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上周三說,中國不透明的競標規定、赤裸裸的偏袒和其他做法實際上阻止了外資企業獲得公共采購合約,這一市場相當于中國經濟規模的五分之一。在該商會公布的相關研究報告之前,主要貿易伙伴已經在越來越多地抱怨,稱外資企業在巨大而發展迅速的中國市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中國一些行業或地方有排擠外資企業的傾向。
記得2010年9月中國歐盟商會也發表過類似的報告,認為由于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的歧視性待遇,中國眾多行業中的外企正在喪失市場份額。該商會在這份年度《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中,公開了成員公司提出的諸多抱怨,并明確指責北京方面施行苛刻的認證要求,違反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
僅半年時間,中國歐盟商會就發出兩份帶有異乎尋常的批評口吻的報告,似乎反映出在他們日益增強的不滿情緒。但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話只有從該商會的口中能夠講得出來。什么排外,與事實根本對不上號。該商會提到的中國采用營業執照制度,中國的營業執照制度早已有之,且對中國企業也是如此,應該說,所有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伊始就知道。
改革開放以來,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享受了那么多的超國民待遇的事情,該商會為什么不拿出來說說?從中國加入WTO后,向外資企業開放受到了外力的強制,各行業和各地方都有條不紊地對外開放,中國甚至還出臺了《對外貿易法》,清理修訂了至少3000部法律、法規和規章。在政策的導向下,國內有很多行業,民營企業都不能進入,而卻讓外資企業進入了。
例如2005年工商、中銀、建設和農業等四大國資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提出要引進戰略投資者。當時,政府決策層有一個原則,就是只吸引外資,國內民營企業一概不能進入。因此,直到現在,在中國四大銀行戰略投資者里面,我們看不到一家民營企業的身影,引進的都是外資。當時,外資企業進來的時候四大銀行的股票都只有幾角錢,而現在漲到幾塊錢了,市盈率至少有10倍。可以說,外資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與此同時,為了招商引資,為吸引外資,很多地方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尤其是體制內的“稅收返還”,則是抵消以上中央政府的內外企稅制統一的影響。在外資企業迅速膨脹中,不少地方或行業不僅讓出了龐大市場空間,同時也讓許多企業患上了軟骨病。因而,不少人對外資大量進入大呼“狼來了”,并呼吁政府動用行政和市場手段進行干預、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事實上,外資企業在中國享有先天的政策優勢,這樣的例證何止一起,見諸報端也不是一兩次了。而一些外資企業拿著超國民待遇當令箭,在中國市場上“攻城略地”,自然“所向披靡”。這種并不對等的競爭環境,實際上已經在過去造成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減弱,陷入彼此惡性競爭的生存環境。兩相比較,外資企業在取得土地、稅收等政策待遇面前是何等“風光”,而很多企業卻躺在別人的“搖籃”中掙著微乎其微的加工費。
目前,外資在中國直接投資的存量相當大,在五六千億美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回報率,每年的收益就高達500億美元。對此,外資企業有什么可抱怨的?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有分析認為,我們過去對外資企業太優惠了。他們也許覺得在中國還有賺夠,因此,還希望中國再敞開大門,以更加優惠的政策,請他們進來。
然而,這樣的事情不能再重演了。作為當時中國引進外資最重要的任務,即解決國內發展所需的資本問題,而現在這已不是問題。如今中國早已由一個資金短缺的國家成為一個資本剩余大國。截至2011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突破3萬億美元,達到30447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位,中國用其中的11547億美元購買了美國國債。中國在引進或利用外資的同時,也在鼓勵或支持企業進行海外收購、投資。
當然,如果部分外資企業認為不能擁有超國民待遇,那還是自己離開中國好了。如果他們希望中國的政府管理機構能夠開放一些領域,民營企業也非常歡迎,但是,最好是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起讓政府放棄,這樣,外資企業不要再指望自己像過去那樣高高在上,繼續享受超國民待遇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