捷
外匯平衡不宜再靠貨幣貶值
4月10日海關總署發(fā)布今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情況,公告顯示,受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jié)長假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為6年來首次。同時今年3月份,我國進口1520.6億美元,再次刷新今年1月創(chuàng)下的1443.2億美元的歷史紀錄。
在中國經濟增長順風順水時候,出現外貿逆差應高度重視。海關總署的報告中也提及是受到國際大宗商品漲價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和對外資源的依存度提高,我國進口勢必還有一個快速上漲過程,未來貿易逆差在大宗商品漲價的背景下或會更加嚴峻。
雖然中國的逆差首次出現而且數額不大,但是美國金融危機時的部分有毒資產將在下半年到期,美國經濟可能會帶動世界二次探底,美國為了維護全球霸主地位,勢必會在全球主導引發(fā)金融信用危機,就如此前發(fā)生的歐債危機一樣,因此我們要防微杜漸,要做好外來勢力可能做空中國資產的思想準備。
對于中國的外匯壓力,有一個慣性思維就是調整匯率讓人民幣貶值,更有人把中國的逆差歸結于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筆者認為,當前中國依靠貨幣貶值增加出口平衡外匯的策略已經面臨一個歷史拐點。
之所以如是說,是基于中國與以前貶值換取出口增長的時代不同了,中國牢牢占據著“世界工廠”的地位,提供的產品已基本占據了可以占據的市場的全部份額,即便產品價格再下降,也很難導致西方需求的增加,卻可能因出口產品的售價降低而拉低中國的出口收入。此外,西方向來把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擴大視為洪水猛獸,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死死盯著我們擴大市場的行為,頻發(fā)的反傾銷、反補貼行動就是例證。
如果人民幣貶值,中國進口支出必然擴大,以前中國的資源對外依存度較低,中國的石油甚至還對外出口;但現在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中國的進口支出在人民幣貶值的模式下以前是增加不大,現在卻是暴增,這樣的結果會加劇外匯收支的不均衡,同時使得國內消費進口資源和產品時要付出更多的貨幣,加劇通脹壓力。
以筆者淺見,中國不妨以提高中國強勢資源產品的價格來增加外匯收入,與此同時提高老百姓的工資收入。中國強勢的資源漲價可以擴大進口的收入,以此對沖大宗商品的漲價;而中國老百姓工資收入的增長,在全球通脹的模式下不能慢于通脹的增長。在通脹的模式下,世界各國都是收入隨同通脹增長的,中國的收入增加與世界相比沒有相對性的變化,不會給中國造成競爭劣勢。反倒是如果工資收入被壓制,容易被西方找到“傾銷”的口實。
經濟是一個有機運行的整體,中國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實際上與中國的外貿平衡和外匯安全也是息息相關的。一些西方學者或是受到西方教育的學者總說增加老百姓收入和漲工資會引發(fā)通脹,但我們要知道,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漲工資的成本是消費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人來買單的。也就是說漲工資后,收入增加的是中國人,而承擔漲工資的通脹成本的卻是全球消費者,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在全球通脹中博弈的制勝之道。
通脹下重點不在印鈔而在發(fā)鈔
現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已經明顯進入通脹通道,世界性的印鈔大賽正在上演,未來或將繼續(xù)。
在這樣的通脹格局下,我們需要看的不應再是印鈔了沒有,因為全球都在印鈔。我們要應關注印鈔后的貨幣發(fā)行,發(fā)行方向的不同,對于通脹下財富再分配和財富的流向至關重要。
在貨幣發(fā)行方面,中外有著巨大差別。西方國家的貨幣發(fā)行主要是以央行收購國債來完成的,而這些債券是政府發(fā)行取得現金用于社會公眾福利的,因此美國的印鈔實際上是一個福利發(fā)放的過程。通脹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可謂是個“劫富濟貧”的過程(具體論述可參見《環(huán)球財經》2010年9月刊)。
中國的情況不同。我們的貨幣發(fā)行最大的是外匯占款,約占貨幣發(fā)行的2/3,這些外匯占款實際上被外來熱錢、外來投資以及與外貿有關的機構取得。
誰在印鈔時最先得到貨幣,誰就是通脹當中的得利者,因為你可以拿著鈔票在沒有通脹的時候買到商品,而以后其他人要買時就要漲價了,因此誰先取得鈔票,誰就有在通脹下的獲利權!在通脹成為全球趨勢難以阻擋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印鈔到了哪里,是誰得到了便宜。
對于當今國際上的爭相印鈔和貨幣的競爭性貶值也是同樣的,每一個國家的印鈔都是本國最先得到貨幣,在貨幣倒手的過程中盡力從外國買入資源,同時把貨幣輸入他國。在希望他國持有本國貨幣的背后,是這些貨幣所交換的資源流入本國,這就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資源重商主義。因此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重點不是印鈔而是發(fā)鈔,怎樣把自家的鈔票發(fā)行到其他國家去。如本次日本大地震,日本央行印鈔約合5000億美元,并且保持了當時匯率的高企,在印鈔的同時成功地向全世界發(fā)鈔,這也是世界其他發(fā)達國家為什么不顧日本的反對一定要干預日元匯率的緣故。各國的印鈔和競爭性貶值的實質就是在國與國之間博弈財富的流向,是一個全球的再分配過程。
因此,在全球大通脹下,中國應對通脹的思路可做適當調整。在中國一國難以對抗世界通脹的情況下,更應把重點放到通脹中怎樣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讓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增長快于通脹,讓勞動者成為通脹中的贏家,這將有利于創(chuàng)造一個競爭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是中國應對通脹最有利的方向。
中國糧價上漲將通脹回流西方
世界的糧食市場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國際糧價本身是受到各國控制的,但糧食的漲價對于各國的影響卻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的農業(yè)人口只有3%,糧食漲價是極少數人得利的事兒。西方其他發(fā)達國家也是如此。
對于中東及非洲國家,糧食大量依賴進口,而且糧食漲價后現貨貿易是很少的,想要迅速得到糧食更加困難,因此在糧食價格上漲后這些國家會承擔比公開市場糧價更高的糧價。對于貧富不均、大量收入主要用來購買糧食的國家,肯定是民生壓力劇增,導致社會動蕩,今年以來北非及中東部分國家出現的危機,就屬此類情況。
對于中國情況就不同了。中國70%是農民,這也意味著一旦糧食價格上漲,收益的是大多數人。雖然糧價上漲也會帶動農資價格的上漲和中間渠道的盈利,但是糧食漲價肯定首先是農民最先得到實惠,就如此次糧食價格上漲,糧食收購價上漲比糧食批發(fā)價格要快很多,給農民收入的增加帶來了明顯變化,“民工荒”正是農民得到實惠、不愿外出打工的一個體現。而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可以通過補貼低收入人群來解決城市人口的穩(wěn)定問題。
更關鍵的是,中國糧食漲價會帶動周邊國家的糧食漲價,這些糧食的成本決定了勞動力的最低成本,中國糧食漲價所帶動的工資漲價會讓周邊國家同步漲價,這樣外國的加工訂單是無法轉移的,西方國家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加工費用,這些費用增加了外貿出口的收入,也使得世界性通脹回輸給西方。
因此,我們不應當簡單地認為糧食漲價會導致通脹壓力增加,相反,中國的糧食漲價恰恰是改善民生。我們與中東資源國家、非洲糧食依賴國家不同,在全球分工模式下,目前擔綱“世界工廠”的中國在糧食價格、工資上漲后,反倒可能將通脹回流給西方,減輕本國通脹壓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