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國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越日本。對于該報導,部分日本人將其視為一種嚴重警告。曾任日本大藏省負責國際事務的次官行天豐雄(Toyoo Gyohten)告誡稱:“中國躍升至世界第二意義重大。這顯然極為明確地體現了全球權力轉移。”1這位前日本高官表示,與日本相比,這件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更成為一個問題。“中國威脅論”再次縈繞在日本人的腦際,只不過這次是經濟上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否確實能夠促成其霸權地位。
1934年,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在一份國會報告中,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概念。它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里所生產的全部商品和勞務價值,而不考慮生產這些商品的公司的所有權歸屬。與之相對的是國民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它是指一國公民擁有的公司所生產的全部商品總值。2
近年來,國內生產總值被用作一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以埃及為例,多年來,埃及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增長強勁,其目標是在未來五年里,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至少達到7%。但實際上,大多數埃及人生活于貧困中。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穩步降低,并最終演變為一場暴動,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權。這提出了如下問題: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或其公民幸福的指標是否準確和有效。
兩極分化可以用來解釋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不均的指標。系數高表明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高。近年來,中國的基尼系數穩步攀升,這相當令人擔憂。上海中歐國際金融研究院的劉勝軍表示:“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升至0.49,遠遠高于歐洲和日本的0.24至0.36。低人均收入和高基尼系數的組合是危險的,這可能引發社會暴動。此外,富裕階層的消費偏低和缺乏強大的中產階層的現狀,也導致中國難以用提振消費需求來替代出口需求。”3
中國之所以陷入這種困境,只能怪自己。因為一直以來,中國擁護全球化,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從而將自己置于全球生產鏈的底層。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引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中國為其入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由于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喪失了保護其農民以及對商品出口和分配實施國家壟斷的能力。加入世易組織之后,對于外國控制其電信、保險和銀行業等一些敏感性行業,中國也失去了限制手段。而且,根據當前的貿易安排,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不得不在悲慘的環境中勞作,拿著微薄的工資,生產出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消費品,給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這些消費品出口至美國,換來被稱作美國國庫券的紙片,這些紙片將永遠不會得到兌現,最終將變得一文不值。在給予國內外資本平等待遇的旗號下,西方跨國公司加速了其控制中國經濟所有部門的努力,從制造業和消費者市場到電信業,最后是金融業。
對中國來說,由西方資本來控制她的銀行和金融業,這將是非常悲哀的。通過控制中國的國內儲蓄,國際銀行將不僅能夠為收購中國公司融資,而且能夠將資本引向中國經濟的投機性和非生產性部門。這會制造資產價格泡沫和銀行系統的壞賬,最終帶來持久的經濟危機。更重要的是,外國對中國經濟的控制將導致中國民族工業的解體,使中國淪為經濟殖民地。毫無疑問,這不可能給中國帶來霸權地位。然而,它肯定會引發社會動蕩,即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以非同尋常的兩位數速度增長。這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經濟進步的有效指標嗎?
在對國內生產總值做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之后,科布(Cobb)、哈希蒂(Halstead)和羅(Rowe)得出結論:“國內生產總值只不過是對市場活動和貨幣換手率的總體評估。至于是否可取,或成本收益如何,它并不加以區別。除此之外,它只考慮到經濟學家選擇承認的部分現實,就是涉及貨幣交易的那部分現實。家庭和自愿者部門所扮演的重要經濟職能則完全忽略不計。因此,國內生產總值不僅掩蓋了社會結構和自然環境的退化,這兩者正是經濟和人類的最終依托。更糟糕的是,它實際上將這種經濟衰退描述為經濟增長。”4
結果,正如科布等人所指出的,俄克拉荷馬爆炸將推動經濟增長,因為它帶來安全系統的需求。關于肥胖癥問題,美國公司每年在廣告宣傳上花費200億美元,鼓勵食品的大量消費。這種成功的營銷手段最終給不健康的快餐業帶來1100億美元的收益。作為這種“成功的經濟活動”的結果,肥胖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相伴隨的是不斷攀升的醫療費用。美國在醫療衛生上支出了其17%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國家唯此一個,但這種巨額開支擴大了美國的總體經濟活動。5
最重要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并不考慮不可估量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后果,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資源。例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著力推動稀有元素的出口,這一行業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中國的稀土儲備下降了37%。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在國內市場上將面臨稀土短缺的現象。6
此外,由于放射性尾礦的生產和礦業資源的過度開采,中國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而中國決定效仿美國模式,也就是立足于蔓延式發展、汽車私有產權和揮霍性能源消費,這越發惡化了中國的污染問題。這種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全球變暖和臭氧層污染的主要責任人之一,而全球變暖和臭氧層污染將使農業產量減產10%,甚至更多。
由于成為世界工廠和張開雙臂歡迎外國直接投資,西方跨國公司將其生產有害物質的活動陣地轉移到中國。例如,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計劃在中國的三峽水庫沿岸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工廠。雖然這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毫無疑問,它也是一個定時炸彈,會給中國農業和水資源供應帶來難以預計的后果,影響到數以億計人民的健康和福祉。這是一場有待發生的環境災難。然而,國內生產總值將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描繪為經濟增長。8
同樣,諸如犯罪、監禁、社會福利工作、濫用毒品和心理咨詢服務等社會問題的支出,都被計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范疇。而且,國內生產總值無視社會分配問題,如同在美國,“從1973至199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超過了50%,而工資水平下降了近14%。其間,僅在20世紀80年代,5%最富有家庭的實際收入上升了近20%。然而,國內生產總值將最富有人群的巨大收益美化為對所有人的饋贈。”7它還避開了國外借款問題,尤其是美國政府、公司和消費者正擔負著數量越來越高的債務,已經高達數以十萬億美元計,這將帶來嚴重的后果。美國難以想象的負債總額,已經導致2008年的大蕭條。這提出了美國資本主義模式是否可行和美國生活方式是否可持續的問題,即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很高。
在這方面,人們不妨聽聽克里斯·克拉格斯頓(Chris Clugston)所發出的嚴重警告,這位研究可持續性問題的美國人表示:“我們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不應該試圖繼續保留它,而是必須馬上遠離它。假如我們沒能這么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將崩潰……我們必須拋開我們的癖好,不要浪費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作徒勞的嘗試,以求解決有關自然資源枯竭、自然環境惡化、氣候變化、人口過剩或當前經濟危機等問題。”9
身在大西洋彼岸的人類生態學教授蒂姆·杰克遜(Tim Jackson)也向英國決策者呼吁,“離開國內生產總值扶梯”,走可持續經濟道路。英國應該拋棄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成就的指標,“設法建立可持續基礎設施,構建富有彈性的可持續經濟。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處在于社會組織的保障,使它們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例如醫療衛生服務、強大的農業基地和良好的教育。”10
改革開放之前,人人擁有基本醫療衛生、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強大的農業基地和促進農村產業化發展,正是中國堅定執行的國策。為了推行這些政策,中國決定不再興建更多的都市,力求避免許多西方中心城市的最后命運:蔓延式擴張造成交通堵塞、污染、貧民窟、貧困和過度擁擠。改革之前,中國不是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成就的標準,她走的是綠色經濟發展之路。中國有意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巨大的花園,其中,農村里也富有公園、娛樂設施、醫院、學校和超市。這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將是一個沒有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和環境退化的國家,更不用說資源枯竭了。
顯然,改革之后的發展模式與改革前的發展模式直接背道而馳。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其生態后果是災難性的。除了空氣污染和水供給污染將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之外,僅在1992年,環境惡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損失大約是全年國民收入的18.9%,遠遠高于該年所取得的經濟成果。這使中國官方統計報告所列的兩位數增長變得毫無意義,并具有誤導性。11
注釋:
1. Dawson, Chester: “Gyohten: “China as No. 2 Is Issue for all, Not Just Japan”,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15, 2011.
2. Wikipedia: “GDP”.
3. Liu Shengjun: “China Great GDP Leap Forwa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3, 2010.
4. Cobb, Halstead and Rowe: “If the GDP is Up, Why is America Down?” Atlantic Monthly, 1995.
5. Hanson, Jay: “What is wrong with GDP?” Dieoff.org.
6. Reuters: “Update3—China to further cut rare earth quotas”, October 19, 2010.
7. Yang Chuanmin: “Chemical reactions on the Yangtz”, Chinadialogue.net, May 17, 2010 .
8. Hanson, Jay: “What is wrong with GDP?” Dieoff.org.
9. Clugston, Chris: “On American Sustainability—Summary”, Energy bulletin.net, August 18, 2008.
10. Environmental Research Web: “Stepping off the GDP escalator path to sustainable economy”, January 13, 2011.
11. Mao Yu-Shi: “The Economic Cos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hina. A Summary”, www.library.utoronto.ca.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