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011-01-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提要]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堅持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維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除了幫助政府實行對國民經濟有計劃的調控外,國有經濟還有另一項任務,即保證社會正義和公平的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堅持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維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必須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單一公有制。這是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劃清四個重要界限里面的一條,十分重要。要進一步研究,“私有化”和“單一化”這兩個錯誤傾向,哪一個目前是主要的。單一公有制是過去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純”時代的產物,現在似乎沒有人主張那一套,有也是極其個別的極“左”言論,當然也要注意防止。有大量的言論和事實證明,當前私有化的危險傾向確實嚴重存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不能不看到這些大量的言論和事實。
國有經濟要起主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評價所有制的標準,并不只看所有制成分的比重。這是對的。但是馬克思主義也不主張不看比重。目前,中國宏觀上并不存在一些人士所講的 “國進民退”。微觀上也“有進有退”,案例多是“國退民進”。局部案例中的所謂“國進民退”,大多屬于資源優化配置重組。
基本經濟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而且要求國有制經濟起主導作用。而要對經濟起主導作用,國家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國有經濟的作用是不是像資本主義制度那樣,只能從事私有企業不愿意經營的部門,補充私人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不足呢?不是的,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有經濟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有經濟就應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訊、金融、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這些行業和領域應該有“絕對的控制力”、“較優強的控制力”,“國有資本要保持獨資或絕對控股”或“有條件的相對控股”。這些都是中央文件里規定了的。國有經濟對這些部門保持控制力,是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有計劃的調控,以利于其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除了幫助政府實行對國民經濟有計劃的調控外,國有經濟還有另一項任務,即保證社會正義和公平的經濟基礎。那些對于調控經濟雖然不重要,但是對于保障正義和公平非常重要的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產,也應該視同“重要”和“關鍵”的領域,要力爭搞好。所以,不但要保持國有經濟在具有自然壟斷性且關系經濟命脈部門領域的控制力,而且同時要保障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的發展,發揮其在穩定和增加就業、保障社會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增強國家轉移支付和實行公平再分配的經濟能力和實力。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為什么不能在競爭性領域發展,利潤收入只讓私企獨占?其實,中央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經濟一向堅持“有進有退”,發揮其競爭力的政策,而絕不是“完全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政策,像一些新自由主義的精英們和體制內的某些追隨者喋喋不休地說教的那樣。當然,競爭性領域應當對私營企業完全開放,盡量讓它們相互競爭并與國企平等競爭。這些都要在政治經濟學教材中斬釘截鐵地講清楚。
正確改革國有壟斷企業
私有化的主張者不僅要求國有經濟完全退出競爭領域,他們還要求國有經濟退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他們動不動就把國有經濟在這些行業領域的控制和優勢地位冠以“壟斷行業”、“壟斷企業”,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國有企業利用政府行政權力進行壟斷,把國有資本一概污蔑為官僚壟斷資本。有人主張壟斷行業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創造條件鼓勵私有企業進入這些“壟斷行業”,這正是私有化主張者夢寐以求的。因為這些壟斷行業一般都是高額利潤行業。應當明確,在有關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戰略性部門及自然壟斷產業,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控制和壟斷,而在于誰來控制和壟斷。一般說來,這些特殊部門和行業,由公有制企業經營要比私有制企業經營能更好地體現國家的戰略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
當然,國有壟斷企業也應該進行改革,行政性壟斷的弊病是應當革除的。革除的辦法與一般國企改革沒有太大的差別,就是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公司化改革,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法制和監管制度,等等。恢復企業利潤上繳國庫,調整高管薪酬待遇,杜絕市場化改革以來國企利益部門化私利化的弊端,是當前國企收入分配改革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另外,還有一個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改革,使之成為真正代表勞動者權益的機構。如果職工真正有權監督國企重組,像吉林通鋼那樣的悲慘事情也不會發生了。
私有經濟要揚善抑惡
私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有其地位,應當充分肯定包括私有經濟在內的非公經濟對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應創造條件使其得到發展。但是,私營經濟具有兩面性,即除了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積極一面外,還具有剝削性的消極一面。這后一面在初級階段是容許的,但它應當受到社會的約束。對于剝削和追逐私利這一本質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后果,如勞資糾紛、兩極分化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不可不察,不可不研究。
針對私營經濟和私營企業主客觀存在的兩面性,除了引導它們在適當的行業合法經營、健康發展外,還要對其不合法不健康經營的行為進行限制,對其經營的領域進行節制,如不允許控制重要命脈部門,不允許進入壟斷部門,這些部門天然是高利潤部門,而且關系國家和公眾利益,應當由公有制經濟來承擔,不能讓私人資本來發財,擴大貧富差距,推進兩極分化。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還有節制資本的口號呢,何況社會主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