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32)
2011年1月
2日,西班牙《起義報》發表《日落之地:日本能否扭轉長期衰退?》,說日本陷入經濟政治及社會凝聚力無止境下滑狀態:失業、削減養老金和企業不斷逃離海外,社會凝聚力瓦解,不得不靠自己的資源生存。
3日,德國《商報》刊登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主席斯蒂芬·羅奇《樂觀派的錯誤》,評論世界三大經濟趨勢:“美國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很小”;“一個不平衡的、嚴重依賴銀行資產表的融資體系不足以支持歐洲的繁榮”;亞洲主要靠“大量公共財政刺激措施”與危機脫鉤,1997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35%,10年后達到45%,“過于相信新興工業國家的增長可能是錯誤的”,“它也不能拯救世界經濟”。
墨西哥《改革報》刊文說,中國正在成為華爾街所有公司增長的關鍵。
4日,日本《經濟學人》周刊刊登《威脅世界經濟的三極風險——2011年世界宏觀經濟展望》。“原文提要”為: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斯蒂格利茨《面臨一場顯著的全球化逆轉》,說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是大蕭條時期政策的更新版,“不顧他國、把匯率勇于自我促進的辦法——阻止進口和增加出口。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沒有奏效,因為各國做出料同樣的反應。如今將出現同樣的情形”。
“美國之音”中文網刊登《2011年全球經濟最大風險:群龍無首》,“世界即將進入G0時代”。
5日,《日本經濟新聞》刊登《日本企業靠中國內需賺錢》。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向中國出口大米已經是大勢所趨。
埃菲社馬德里點,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向西班牙首相重申中國對西班牙國債的承諾,表示中國愿意幫助西班牙克服債務危機。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全球最大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匯豐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2050年,中經濟規模將以微弱優勢超過美國,屆時中國經濟總量24.6萬億美元,美國22.3萬億美元。
6日,英國《經濟學家》載文推介新書《沒完全成人》。美國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接近16%,大多在債務中掙扎。該書主張年輕人早投資,不要過早要孩子。
法國《費加羅報》發表《資本主義消化了危機》,說全球資本主義是“自我穩定器”。
法國《費加羅報》頭版文章《農產品價格飛漲》。
路透社報道,人民幣在2011年有望加速升值。
《環球時報》刊登《美汽車銷量第二年不敵中國》,說中國新車銷量2010年突破1800萬輛,美國通用在中國汽車銷量增幅達29%。
7日,《華爾街日報》發表《歐盟致力于與北京簽協議》,說中國支持歐盟經濟困難國家“完全符合中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考慮”,但是“北京挽救不了歐元區”,“歐盟也不會希望自己的成員國對中國感恩戴德”。
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空葡萄酒瓶在中國賣到300英鎊》,說造假者回收空酒瓶,然后重新裝酒欺騙中國富人。
8日,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稱,去年12月失業率從11月份的9.5%下降到9.4%,再次說明經濟正在從衰退中復蘇。
英國《衛報》網站發表《“美國例外論”神話不攻自破》,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絕大多數美國工人實際上變得更窮,而富人更富。富人通過危機擴大與其它人的鴻溝。“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讓工人階級飽受長期衰退之苦”。
9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登《巴西警告,貿易戰隱現》,說巴西財長警告,全球貨幣戰爭轉化為貿易戰。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發表《中國外匯儲備預計達到2.8萬億美元,促使政府采取“嚴厲緊縮”措施》。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載文說,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企業的第一大投資國。
10日,香港“星島環球網”報道,國際勞工組織近日發布《2010/11全球工資報告》,曬出115個國家的工資數據,涵蓋全球94%勞動者,相當于全球工資總額的98.5%。2007年全球(不含中國)工資增速2.2%,2008年和2009年降至0.8%和0.7%,二十國集團(不含中國)2007年為1.8%,2008年和2009年為0.5%。“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是東歐和中亞”。
“星島環球網”報道,過去20年,日本國債平均每年增長40萬億。日本財務省和日本銀行資金循環統計資料顯示,到2010年9月末,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達1042萬億日元,日本經濟合作開發機構推算,2011年日本國家和地方債務總額與G D P之比,將首次突破200%。日本債務與GDP之比1999年超過意大利,在發達國家中最高,此后持續惡化。惡化程度在發達國家中也是第一。據日本經濟合作開發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從2008年到2011年,美國的債務總額與G DP之比從71.8%增至98.5%,德國債務總額與G DP之比從69.4%增至81.3%,日本的債務總額則從173.9%增到204.2%,增幅最大。日本的債務總額與G D P之比超過陷入財政危機的希臘和愛爾蘭,希臘為136.8%,愛爾蘭為112.7%。展望前景,更令人擔憂,日本經濟合作開發機構預計,2012年財政狀況會進一步惡化,債務總額與G DP之比將增至210.2%。日本并沒有發生像希臘那樣的主權債務危機,原因是銀行、生命保險公司等國內的投資者對日本國債的持有率占95%,而且具有長期持有的傾向。這一點和希臘的情況完全不同,希臘70%的國債由海外投資者持有。
日本《每日新聞》刊文《美國主導蘇丹獨立》,說美國此舉的目的在“獲取石油抗衡中國”。
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發表《胡錦濤訪美是施壓的時刻,而非慶祝的時刻》。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今年是美國東山再起之年》。
11日,俄羅斯《晨報》刊登《走向停滯》,說“世界經濟擺脫危機的復蘇動力正在枯竭,2011年未必能保持原有增速”。
美國彭博新聞社刊登《世界的自動提款機將數十億資金投錯了地方》,說中國和日本無法阻止歐元危機惡化。
法國《費加羅報》載文《即使中國人帶來禮物也要擔心》,要求“西方對中國的迷戀還是不應該變成一種可憐的幼稚”。
韓聯社香港電,“全球性的咨詢與審計公司”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研究報告,中國或在2018年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12日,日本《朝日新聞》發表《二十國集團作用下降,世界面臨“G0”化風險》。
路透社華盛頓電,美國今年玉米和大豆庫存將降至“令人不安的低水平”,谷物價格因此猛漲。
俄羅斯《莫斯科時報》刊登《世界是流動的》,說俄羅斯經濟不但封閉,而且正在迅速衰退。每年腐敗金額6000億美元,其中3000億美元流向西方。
《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商用車銷量增速世界第一,汽車銷量增速世界第二。
南非《商業日報》報道,外國投資者大量涌入,南非股市達2008年5月以來最高點。
13日,路透社布魯塞爾電,歐盟貿易官員收集產業數據,準備就中國公司獲得優惠信貸問題向中國提出異議。
《華盛頓日報》文章《農產品價格暴漲》,說美國當局宣布玉米和大豆庫存減少預期,導致二者價格猛升到30個月以來高點。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再見了,低價糧食》。
挪威《晚郵報》刊文,說中國將拯救歐洲于金融危機。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中國應當讓人民幣升值——為了它自身的利益》。
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中國從一年前追捧日本債券變成現在出售日本國債最多的國家”。
14日,德國《世界報》刊登《通脹正成全球性風險——存貨悄悄貶值,各國央行有比維持貨幣穩定更重要的事情》。
西班牙《起義報》發表《貨幣戰爭還是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先貶值貨幣試圖以此擺脫危機,使用印鈔機來拯救銀行家”,這就是“貨幣戰爭”。
《土耳其周刊》刊登魯比尼《我們的G0世界》,說G20內部紛爭不已、分歧嚴重,“我們的世界本質上是個G0世界”。
英國《每日電訊報》載文《歐洲擔心中國作為超級債權國的動機》。
16日,西班牙《國家報》發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如何拯救歐洲》,說歐洲陷入一場嚴重的危機,歐洲擺脫危機的出路是——抵御風暴、重組債務、百分之百阿根廷化。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中國新貴一擲千金,要買下整個不列顛》,說“中國買家目前是倫敦最活躍的海外投資者”。2009年,中國游客開銷比上年增長3倍到4倍,為英國高端商品市場做出30%的貢獻。57歲的香港房地產大亨劉鑾雄花3300萬英鎊買下倫敦高檔住宅的6層豪宅。他還在2007年花2500萬英鎊買了保羅·高更的油畫、800萬英鎊賣了畢加索的作品和1100萬英鎊的安迪·沃霍爾的毛主席肖像。此外還有1萬瓶紅酒和580萬英鎊買下的完美無瑕的藍鉆。他自己備有耗資9900萬英鎊的播音私人飛機。人們評論說,“這不是投資,而是無節制的消費”。
英國《衛報》報道,奢侈品管理專業進中國。
17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文章,評論努里爾·魯比尼和美國經濟力史學家斯蒂芬·米姆合著《世界經濟的終結及其未來》,認為“當前這場危機還沒有結束”。該書2015年5月企鵝出版社出版。魯比尼因為成功地預言危機到來,被稱為“末日博士”。評論文章題為《別再有災難》。
《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宣布,去年全球勞動生產率強勁上揚,2011年發達經濟體的生產率增速可能放緩。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美歐日依靠中央銀行支撐國債市場格局日益明顯。美聯儲持有美國國債總額猛增至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前的2.5倍。日本銀行國債持有額接近總發行量的10%。歐洲中央銀行也持續購買本地區出現信貸危機國家的國債。
墨西哥《宇宙報》頭版文章《2010年墨西哥就業崗位增加但工資低下》。
18日,聯合國《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說,2010年世界經濟增速3.6%,預測今年3.1%,2012年達到3.5%。2007-2009年全球失去越3000萬個工作崗位。“高失業率仍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風險”。
德國《商報》發表魯比尼《復蘇來臨》,認為“暫時看來,2011年將延續2010年的趨勢”,但下半年和2012年將出現穩定復蘇。
《日本經濟新聞》刊登《亞洲各國為如何抑制房價焦頭爛額》。
巴西《環球報》載文,說巴西將要求中國補償所謂“人民幣幣值低估造成的損失”。
英國《金融時報》載文說,中國億萬富翁每年平均支持250萬人民幣(約合38萬美元)。
19日,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國債再創新高。去年最后一周,美債首次突破14萬億美元(約92萬億元人民幣)大關,相當于平均每名國民負債4.53萬美元(約29.8萬元人民幣)。美債總額預計最快3月底便會逼近債務上限,但民主與共和兩黨就提高債務上限仍然爭持不下,美國大有可能再陷入1995年部分聯邦服務關閉的命運。此外,不少州同樣債臺高筑,要勒緊褲腰帶。美國法定國債上限為14.3萬億美元,一旦超越便不能發債。目前的國債,近半都是于最近6年累積。2005年1月前總統布什連任時,國債為7.6萬億美元;奧巴馬上任后升至10.6萬億美元,現時為14.02萬億美元。
《紐約時報》刊登《失去工作,失去權力》,說美國比其他國家經濟恢復得更好,但失業率卻更糟糕。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報道,“中國同意與美國簽署總額達450億美元的經貿協議,其中將近一半是中國承諾花費190億美元購買200架波音飛機”,協議讓美國12個州的70家公司受益,并提供23.5萬個就業崗位。中國還將為中國駐美國公司追加30億美元的投資。白宮透露有,美國每年大約向中國出口總額1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為約50萬美國人提供就業。《華盛頓郵報》發表《就業機會被視為中國對美投資的關鍵》,說中國主席胡錦濤在芝加哥視察汽車配件廠表明,“中國不僅給美國提供廉價商品,還能為美國提供就業機會”。
《紐約時報》載文《美國改變關注點壓中國市場準入》。
路透社倫敦/新加坡電,中國今年將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增長。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載文《中國富翁財富增加》,說“雖然世界經濟還在奮力擺脫金融危機,但是那些超級富翁的財富一直沒有停止增加,中國大陸的情況看上去尤其如此”。中國大陸近1.15萬人財產超過3000萬美元,至少150人超過1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過去經濟動蕩的三年里不斷增加”。
日本《富士產經商報》發表《衰落的日本與面臨風險的經濟增長之地》,說日本經濟復蘇必須“致力于開拓中國國內市場”。
路透社華盛頓電,美國12月動工新住宅降到一年多以來最低點,住房市場再顯疲軟,成為復蘇障礙。
俄羅斯報紙網文章《發展滯后的國家》,說危機以來,“俄羅斯是徹底的大輸家”。
20日,俄羅斯《獨立報》文章《危機將很快席卷歐洲》。
路透社紐約電,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說,“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頭號經濟強國”。
21日,路透社報道,巴西政府計劃在近幾個星期內對亞洲幾個主要鞋類出口國實行限制措施,稱“中國鞋類出口商將在巴西償付反傾銷稅”。巴西制成品貿易已從2006年的50億美元順差,變為2010年的710億美元稽查,來自中國的進口額2010年達到25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近100億美元。目前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
《環球時報》報道《中美450億大單帶來深度合作》。
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美中兩強聯手——實現經濟戰略互補構筑雙贏格局》。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中國經濟變成非洲經濟范本》。
22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為什么是我”一代》,說美國出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五分之二失業在家。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世界頂級投資家們發出通脹警告》。
“美國之音”網站報道中國工商銀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首次控股美國銀行”,不過最終交易仍待批準。
西班牙《國家報》就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發表文章,稱“美國不僅將中國看作主要投資國,還要依靠中國的廉價商品來維持美國人的生活質量”,“中國已成為美國夢不可或缺的支柱”。
23日,加拿大《環球郵報》刊登《國際不平等依然存在》,說窮國追趕富國之路依然漫長。如果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印度必須增長17%,才能防止絕對收入差距加大。從1980年以來,中美人均收入差距已經由2.5萬美元擴大到3.8萬美元。美國最貧困的5%人口,目前比印度收入最高的5%人口生活更好、購買力更高。
BBC中文網報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表示,中國可能今年內調整人民幣匯率,“我認為蓋特納已經設計出方案。以便配合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自尊心理,讓它看上去不像是屈服于美國的壓力”。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綏靖是針對儒家中國的合適政策》:
24日,國際勞工組織發布數據,2010年全球失業2.05億,處于歷史高位。年輕人失業率12.6%。預計2011年全球失業率6.1%,達2.033億人,比2007年即全球危機前一年多2760萬人。實際失業人數超出官方統計。大約15.3億人飯碗易碎,僅從事臨時性工作,收入不高。
《華盛頓郵報》頭條《全球對價格上漲擔憂增大》。
英國《每日郵報》載文,專家稱糧價將連漲數十年,世界將遭遇大饑荒。
《華爾街日報》刊登《美國發現中國在人民幣問題上的措辭有細微變化》,這表明“中國正準備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25日,加拿大《環球郵報》發表《人們對全球通脹的擔憂進一步加劇》。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10年第四季度經濟“出乎意料地”比前一季度下降0.5%。
印度中央銀行總裁蘇巴拉稱,印度主要的物價觀察指標——批發物價漲幅去年12月達到8.4%,當月食品價格漲幅達18.3%。2010年,洋蔥從每公斤15盧比漲到60盧比(相當于人民幣11.5元)。印度40%的人生活在聯合國規定的貧困線(日均生活費2美元)。印度媒體稱,很多人只能一天吃一頓飯。從國際背景來說,此輪價格上漲是美國2008年12月以來兩次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沖擊的結果。
26日,達沃斯論壇開幕。主題為“新形勢下的共同準則”。與會者普遍認為,兩年多的金融危機已經告一段落,全球經濟將邁入新一輪復蘇。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馬丁·沃爾夫《被共同經濟割裂的世界》,稱世界經濟呈現割裂新局面。
美國彭博新聞社播發《“甜爹”給了一張安然擺脫危機的王牌》,說由于“中國對美元的需求一致在增長”和中國面臨動蕩,所以人民幣國際化不過是一個“海市蜃樓”,這將“促成美元保持主導地位”,“給了美國一張安然擺脫危機的王牌”。
美國國會預算局預測,今年聯邦預算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
《紐約時報》刊登《奧巴馬呼吁兩黨共同努力解決美國就業問題》,評論25日奧巴馬發表的國情咨文。
法國《世界報》頭條發表《美國經濟機器重啟,就業形勢難見改善》。
《環球時報》刊出譚雅玲《2011,金融危機在歐洲重來》,認為此前并沒有發生真正的金融危機,“2011-2013年的焦點在歐洲,而非北美。未來將會有真實的金融危機爆發,其爆發點在歐洲”。
英國《泰晤士報》就英國去年第四季度經濟下降在頭條刊出《對雙底衰退的恐懼使得家庭面臨巨大緊縮》。英格蘭銀行稱,未來幾個月,通脹率可能升至5%,“民眾在這一年里都會感覺生活水下降”。
南非《商業日報》頭版文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醒南非不要滿足監管現狀》。
27日,英國《獨立報》刊登《隨著東方的崛起,中國和印度成為大熱門》,
美國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將日本國債評級從“AA”調低為“AA-”。美聯社28日自泰國曼谷報道,此舉引發亞洲股市全面下跌。
《華爾街日報》發表《赤字前景黯淡》。
28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達沃斯經濟論壇會議后表示,預計高糧價局面還將持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美國必須減少赤字。《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這一消息時說,“美國并不是唯一遭到IMF批評的經濟強國。IMF說,日本實現其削減赤字目標的速度也滯后”。
美國商務部發布報告稱,去年第四季度年比增長率達到3.2%,是去年年初以來表現最好的嫉妒。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西班牙2010年失業率達到20%。
29日,德國《世界報》刊登尼爾·弗格森《“中國有錢,我們有難題”》,說面臨困境的歐洲已經開始依靠資金充裕的中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中國的“玉石熱”,說和田玉價格上漲10倍,羊脂玉的小掛件從2000元上漲到2萬元。
30日,《印度教徒報》報道,美國智庫建議印度購買美國戰斗機。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一份報告題為《混戰!印度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計劃決策》,說美國是“最強大的賣家”,美國答應轉讓技術,確定印度可以得到第五代戰斗機。
阿聯酋《海灣新聞》發表《中國對歐洲的姿態只是個象征性的舉動嗎?》,說中國根本不能拋棄美元,支持歐元“不會走得太遠”,“歐洲領導人不應指望中國能做更多”。
《紐約時報》網站刊登《中國通貨膨脹或抑制美國貿易逆差》。
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英國三分之一大學擬從明年起收最高學費,即每年9000英鎊。數以千計抗議者在曼徹斯特和倫敦舉行抗議活動。
31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廉價資本時代即將結束》,說世界將進入資本稀缺時代。
墨西哥《宇宙報》載文《墨西哥對進口農產品依賴日益加強》。短短20年內,墨西哥消費的農產品中進口比例從10%上升到40%,其中73%來自美國。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1-2月號刊登《2011年食品大危機》。
同期《外交政策》還有《世界經濟不會復蘇》,認為“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當前這套制度無法繼續下去。現在的根本政治斗爭無關乎資本主義能否存在下去,而是圍繞哪種制度將取代資本主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