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寰球,奈何如此擾攘不寧?(之一)
--全球經濟的四大失衡和五大風險
全球金融海嘯迄今已近三年,世界經濟體系已經發生且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發展中國家率先進入復蘇軌道,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總體緩慢而乏力;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發達國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失衡持續深化,主要表現為四大失衡。
(1)國際收支失衡尤其是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居高不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債務國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債權國的地位日益強化,中美之間貿易收支、國際收支和債權債務之失衡日益加劇,成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最顯著象征。發展中國家的儲蓄或貿易順差成為美國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財政赤字或國際收支逆差的主要融資來源。
(2)發達國家經濟體系財政失衡,具體表現為發達國家財政赤字持續攀升和債臺高筑。2011年,主要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與GDP之比例將分別達到:歐元區:5.1%;日本:9.5%;美國:9.7%; 德國:3.7%;葡萄牙:5.2%; 西班牙:6.9%;希臘:7.3%; 愛爾蘭:11.2%。
2011年,主要國家公眾債務占GDP之比將分別達到:美國:72.7%;歐洲:70.4%;日本: 220%;德國:60.4%;
愛爾蘭:63%;西班牙:60.9%;希臘: 117.2%; 葡萄牙:82.9%。
發達國家經濟體系普遍的高赤字和高債務,是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基本根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債務總規模超過90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4倍。
(3)全球虛擬經濟規模和真實經濟規模繼續持續快速背離。盡管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復蘇緩慢乏力,股市、債市、外匯市場、大宗商品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等貨幣金融市場早已恢復乃至超越金融海嘯之前的水平,全球虛擬經濟與真實經濟相背離的局面日益惡化。
以金融資產規模與GDP之比來衡量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之背離。2010年,全球金融資產規模已經高達GDP的340%,其中美國達到420%,歐元區達到380%,英國達到350%。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的流動性,相對部分乃至大部分進入貨幣金融投機領域。盡管經歷了2007次貸危機和2008年金融海嘯之巨大打擊,然而“投機賭博資本主義”浪潮早已卷土重來,規模愈來愈龐大。
(4)全球經濟之虛擬經濟創造中心和真實財富創造中心嚴重背離。它具體體現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真實財富創造中心)和貨幣金融中心快速分離。
制造業中心已經決定性地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移到亞洲(重心又是中國),貨幣金融中心卻依然由發達國家掌控。易言之,東方擁有真實財富創造中心,西方掌控貨幣金融中心;東方制造真實產品,西方創造貨幣購買力;東方為全世界制造產品,西方為全世界產品定價;西方大量發行債券和創造各種金融產品,東方則用自己的儲蓄去購買這些金融產品;東方儲蓄,西方消費;東方節儉,西方揮霍;西方向東方借錢,東方給西方融資。
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之背離,真實財富創造中心和金融產品創造中心之背離,是今日全球經濟的基本模式,是過去四十年人類經濟出現的奇特歷史現象,史無前例。它是全球金融危機和一切重大宏觀經濟難題的總根源。
發達國家高赤字和高債務(與之伴隨的歐元區債務危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匯率動蕩、國際投機熱錢肆意橫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暴漲,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五大主要風險。
金融海嘯以來,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反復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愈演愈烈。與此相應,全球流動性過剩和資產價格泡沫(虛擬經濟相對真實經濟持續膨脹)已經導致全球性通貨膨脹。許多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已經超過8%、甚至進入兩位數水平。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導致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工業金屬和礦產、糧食價格持續大幅度飆升,輸入性通脹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困難。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導致全球匯率急劇動蕩和國際熱錢肆意橫行。曾幾何時,“貨幣戰”、“匯率戰”之呼聲甚囂塵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執意強迫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升值,焦點則指向人民幣匯率。貨幣戰、匯率戰、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之陰霾依然籠罩著世界經濟。
全球經濟失衡和全球經濟面臨的五大風險,總根源則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對世界整體經濟和各國經濟,都有異常深刻之影響。國際貨幣體系對世界各國經濟之影響程度,甚至遠遠超過各國的內部經濟政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