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先生不僅是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還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上周,他以教授身份在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第24次“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上的演講,由《南方周末》正式發表。此前,我只看到一些媒體有關演講內容的零散片斷報道,這次應當算是比較完整的窺見全貌。演講全文都是關于我國外匯儲備問題,編輯做大標題時特別強調:詳解外儲焦點問題,應對發達國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最佳選擇。
我從2007年7月16日在本版發表今日快評《美元貶值讓我們虧了多少》到去年11月30日發表《拿出1萬億美元外儲分給國民》,持續關注外儲問題,從2007年3月底我國外儲為1.2萬億美元一直關注到今天的2.85萬億美元,既看到了中國外儲成為世界第一的過程,也看到了外儲問題是如何越關注越大的過程。
4年時間,外儲翻了一番還多,意味著問題找不到解決的根本辦法,或者說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是美元貶值給我們帶來的外儲虧損問題,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我們就一天也不能停止關注。每天真金白銀在白白流淌,誰人不痛心?
易綱先生的演講中說,“如果從2005年人民幣匯改開始算起,即在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這一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25%左右,在新興市場中排位靠前。”人民幣升值25%,那就是以美元計算的外匯儲備虧損了25%。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雷鼎鳴在《出口不用扶持,內銷應減稅收》一文中說:“現在中國外匯儲備超過2.85萬億美元,若人民幣每升值5%,外匯儲備的虧損便會高達9000多億人民幣,超過中國整年的國防開支。”(詳見《南風窗》今年第5期)
事情奇怪的是,幾萬億人民幣虧損掉了,在某些人眼中絲毫不覺得是個天大的問題。我提出拿出1萬億美元外儲分給國民,卻遭到某些人的指責。其實,我從2007年關注外儲問題,在多篇相關評論中都提出一些溫和的建議,如2007年8月7日《外匯投資或可走群眾路線》一文這樣寫道:“與其政府的公司買了美元去國外投資,倒不如政府分散自己的壓力,改變一下進來的美元都換成人民幣的做法,給出口企業留下一些美元,讓他們拿著美元去投資,政府在減少外匯儲備的同時,也降低了投資成本與風險,走一條外匯投資的群眾路線。”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說就是群眾經濟,群眾經濟不走群眾路線怎么行?沿著這個思路,我又提出過拿出一部分外儲借給老百姓讓孩子出國留學等建議。至于分掉一部分外儲給國民的建議,那是到了外儲2.8萬億美元時才提出的,因為問題已經越解決越大了,虧損也已經是天文數字了,不猛擊一掌不足以使同志們醒一醒!我何嘗不知道分給國民的建議是行不通的,誰也不肯把到手的錢拿出來分掉。但我想起魯迅說過,中國的改革有時要用一點“激將法”,譬如你說墻上開個窗戶,一定是集體反對;你說要在房頂上開窗戶,或許就會有人同意你在墻上開個窗戶。我想用這一招寫篇時評,某些人不能理解這是我的問題,這里檢討一下吧。
易綱先生在談到我國外匯儲備不能大量用于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石油、鐵礦石、黃金和土地的同時,也談到不能把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的問題。《南方周末》可愛的編輯們在小標題中做成“能否把外匯儲備都分給老百姓?”莫非編輯們也學會了“激將法”?誰說“都”分了?我說兩萬多億中拿出1萬億還遭指責,易綱先生更不敢這樣說了。即使真要分掉一些外儲,原則上也應當像當年農村實行承包制,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一些外儲,不存在“留夠集體的”,要讓國家留夠了,國家到底需要多少外匯,有個譜,不用準譜,寬打窄用的譜,剩下的分一點嘛。我算1萬億美元大約人均5000元人民幣,咱們再少一點,人均3000元行不行?2.85萬億美元只動用0.85萬億美元,留下兩萬億美元當外儲,繼續貶值、虧損行不行?
當然不行。一分一厘分掉也不行。易綱先生說:“有人對外匯儲備的性質還不太理解,認為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資產,可以無償分給大家。外匯儲備的來源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買的。企業和居民將持有的外匯賣給商業銀行,獲得銀行支付的等值的人民幣。商業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支付等值的人民幣獲得外匯,形成外匯儲備。”“截至2010年底,我國外匯儲備2.85萬億美元,央行吐出了將近20萬億人民幣。這20萬億人民幣是央行對社會公眾的負債,從更廣的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央行對全社會的間接負債。法定存款準備金和央行票據都要付息,若是把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那誰來負債。現在央行是拿外匯儲備投資海外所得收益來支付負債成本,如果把外匯儲備分掉了,老百姓又拿外匯來換人民幣,那就等同于開動機器印鈔票發給大家。”
開動機器印鈔票發給大家的事情,絕對不應當做。我差不多已經贊同不分外儲了,或者說是收回我的建議。不過,我有一事不明白,需要請教易綱先生:假如一部分外儲分給老百姓,為什么一定要央行來開動機器印鈔票收回呢?央行難道不能管住印鈔機,堅決不回收嗎?老百姓手里的外儲,可以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花掉,或是互相之間以不開動印鈔機的方式交換?比如,有人需要美鈔,有人需要人民幣,他們之間不能通過商業銀行這個金融服務中介來完成嗎?非要央行開動印鈔機,拿著自己印的鈔票完成這種交換嗎?
從易綱先生所說2.85萬億美元外儲是央行對社會公眾負債20萬億人民幣的解釋中,我們看到了國家外儲和個人或企業手中的外匯來源完全不同。個人或企業的外匯是通過商品交易和手中的人民幣收入互換互利獲得的,而央行是負債獲得的。也就是說,央行是通過欠內債的方式獲得的,而不是用每年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購買。這個20萬億人民幣欠債是要由央行通過2.85萬億美元當本錢投資海外的收益來還的。但是,這20萬億人民幣負債是否相當于預算外的“赤字”呢?地方政府通過出賣土地獲取的收入變成巨大的預算外收入,而央行通過強制結匯獲取的外儲變成巨大的預算外“赤字”,這算怎么一回事?央行的這種“赤字”今后是否要進入國家財政預算呢?值得認真地探討。
還有一事至今未想明白:發達國家量化寬松貨幣,大家都知道這是誰干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市場流動性,刺激本國的通貨膨脹。他們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但是,我們的央行有沒有必要“照單全收”,或者說有沒有可能做到不能發達國家開動機器印多少,我們就大部分都買過來?關鍵的問題是結匯制度過于強硬,有多少買多少。假如把強制全部結匯改為根據國家外儲實際需要的動態彈性結匯,或只結一半,另一半由搞來美元的人或企業自己拿著,是否大大緩解了外儲的急劇上升?
央行日前宣布:本周五(3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第三次上調存準,也是自去年初以來的第9次上調。這次上調存準“凍結”銀行3500多億資金,而1月份我國的新增外匯占款超過5000億元。看得出來,央行是在通過這種方式把外儲欠債投入市場的人民幣不斷地往回收。只是20萬億不易全部收回,且還在不斷增加之中。9次上調存準,大約“鎖住”了3萬億左右的流動資金。距“鎖住”外儲占款投入市場的20萬億左右人民幣,還差得遠呢。這也就是一些專家所說上調存準還有空間。我曾經用打麻將該和牌不和牌來解釋外儲,外儲的實質是國內市場出去了20萬億的貨物,又放入20萬億人民幣,里外里是40萬億“虧空”。如果是“白條”,不能在市面流通。然而,這不是“白條”,是可以流通的貨幣,是可以膨脹的通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上周說,目前中國積累的外匯已占GDP50%以上。由此觀之,可以看出中國的樓價是可以降一半價格的,包括其他物價。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抓住了外儲才牽住了“牛鼻子”。這是諸多經濟問題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問題。
按照易綱先生的說法,企業和居民將從國外獲得的外匯賣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又賣給中央銀行,央行用對全社會間接負債(直接開動機器印鈔票?)的形式獲得外儲,然后大部分借給美國,小部分搞些投資。這是一個循環過程。接下來,美國那邊又以接近零利率放出去,我們這邊又接過來。我們這邊除了繼續對內負債,還有就是實行負利率和繼續印鈔票。除此之外,似乎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石油、鐵礦石、黃金和土地以及拿出一部分分給老百姓都基本上不可行。我們接手的美元外儲越多,發出的人民幣就越多,多到欠內債20萬億人民幣,洪水滔天,物價騰飛,央行就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要用支付利息的方式把商業銀行手里的錢轉存到央行。簡單地講,我所理解易綱先生所講的外儲,實際上是央行在干一件從姥姥家賠到舅舅家的事情。所謂央行負債包括付息,其實就是全社會負債和付息。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就是負債和付息的直接外在表現形式,也算一種全民還債吧?
有人賠就有人賺。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這是市場的鐵律。誰賠誰賺呢?易綱先生說:“發達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是開動機器印鈔票。其中一部分用于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流向國外,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留在國內,耗費的資源能源也記在中國頭上。”按照易綱先生的提示,我估計國內一定也有人在這個外匯買賣過程中大發利市,不可能全部貶值的好處都由外國人拿走。發達國家的貨幣再寬松,也不會自己長腿跑進來,就如同熱錢流入,“沒有家賊,豈能引來外鬼”?結匯過程的手續費以及上調存準的利息,銀行肯定是贏家,只要存款負利率和繼續通脹不變。
解決外儲巨額虧損風險,易綱先生也拿出了藥方。他說,力爭在2011年內需擴大一點;工資和社保提高一點;環保和節能減排要求嚴格一點;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推進一點;資本項目對外直接投資放一點,更方便一點;匯率彈性增加一點;物價漲一點;順差縮小一點;增長速度放慢一點,質量提高一點。這么多“一點”,就如同一劑中藥。“采取這樣一劑中藥,而不是極端或激進的措施,根據多年改革的經驗,可能一劑什么都做一點的中藥方效果會更好,能更有效地促進科學發展。”這是一劑面面俱到的中藥方。談經濟,談外儲,我自知是完全的“門外漢”,我所說的一切都是僅僅出于對外儲問題的關心和關注,都是為了求教和增長知識。不過,若說中醫開藥方,因為家父是老中醫的關系,略知一二。望聞問切、四診八綱姑且不論,至少一劑中藥方表面上看是什么都來一點,實際上每味藥的配伍和劑量多少大有講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真病癥碰上假大夫不行,急病癥遇上慢郎中也不行。什么藥都來一點,對癥的藥不給力還不行。還有一條:醫不治己。醫生或醫生的家屬有病了,往往另請高明,自己下不了手。外儲滾雪球似的越虧損越大,病根在哪兒還要多請社會上高明的“醫生”會診,看一看易綱先生的“藥方”還缺點什么,千萬不要耽擱時間太久了,形成養癰成患、尾大不掉的局面。
附錄:緊急求教:1、各國外儲是否都用欠債方式獲得?2、各國外儲是否都不用進入政府財政預算,包括央行欠債?望有識之士告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