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央行再度加息0.25個百分點,這是去年10月以來的第四次加息。通脹根源到底在何處、加息能否化解通脹壓力?對此,業內專家觀點見仁見智,給出的“方子”側重點也有不同。這里我們選取了兩位專家的觀點,雖然看似有些相對立,但背后的邏輯和看問題的角度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編者
■新快報記者 黃海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左大培是一位敢于放言獨特意見的著名經濟學家。最近記者聽說他主張讓人民幣升值,讓匯率浮動,這是他又放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新鮮觀點呢,還是有好事者故意以訛傳訛?解開這個疑惑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打上門去向他本人核實,為此記者日前專訪了左大培先生。
用浮動匯率制更好
新快報:最近聽說你提出了“讓人民幣升值,讓匯率浮動”的觀點,能否解釋得更細一些?
左大培:這樣簡單化地概括我的觀點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我是在最近一個視頻演講中批評一種錯誤的外貿稅收政策時說這話的。克服目前外貿順差太大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讓人民幣升值,出口就會減少,進口就會增加;反之,今后如果順差太少甚或出現逆差,就把人民幣貶值,出口就會增加,進口就會減少。這正是西方自由主義祖師爺弗里德曼提出的,他的許多觀點我不贊同,但他這個觀點我認為很對。
新快報:什么是錯誤的外貿稅收政策?
左大培: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外貿部門就用退稅來鼓勵出口,退多少?13%,一年就是5000億元人民幣!補貼給誰了?給外國消費者了。現在我們到美國購買一些中國制造的消費品比在國內買還便宜。但現在人家美國有意見,說我們的順差太大,要我們縮小順差,我們又用降低進口稅來鼓勵進口,這又減少了國家收入,還不利于保護民族產業。這種政策,進出來回都是大方地出讓——我不說出賣,那太難聽,也許他們的動機也是好的——國家利益。為什么放著有自主控制權的浮動匯率這么簡單的方法不用?
順差推升國內通脹
新快報:對我們來說順差越大賺的外匯越多,這不好嗎?
左大培:順差當然比逆差好,但是順差太大也不好。現在我們是順差太大了。
新快報:那么順差多少比較合適?左大培:每年有那么500億-1000億美元比較舒服。現在順差太大,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
我們的外匯管理方法是,不管你是外貿收入也好,外商來投資也好,都要先把外匯到央行換成人民幣才能在國內使用。這就使我們的央行要大量增發人民幣。現在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3萬億美元,這就要增發接近20萬億元人民幣,20萬億是個什么概念呀?2010年中國的GDP為397983億元,廣東的GDP為45472.83億元,20萬億相當于中國一年GDP的近一半,廣東一年GDP的四倍多。
由于貨幣倍增,每一元貨幣所對應的實物財富自然就會大大縮水,這就是物價攀高、房價飛漲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現在因為老百姓對物價和房價意見特別大,中央出臺了許多調控措施,但是,如果控制不住貨幣投放量,調控必將成為空調!
增速降通脹才會降
新快報:目前控制通脹最有效的辦法是什么?
左大培:對于當前中國控制通脹,降低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即M0,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的增長率,這是最有效的辦法。
房價暴漲與通貨膨脹的根源是貨幣信貸的急劇膨脹。中國的M2增長率2009年為27.7%,2010年為19.7%。導致M2暴增的直接原因是信貸和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2009年增加了30%,2010年年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7.9萬億元,比上一年末增加7.9萬億元,增長近20%。
擴張貨幣信貸的原因又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出口下降,為了防止經濟嚴重衰退轉而急劇擴張貨幣信貸;另一方面是外匯儲備增加過快。這兩年每年外匯儲備都增加4000億美元左右。過多的外匯儲備導致中央銀行發行了過多的基礎貨幣。
事實上,這一輪通貨膨脹的先導是2009年城市住宅銷售價格又開始暴漲;通貨膨脹的供給方面原因則是經濟過熱,運行于高于潛在產出的水平上。2007年中國的實際產出已經高于潛在產出約2%,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2008年和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雖然較低,但是實際產出仍高于潛在產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10.3%,又使實際產出遠遠高于潛在產出,導致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如果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再高于10%,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必將越來越高。
左大培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左大培一直以經濟學為專業,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思想史和當代西方經濟學,近十余年來主要從事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的研究,同時也研究各種經濟體制的形成和運行、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經濟關系等。
左大培還是在當年那場轟動經壇的“郎顧(指顧雛軍)之爭”中力挺郎咸平的三劍客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